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发展过程长,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病情错综复杂,真假疑似,不易分辨和坚持守方,故多缠绵难愈。正由于病情疑难而短期不易奏效,随意更方遂为屡见不鲜。以肾炎为例,本病初起属水肿范围,病久时肿时消,医者借用前人治疗水肿的经验,采用补阴行水,温补脾肾等法,但疗效不尽人意,而且过用温燥,临床上常多出现阴虚热郁之证,所以近年来治疗肾炎,亦有主张用养阴清利者。肾炎后期,究竟属实属虚,或本实标虚,或本虚标实,要审证准确,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不可能坚持长期守方,也不可能最终获得应有的疗效。
兹举慢性肾炎验案1例,以说明长期坚持守方的重要意义。
湛某某,男,17岁。1983年初,由长沙移居陕西汉中山区,因不服水土,反复感受湿热,生疮长疖。至冬感受寒邪,寒热身痛,腰痛,全身水肿,小便不利。住院诊断为急性肾炎,经中西结合治疗,寒热解后,水肿随之消退。此后时肿时消,曾多次住院,采用青霉素、链霉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并迭进六君子汤、肾气丸之类近百剂,病终不愈。就诊时,仍轻度浮肿,小便短少,浓如茶汁,面虚胖,面色不泽,经常鼻衄,口干咽痛,口舌反复生疮,舌红苔少,脉弦细。脉症合参,证属阴分既虚而湿热尤滞。处方用石菖蒲10克、萆薢12克、苡米12克、银花12克、连翘12克、生地12克、益母草10克、白茅根12克、刺蒺藜10克、蝉蜕3克、甘草1.5克,每日1剂。并先后随证加用解毒之苦参、蛇舌草、蒲公英;养阴之女贞、旱莲草、桑椹;利尿之茯苓、泽泻、赤小豆;止血之地榆、小蓟;固涩之煅牡蛎、金樱子;利咽喉之桔梗;止呕之竹茹、法夏、藿香;健胃理气之扁豆、山药、麦芽、陈皮、佛手等。坚持1年又5个月,诸症悉退,尿蛋白消失。追访3年,未再复发。
水肿属阴水,固当温补脾肾,佐以利水,称为补阳行水之法。本例肿势已退,长期鼻衄,口舌生疮,小便短赤,口干舌红,阴分已亏而湿热尤滞,显非补阳行水所宜。上述见证,究竟是慢性肾炎后期的特殊本质反映,还是过服温补所致,尚不可执一而定。但温补脾肾无效已有明证,故改用养阴清利之法,初服效果不显,但病情未再发展,结果坚持年余,用药积累到一定数量,才由量变引起质变,使肾脏实质性的病理改变逐渐向正常转化,而病得以治愈。由此可见,久病未必皆虚,有是证,用是药,不应胶柱鼓瑟。慢性病,即使方证相符,也须在一定时期内坚持守方不变,始能获得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