脾与胃位于中焦,互为表里。脾胃为仓禀之官,在体为肉,开窍于口。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升清降浊,为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营养,具有益气、统血、主肌肉等生理功能,故古人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宋代著名医学家李东垣,对脾胃更为重视,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理论,创造了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补脾胃、升阳气之方剂,对后世影响很大。妇科疾病的病因、病理和诊断尤与脾胃密切相关,故调理脾胃在妇科临床上有它重要的意义。
一、脾胃与妇女生理病理的关系
妇女的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经、孕、产、育等方面。这些生理活动,是依靠脏腑、经络、气血的共同作用来实现的。而脏腑之中,脾胃的功能尤为重要。因为气血是月经、养胎、哺乳之物质基础,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则精血充沛,血海充盈,经候如期,胎孕正常,产后乳汁亦多;反之,则化源不充,气血失常,导致多种妇产科病的产生,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运化失健:脾之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参与体内水液的代谢。食物经过消化之后,其中之精微物质由脾来吸收、转输,以营养全身。《内经》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指出血液是由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化生而成。盖妇女以血为本,其经、孕、产、育皆以血为用。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健,不能生血,则营血亏乏,可致月经过少,甚则闭经,或孕后胎失所养而滑胎、小产,或产后乳汁稀少等症。此外,脾胃失运,则水湿停滞而成带下、子肿,或痰湿阻滞胞宫以致不孕等病。
2.统血无权:脾主统血,指脾脏具有统摄血液,使其循行常道,不致溢出脉外的作用。而脾脏之所以能统摄血液者,因与其经脉之循行有关。《灵枢·经脉篇》说:“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又说:“脾之大络,名曰大包……此脉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由于心主血,足太阴经有支脉与心相通,且脾之大络又能包罗诸络之血,故脾脏与血液循环息息相关;另一方面,脾为气之源,“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故脾之功能正常,元气充足,则气能摄血,使血液循环脉道而行。诚如何梦瑶所说:“脾统血,血随气流行之义也。”因此,脾虚气弱,统摄无权,致成各种失血证候,如月经过多、崩漏、胎漏等症。
3.升降失常:升降是脏腑功能之活动,脏腑之间必须有一升一降之活动,才能产生机能,维持生命活动。脾胃居中,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所谓“脾升”,指脾将饮食之精微上归于心肺,布化运行全身;“胃降”,指胃将经过初步消化之饮食下移于肠中,并使代谢之废料由肠道排出体外。故脾升胃降,彼此协调,互相依赖,保持活动平衡,始能完成饮食之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若脾胃升降失常,就会出现病变,如脾气不升而反下陷,可致月经过多,甚则崩漏;或升举无力,而见子宫下垂;或胎元不固,出现滑胎、小产等症;或脾不摄津,引起白带淋漓;胃气不降而反上逆,导致经行恶心、妊娠恶阻等。
二、辨胃气与妇科疾病诊断的意义
