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支炎辨证关键咳痰喘,施治刻记

肺脾肾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炎”),系由物理、化学因素的经常刺激,微生物的反复侵害,以及过敏等综合因素而形成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咳嗽、咯痰,或者气喘为主要特征。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变化莫测,常兼夹其他证候,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一、辨证关键抓住“咳痰喘”

1.咳嗽:咳嗽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祖国医学认为,咳与嗽有别,以咳而无痰责于肺,嗽而有痰责于脾。《活法机要》说:“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生痰也。咳嗽是有声有痰,因伤肺气,复动脾湿也。”但临床上单纯咳而无痰,或单纯吐痰,一声不咳者极少见,因此,咳嗽常合并一起称谓。《内经》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但尤以肺、脾、肾三脏与咳嗽关系最为密切。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外感、内伤均可引起宣肃失常,肺气上逆,发生咳嗽。脾弱生痰,上贮于肺,壅塞肺气,不得宣降,上逆而咳喘,或真阴不足,不能滋养肺金,虚火上炎,灼肺而咳。所以有“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咳喘”之说。

2.痰:脏腑阴阳失调,影响津液的正常运行,停积而生痰。张景岳说:“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荣卫充,而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其发病亦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肺不能布散水津,脾不能运化水谷,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伏藏于肺,咳出为痰。咳嗽痰多,与脾不能运化水湿有关,痰易咯出是津液未伤;痰湿久蕴,逐渐化热,则表现出痰稠浊胶粘,甚则凝结成块坨,或呈黄褐色,此为“热痰”。若肺中燥热阻遏气机,肺气不得宣达或肺热阴虚,肺失濡养则见痰量少而粘滞,如丝如线,或白如米粒,涩而难出,口鼻干燥,此为“燥痰”。若脾虚不能制湿,肾虚不能制水,则痰量多,稀薄、色清,或呈白色涎沫,滑而易出,此为“寒(湿)痰”。

3.喘:喘有虚实之分,在肺为实,实者邪实,为邪气壅肺,气失宣降所致;在肾为虚,虚则气虚。《景岳全书》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虚不能纳气,则肺气升降失常,出现呼多吸少,喘息困难。本病多为虚喘,且咳喘并见。

二、施治刻记肺脾肾

1.止咳,着重治肺。吕氏喜用《南阳活人书》中金沸草散加减,本方由金沸草、细辛、前胡、半夏、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功能发散风寒,止咳去痰。方中主药金沸草,乃旋复花的梗叶,其消痰饮,降逆气之力颇宏。风寒咳嗽,不论久暂,皆可选用本方。喉痒咳嗽不爽加桔梗,开提肺气。风热咳嗽去荆芥、前胡合桑菊饮,宣肺泄热。燥热咳嗽去荆芥、前胡,加贝母、瓜蒌、天冬、麦冬,润肺止咳;痰黄,加黄芩、贝母,清化热痰;顽痰不易咳出,或咳出硬颗粒,加瓜蒌仁、浙贝母、天冬、浮海石,化痰软坚。咽痛,或咽喉不利,去细辛、荆芥、前胡,加桔梗、牛蒡子,利咽止痛;音哑,加诃子、桔梗,敛肺下气;痰多且清稀,合苓桂术甘汤,健脾化湿,温化痰饮;肺气虚加四君子汤,“损其肺者益其气”。久咳不已,且外无寒热表证,内无痰浊留恋,加罂粟壳、诃子、乌梅。《丹溪心法》说:“治嗽多用粟壳,不必多疑,但先要去病根,此乃收后药也。”只要抓住这两个辨证要点,加用收涩之品,每获显效。

2.祛痰,分“寒热燥”。论治寒痰以温阳化痰(饮)法,用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重点健脾温化。李中梓说:“治痰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二陈汤为祛痰之总剂,《医宗金鉴》说:“二陈汤为治痰之标,不能治虚痰之本,虚痰之本在脾胃,治者详之。”苓桂术甘汤健脾渗湿,温化痰饮。尤在泾说:“苓桂术甘汤温中祛湿,治痰之良剂也。”二方合用,标本兼顾。若痰稀如水,加干姜、细辛、五味子、益智仁,以温中散寒;胸闷纳呆,呕恶,加枳壳、神曲,以宽胸消食;神疲乏力,加党参健脾益气;久病痰涎壅盛,重用芡实,从肾之气化治,痰之本源清。

热痰以清热化痰法,用清气化痰丸(半夏、胆星、橘红、枳实、杏仁、瓜蒌仁、黄芩、茯苓)。方中半夏、胆星燥湿化痰,橘红顺气化痰,使气机通畅,有利于痰湿的清除,即“治痰先治气”是也。

瓜蒌仁、黄芩清热化痰,茯苓渗湿化痰。由于本病本虚标实,痰热一清,即转手健脾补肾,使中焦气化,岫运流动,精液四布,清升浊降,痰之根柢蠲除矣。

燥痰以润燥化湿法,《医学心悟》说:“燥痰涩而难出,多生于肺,肺燥则润之。”用生脉散加花粉、瓜蒌仁、石斛;咽痛,加玄参;痰中带血加白茅根、仙鹤草;痰黄加黄芩。

痰液日久不除,势必阻滞经络,造成痰瘀互结,故治痰勿忘治瘀。朱丹溪说“痰夹瘀血,遂成窠囊”,多在祛痰的同时适当选加丹参、川芎、当归、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屡获出奇制胜之效。

总之,“慢支炎”治痰,虽涉及肺脾肾三脏,但以肺为标,脾肾为本。所以除急性发作期外,均要着重脾肾用药,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则正气充沛,不致滋生痰湿;肾能制水,不致水液内停,而成痰饮。《景岳全书》说:“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

3.平喘不忘脾肾之虚。盖久病不愈,肺气严重耗伤,损伤脾肾。偏脾虚者,喘促声低,用健脾益气,降逆平喘法,选六君子汤合人参胡桃汤;偏肾虚者,呼多吸少,气不得连续,气短不足以息,动则喘息,用补肾纳气,下气定喘法。肾阳虚者,拟金匮肾气丸合人参蛤蚧散;肾阴虚者,拟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杂病专家吕继端临证旨要》。张赤志 整理
2
本条ID:14020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