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是治疗瘀血证的基本法则。瘀血,在中医学领域中涉及面较广,为临床辨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内经》中就有关于血瘀及其病证、治疗方法的论述,如《素问·调经论》曰:“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指出寒邪能导致血凝。《灵枢·水胀篇》也说:“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指出寒邪凝血,瘀阻胞宫,引起闭经,这是瘀血与妇科病关系的最早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血实宜决之。”血实,即指血瘀;决之,乃攻逐瘀血之意,为瘀血证提出了治疗大法。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论述了蓄血证、血痹证、症病、产后腹痛等瘀血证的辨证施治,并创立活血化瘀方11首,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此后,历代医家各有发挥,逐步丰富了瘀血学说的内容。特别是到了清代,王清任对瘀血证的辨治有重大发展,突出强调活血与补气、行气的关系,所制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方剂,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近年来,对瘀血证的机理及活血化瘀法的作用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祖国医学中这一宝贵理论知识和治疗经验,进一步得到发展和提高。
妇科疾患中,如痛经、闭经、产后恶露不下、血晕及血瘕等常与瘀血有关,因此活血化瘀在妇科临床上应用也是极为广泛的。下面结合裘氏的经验,主要谈三个问题,并附治验数则。
一、瘀血的成因
瘀血是病理产物,而形成瘀血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裘氏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气机紊乱:气之与血,一阴一阳,两者互相维系,关系极为密切。血的运行,有赖气的推动,所谓“气为血帅,血随气行”。人身若气机紊乱,均可影响血的正常运行而引起瘀血。如《直指方》说:“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滑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不通,则血有一息不行。”《奇效良方》也说:“气塞不通,血壅不流。”临床以气滞、气虚而形成瘀血者较多见。气滞多因肝气郁结而起,气虚常由脾胃虚弱所致。
2.感受外邪:风、寒、暑、湿之邪侵袭,均可引起血瘀。《内经》曰:“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注而不通。”王清任也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热邪侵犯,煎熬血液,或热迫血妄行而溢于脉外,也可致瘀。湿邪阻滞,亦可使血行艰涩,而成瘀。临床以寒邪引起的瘀血病证居多。
3.外伤或出血:《内经》说:“人有堕坠,恶血留内。”指出外伤可以导致瘀血。妇科出血性疾患,尤其是崩漏,离经之血每多留滞而成瘀血。而瘀血反过来又影响血液之正常运行,招致反复出血不止。所以,在临床治疗出血病证时,强调祛瘀。
此外,阴盛内寒,经行不畅,产后败血不尽等,均可形成瘀血。
二、瘀血证诊断要点
由于瘀血所在部位有不同,病程长短有差异,因此瘀血证的临床表现是错综复杂的,但有其共性。裘氏认为主要应抓住以下四个特点:
1.疼痛:这是瘀血证的突出表现。如因瘀血而起的痛经、崩漏、产后恶露不下等,均有疼痛的症状。疼痛的特点是痛处固定不移,按之痛甚,呈持续性,如针刺样,或刀割样,甚则绞痛。
2.出血:瘀血不去,新血难安,所以出血是瘀血证的主要症状之一。其特点是血色紫黯,夹有血块,淋漓难净。
3.肿块:瘀血乃有形之物,特别是瘀血久留,变成症积,则肿块更为明显。其特点是肿块固定不移,触之稍有疼痛,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陈旧性宫外孕包块等均属之。
4.舌质瘀斑:巢氏《诸病源候论》说:“夫有瘀血者……唇萎,舌青口燥。”故凡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均属瘀血的重要表现。
以上四点是瘀血证的基本特征。当然,瘀血证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临床还须参合全身情况,求得全面正确的诊断。
三、瘀血证的主要治法
活血化瘀是治疗瘀血证的基本法则。但由于病位、病性、病期有差异,所以病情亦有轻重之不同,治疗当权衡标本缓急,因证而异,其主要治法有以下三种:
1.和气行血法常用方剂:佛手散、泽兰汤之类。