中医学很重视胃气的强弱与存亡在疾病诊断和预后判断上的重要意义,早就指出“上损过胃,下损过脾皆不治”,“四时百病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妇科疾病诊断,自不例外。
先就望诊来说,望神察色,为主要内容。古人认为神和色是脏腑精华呈现于外之象征,由于脾胃是五脏六腑精气之源泉,因此,神和色能反映胃气之强弱,对疾病之诊断占着重要的地位。《内经》有“色夭不泽,谓之难已”,“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说。再说舌和苔,其所以有诊断价值,因其原理与脾胃有关系。章虚谷说:“舌本通心脾之血……脾胃为中土,邪入则生苔,如地上生草也。若光滑如镜,则胃无生发之气,如不毛之地,其之枯矣;胃有生气,而邪入之,其苔则长厚”。因此通过对舌苔的观察,可以推测胃气之消长,从而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在闻诊上,亦须辨胃气之有无。如病人出现呼吸浅短,语气低怯,欲言不能真言,或呃逆之声微弱,断续不继,均系胃气衰微或竭绝之象,病属难治或不治。
在问诊上,问饮食至为重要,能推测邪之深浅和胃气之盛衰。诸病若饮食不断者,病情虽重,尚可挽救。《内经》说:“浆粥入胃,泄注止,虚者活。”相反,病虽轻而必致延剧。
辨胃气的消长,在初诊上更被历代医家所重视。特别是脉诊方面,古人认为脉禀胃气而生,五脏之精气不能自至于手太阴,必借胃气之力才能到达。因此,当胃气充足之时,五脏就能在气口反映出雍容和缓之正常脉象,先贤乃运用此原理,把脉象分为平脉(有胃气)、病脉(少胃气)、死脉(无胃气)三种,作为衡量正常、病态、死亡或者难治之标志。以上仅是择其要而言之,它是各科疾病诊断的共性,妇科病之诊断亦不例外。
三、调理脾胃法则与妇科临床的应用
调理脾胃法则含义较广,其方法较多,诸如健脾益气、运脾化湿、调中理气、和胃降逆、滋养胃阴、温补中阳等等,在妇科临床的应用极为广泛,兹举病例说明:
1月经过多症:患者蔡某某,38岁。经律规则,经行量多如崩,夹有血块,持续七天净,病起人工流产后,迄今已7年。每于经前畏寒,经后面浮,头晕,神怠乏力,腰酸如折。脉细缓,舌淡红,苔薄。证属脾虚气弱,治宜健脾益气摄血:炒党参15克、炒山楂9克、炙黄芪9克、茯苓12克、炒当归4.5克、升麻炭4.5克、炒白术9克、煅龙牡各15克、续断炭9克、狗脊炭9克、淮山药9克。3剂。
二诊:药后本月经量减少,五天即净。现感腰酸头晕,颜面浮肿,脉细缓,苔薄。再从前意健脾益气:炒党参9克、炙黄芪4.5克、淮山药9克、桑白皮9克、茯苓9克、生炒薏苡仁各12克、赤小豆30克、陈皮4.5克、晒白术9克。7剂。
三诊:经汛如期,经量显减,惟感神疲乏力,脉细缓,苔薄。续用补中益气汤调理。
按:脾虚气弱,统血无权而见经来量多如崩,故前后三诊均以健脾益气为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使脾土健旺,元气充足,则统血有权,月经自调。
2月经先期:患者沈某某,21岁。经行超前10天,或半月1次,经量中等伴有血块,每于经前头晕,泛恶,少腹疼痛,腰酸下坠,形体消瘦,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病延年余。舌质淡红,脉细缓。证属脾虚失运,气不摄血。治用理中汤加味,佐以和血止痛:炒白术9克、茯苓9克、炒当归6克、制狗脊15克、干姜1.5克、炒党参15克、炒川芎2.4克、炒白芍9克、大枣15克。二诊:前方服10余剂后,经律转正,色量正常,四天净,经行腹痛除,仅感腰酸、带下、四肢乏力。
脉舌同前。治用八珍汤加减:
孩儿参30克、陈皮4.5克、大熟地15克、炙甘草3克、晒白术9克、当归4.5克、川芎1.2克、茯苓9克、炒白芍9克、萆薢9克、绿萼梅4.5克。
5剂。
按:月经先期有因血热,有因气虚。本例经期超前,伴面色苍白,头晕,形瘦乏力,舌淡红,脉细缓,显系脾虚失运,统摄无权,冲任不固。兼之瘀血未净,故经来腹痛,经水夹有血块。治以健脾益气外,稍配活血和营,邪正相顾,方证合拍,宜乎取效也。
3.闭经:患者丹某某,21岁,未婚。经闭半年,形体逐渐肥胖,带下颇多,色白质稠,纳呆,寐差。脉细,苔薄质润。症属脾虚湿滞。治用健脾化湿调经:晒白术9克、炒山楂12克、神曲12克、炙白鸡冠花12克、益母草12克、茯苓9克、萆薢12克、炒当归12克、生炒薏苡仁各12克、青陈皮各4.5克、炒川芎4.5克。5剂。
