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明风温初起当本在气,标在卫

风温病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最早见《伤寒论》“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系指热病误汗之坏证。嗣后不少医家对此虽不乏见解,且囿于伏邪之说,似未窥其全豹,迨至清,叶天士等才始定风温属新感范畴,理法阐述尽详。

一、风温初起当以肺气为病变中心

本病是感受春季或冬令风热病邪而发病。病邪多从口鼻而入,肺位居高,首当其冲,所以初起以邪在手太阴肺(气)为病变中心。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所谓“温邪上受”,其在《三时伏气外感篇》注释说:“温自上受,燥自上伤,理亦相等,均是肺气受病。”并说:“肺位居高,邪必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病。”《临证指南医案》中亦载:“温热时疠,上行气分,而波及于血分。”继而众多医学家对此认识多遵叶氏之旨。柳宝诒说:“当春夏间,感受温风,邪郁于肺”,“暴感风温,其邪专在于肺。”吴坤安说:“风温吸入,先伤太阴肺分。”李芝岩认为风温“全在肺经气分,清解即愈”。章虚谷亦指出:“轻清之邪,先伤肺家。”

二、发热咳嗽口渴为初起特点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风温病“头胀、汗出、身热、咳嗽,必然并见”。其后,陈平伯在《外感温病篇》中更加明确地指出:“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此风温之提纲也。”并自注说:“人身之中,肺主卫,又胃为卫之本,是以风温外薄,肺胃内应,风温内袭,肺胃受病,其温邪内外有异形,而肺胃之专司无二致,故恶风为或有之证,而热渴咳嗽为必有之证也。”吴坤安亦说:“风温吸入,先伤太阴肺气,右寸脉独大,肺气不舒,身痛胸闷,头胀咳嗽,发热口渴,或发痧疹,主治在太阴气分。”均提出风温初起,当以身热、咳嗽、口渴的肺气证为必然见证,此为风温初起“本证”。其机理是温邪犯肺,热壅肺经气分,肺失清肃,故见身热、咳嗽。热盛伤津,又兼气不布津则口渴,口渴的程度主要以津伤的重轻而显微。但肺主皮毛,为卫外之屏障,在正常情况下,由于肺气的推动而使卫气和津液敷布周身,以温养肌肤,抵御外邪的侵袭和驱邪外出,即“肺主气属卫”是也。在病理情况下,风热郁肺,气窒不化,不能“熏肤、充身、泽毛”,故初起亦可见发热、微恶风寒的卫表证候,此为风温初起的“标证”。

所以叶天士说:“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所谓“故云在表”者,究非风温初起肺气病变之实质,而是一种外表反应,病机不在卫分。陈光淞在注释“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中说:“卫为气,营为血,循其道而言之,则卫为气之标,气为卫之本,血为营之徒也。”此对风温标本证候作了明确的阐述。说明风温初起,纵有肺卫表证,亦是脏腑病变的一种反应,当以邪在气为本,在卫为标,其与邪袭脾胃的湿温病而见恶风寒的机理互同。

或问曰:初起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微渴、咳嗽等肺卫见证,何以鉴别是风热感冒,还是风温病?吕氏认为,风温易化热入里,很快见到脏腑本证,表现出发热、咳嗽、烦渴的肺气证,即可诊断风温,而风热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多不传变,为自限性疾病,以此别之。即使西医也是如此,如归属于风温的大叶性肺炎,早期半数病例有上呼吸道证候,虽见恶冷发热咳嗽等现象,24小时内X线检查不一定有肺部炎症改变,多不易鉴别是肺炎还是上呼吸道感染。

祖国医学亦是如此,对疾病的认识同样有一个演变过程。若把比比皆是“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微渴”肺卫见证的风热感冒误作风温,此大谬也。其一,风温如不治疗,或治不如法,决不能几天转归自愈,势多向里传变,故风温病决鲜有不传者。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一文中指出:“此手太阴气分先病,失治则入手厥阴心包络,血分亦伤。盖足经顺传阳明,人皆知之,肺病失治,逆传心包络。”其二,风温若单用辛凉散风的方法治疗,多不能截断其传变。叶天士说:“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其三,风热感冒,一经治疗均能痊愈,即使不治疗,注意休息,多喝开水,根据感邪之轻重,正气之强弱,一般3~7天多能自愈。

然有传变者,不过十之一二,见此则如风温很难鉴别。如见是病均风温,与叶天士所说的“温邪则热变最速”,“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传变规律则有自相矛盾之处。

三、初起当以清热解毒为主法

叶天士说:“风温肺病,治在上焦。”并说:“此证初因发热喘嗽,首用辛凉清肃上焦,如薄荷、连翘、牛蒡子、象贝、桑叶、沙参、栀子、瓜蒌皮、花粉。”冀邪有出路,因势利导,透邪外出。其用薄荷、牛蒡子、桑叶等辛凉疏散之品,与连翘、栀子、竹叶等清热解毒之药同用,旨在辛凉以治其标,透邪外出,清热以治其本,截邪深入。吴鞠通的“辛凉平剂银翘散”治疗风温初起,其制方原则也不外此法。方中银花、连翘、竹叶、芦根清解肺热以治其本,荆芥、豆豉、薄荷、牛蒡子透邪外出以治其标。几年前所谓的“截断疗法”,病在卫分使用清热解毒法取效,是针对病机而言,即治病而求其本也,有利于清除病邪的根源。而一般风热感冒最好不要过多配用清热解毒药,用之则有凉遏邪气,引邪深入之弊。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杂病专家吕继端临证旨要》。张赤志 整理
2
本条ID:14019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