应用体会:此类方药作用和缓,既能活血,兼有养血之功,故适用于瘀血轻证,或血虚瘀滞,或其他病证兼有血瘀者。临床上常用于瘀阻而引起的痛经,经行涩少,或产后恶露不净等病症。
2.活血化瘀法常用方剂:桃红四物汤、失笑散、震灵丹之类。
应用体会:此类方药作用较强,既能疏通血脉,又能消散瘀结,故适用于瘀血证较重疼痛较剧者。临床多用于瘀结较甚的痛经、闭经、崩漏、产后恶露不下、产后血晕等病症。上述三方,裘氏临床乐于采用,但作用和适应证同中有异。一般以震灵丹作用较强,失笑散次之,桃红四物汤活血中寓养血,作用较缓,应用亦较广泛。
3.破血攻坚法常用方剂:下瘀血汤、大黄蟅虫丸之类。
应用体会:此类方药大多系虫类搜剔药,或为攻下逐瘀药,或为破气攻坚药,作用较为峻烈,有的具有毒性,一般适用于瘀血证较重,或瘀积较深,久痛入络,如症积、干血痨等病症。临床应用时,当权衡标本缓急,可与其他活血化瘀药配合使用,或攻补兼施。亦可采用丸剂,以缓其性。
四、与其他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
1.与行气法的综合应用:如前所述,“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滞可引起血瘀,血瘀也可能引起气滞,所以活血化瘀法常与行气法配合应用,以增强疗效。特别是血瘀由气滞而致者,行气尤为重要。如血府逐瘀汤加减,以疏通气机,取气行则血行之义。
2.与补气法的综合应用:气虚无力推动血液,则血行不畅,积而成瘀,故对气虚血瘀之证,宜补气法与活血化瘀法综合应用。行中有补,能生能化,是治疗产后元气虚弱、胎衣或恶露不下的有效方剂。
3.与补血法的综合应用:瘀血不去,新血难生,所以瘀血证的患者,常伴有血虚的症候。
因此,应于活血化瘀方中,加入和血补血之品,合之而为补血祛瘀之剂。
4.与温经法的综合应用:血遇寒则凝,故瘀血证常由外感寒邪或阳虚内寒,使血行凝泣而成。此类患者,宜温经法与活血祛瘀配合应用。如温经汤,即是温经散寒与养血活血合用的代表方剂。
5.与软坚散结法的综合应用:血瘀日久,聚而成形,而为症积,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此类病证,单纯活血化瘀效果尚嫌不足,每与软坚散结药物同用,疗效更著。
6.与清热法的综合应用:瘀血兼有热证时,除选用某些活血化瘀药物外,还应酌情配合其他清热药。如慢性盆腔炎,每见血瘀兼热之证。裘氏常于活血化瘀的同时,配合二藤汤(经验方),有较好的效果。
7.与止血法的综合应用:出血病证,若因瘀滞而致者,当以祛瘀为主,瘀血得去,则血自归经。但某些患者,因出血量较多,应予适当考虑配合止血药,动静兼顾,相反相成。此类病证,宜选用既有祛瘀作用,又有止血之功的药物。
此外,活血化瘀还可与化湿法、利水法等综合应用,兹不一一叙述。总之,当根据瘀血的兼夹证候,分别施以相应的治疗方法。
五、治验举例
例一,患者张某某,46岁,未婚。甲状腺瘤手术后,经汛量少,淋沥不净,迄今已20余天,色紫黯,少腹隐痛,腰酸。
脉来弦细,舌尚红润。治用震灵丹加减:
当归炭4.5克、炒蒲黄12克、炒川芎2.4克、牡丹皮9克、代赭石12克、五灵脂4.5克、紫石英15克、茜草9克、禹余粮9克、乳香末4.5克、广木香4.5克。
3剂。
二诊:药后阴道出血显减,惟尿时带有血丝,腹痛基本消失,脉细,舌红,再拟原法,更小其制,以资巩固。
按:裘氏治疗瘀血而致崩漏时,常采用失笑散、震灵丹两方随症化裁。本例即是震灵丹增减获效者。失笑散、震灵丹均有活血祛瘀作用,但失笑散宜用于瘀少经漏较轻、病程较短者,震灵丹适用于瘀多经漏日久不止者。两方亦可配合应用。
例二,患者蔡某某,35岁。人工流产后恶露持续一个半月未净,量或多或少,色或鲜或紫,近日阴道出血量多如经汛,少腹疼痛作胀。脉细弦,舌质尚红少津。血热夹瘀,治用清热祛瘀法:炒五灵脂4.5克、炙椿皮15克、荆芥炭4.5克、狗脊炭15克、炒黑蒲黄12克、石榴皮15克、马齿苋15克、半枝莲9克、贯众炭12克、续断炭15克。3剂。
二诊:药后阴道出血即止,仅感腰酸纳减,头晕腹胀。脉细缓,苔薄黄。改用补肾健脾,佐以清热以收全功。
按:祛瘀法常与其他方法综合应用,本例即是祛瘀与清热同用。患者人工流产后恶露持续不止,量多色鲜,且舌质红少津,是产后阴血内亏,邪热乘虚侵入胞宫之象;又产后多瘀,少腹疼痛作胀是其候也。乃瘀热相搏,虚实夹杂,故以失笑散活血祛瘀;配半枝莲、马齿苋以清热解毒;复入续断炭、狗脊炭既能益肾,又能固冲止血,加石榴皮、炙椿皮、贯众炭、荆芥炭,有收敛止血之效,与活血药物相伍,通中有守,用于久崩久漏之证,可称妥善。
例三,患者王某某,29岁,工人。第一胎足月妊娠分娩,由于脐带绕颈死产,恶露40余天未净,量不多,色紫黯,伴腰酸腹胀,食欲不振。脉弦细,舌质淡红泛紫。治用祛瘀生新清热为先:五灵脂6克、炒蒲黄12克、香附炭9克、半枝莲9克、炒山楂9克、神曲9克、贯众炭9克、蛇舌草9克、益母草9克、炙鸡内金9克。3剂。
二诊:药后恶露已净,右侧少腹尚感隐痛,食欲好转。两脉细缓,舌质偏干。改用调理,方用八珍汤化裁以善后。
按:本例恶露绵延,亦系瘀血内滞,新血不得归经所致。方用失笑散合益母草以活血祛瘀,配香附炭以疏通气机,取“气行则血行”之意;香附炒炭后并有收敛止血之效,复加半枝莲、蛇舌草以清热。此类药物,产后恶露不绝之证,裘氏每常取用,以防产褥感染。至于山楂,除健胃消食外,又助祛瘀之效,产后儿枕痛恒多用之,但药量宜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