二诊:服前方后,经水已转,量多,白带未净。再拟原法:大豆卷12克、萆薢9克、茯苓12克、墓头回12克、生薏苡仁30克、炙白鸡冠花12克、炒当归9克、山楂肉12克、晒白术9克、炒白芍9克。5剂。
按:本例闭经,参合形体肥胖,带多,纳呆,诊为脾虚湿滞。中医文献记载:“肥人多痰湿。”湿阻胞宫,冲任不利,是以经闭不行,故治以健脾利湿为主,佐以活血调经。脾健湿化,胞脉通利,则经水自行。
4.白带:患者陈某某,26岁,未婚。该女经律规则,量中等,6天净,经后带多,色白质稠,腹胀腰酸,神怠乏力,纳呆,面浮尿少。脉细滑,苔薄质润。脾虚湿滞,湿浊下流,遂成带下。治宜健脾升阳化湿:苍白术各4.5克、淮山药12克、大豆卷9克、制狗脊12克、白茯苓12克、陈皮4.5克、炒枳壳9克、炒白芍9克、孩儿参30克、炒山楂15克、生炒薏苡仁各12克、赤小豆30克。7剂。
二诊:前投完带汤加减,带下显减,纳已知馨。治守原法:晒白术9克、淮山药12克、柴胡9克、芡实12克、白茯苓12克、生炒薏苡仁各12克、陈皮4.5克、炒党参12克、炒白芍9克、白扁豆12克。7剂。
三诊:服前方后,带下基本已愈,续用原方5剂。
按:带下而伴纳呆,神怠乏力,面浮尿少等症,乃脾虚湿滞之象,故前后三诊均用完带汤加减以健脾祛湿为主,俾脾运得复,水湿无以留滞,不止带而带自止矣。
5.先兆流产:患者唐某某,30岁,早孕二月半,阴道不规则出血,量多少不一,色或紫或红已10余天,少腹时有隐痛,腰酸下坠。脉细滑,苔薄舌淡。脾肾两虚,胎元不固。治宜健脾益气,补肾安胎:党参炭25克、菟丝饼12克、升麻炭4.5克、阿胶珠12克、黄芪炭15克、淮山药12克、炒白芍9克、陈棕炭12克、蓖麻根炭30克、晒白术9克、炙甘草2.4克、桑寄生12克。3剂。
二诊:药后腹痛好转,腰酸减轻,阴道出血量少色不鲜。脉细滑,舌质淡。药中病所,仍守前法:党参炭15克、淮山药12克、炙椿皮12克、陈棕炭15克、黄芪炭15克、狗脊炭12克、石榴皮9克、蓖麻根炭30克、升麻炭4.5克、地榆炭15克。3剂。
三诊:漏红已净两天,腹痛除,腰酸亦瘥,续用健脾益肾安胎之剂而善其后。
按:先兆流产属中医“胎漏”、“胎动不安”和“妊娠腹痛”范畴,大多系气血虚弱,脾肾不健,使胎失所养,或胎元不固所致。本例妊娠漏红,伴有腹痛,显系流产之兆,而舌淡,脉细滑,腰酸下坠是辨证脾肾两虚、胎元不固的着眼点。首方以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补脾益气,复加升麻以举下陷之中气而载胎;又以菟丝子、山药、桑寄生之类以虚肾固胎;佐苎麻根炭、陈棕炭固涩之品以止血安胎。合之共奏健脾补肾、止血安胎之效。药既中病,故嗣后二诊均以原法增减,乃获全功。
举以上五例,以窥调理脾胃法则在妇科临床上应用之一斑。
此外,药物是治病的武器,但药物入口,必须依赖脾胃的消化、吸收,才能发挥治疗作用。
倘若脾胃不健,运化不良,纵有良药,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临床有些危重病人,每因胃气消亡,致药物不能受纳,即使勉强入腹,亦停积不消,不能发挥药效。由此可见,注意保护和扶持胃气,是治疗上的重要一环,常决定治疗的成败,必须高度重视。裘氏认为,在应用滋阴养血方药时,要适当佐以理气或助消化的药物,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使之补而不滞,滋而不腻,故无碍胃之弊,以利于消化吸收。应用清热药物,亦要防止寒凉太过,克伐胃气。对于慢性病的治疗,更须重视脾胃,因为久病多虚,通过调理脾胃,调动了机体内在的能动性,常可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又为其他治疗方法的应用创造有利条件,促使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同样,对于疾病的恢复期,调理脾胃亦为重要的治疗方法,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最后尚须指出,由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脏腑之间是互相关联的,脾胃受病常可累及他脏,而他脏为病亦可影响脾胃,因此调理脾胃常与舒肝健脾、补脾养心、补脾益肾等其他治疗方法结合应用。
总之,贵在审证求因,辨证论治,未可偏执一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