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炎案

唐某某,女,9岁。初诊:1997年3月13日。主诉:左小腿皮损伴瘙痒1年余。现病史:患儿自幼有婴儿湿疹伴过敏性哮喘、鼻炎,全身皮肤经常出小丘疹,平素容易感冒,晨起喷嚏不断。1年前出现左小腿皮损,瘙痒不堪,常有滋水流出,在外院诊断为异位性皮炎给予抗过敏及外用药物,久用或停用即发。刻下:患儿面色萎黄,精神欠振,胃纳差,大便2日一行,左小腿瘙痒,夜眠不安。体检:左小腿内侧中段约7cm×8cm大小的皮肤粗糙、增厚、皲裂、流滋水,基底潮红。脉细,苔薄舌红。诊断:异位性皮炎。证属:体虚不能卫外,复感湿热之邪。治法:益气固表,清热化湿。玉屏风散合茵陈蒿汤加减。

处方:

生黄芪30克、炒白术9克、防风9克、生甘草6克、茵陈30克、焦山栀9克、制大黄9克、苦参片9克、黄芩9克、白鲜皮30克。

1997年4月17日二诊。异位性皮炎药后3天皮肤瘙痒开始减轻,滋水减少。刻下:左小腿皮肤皲裂、基底潮红已除,上有结痂。过敏性鼻炎晨起喷嚏减少。脉细,苔薄。再以前法出入。处方:

上方加辛夷花9克、苍耳子9克。

1997年5月29日三诊。异位性皮炎药后皮肤瘙痒已除,左小腿皮损处局部粗糙、脱屑。

舌脉同前。再以原法出入,用原方。

1997年7月17日四诊。异位性皮炎左小腿皮肤无瘙痒,原皮损消失,留有色素沉着。舌脉治法同前。嘱再服3月巩固。2月后左小腿色素沉着消退,随访半年诸症未发。

评析异位性皮炎,病因复杂,发病机理尚不能肯定,系与先天过敏素质有密切关系。

陆氏认为本病多因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卫外不固,复感湿热之邪,郁于肌肤而发病。患儿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容易感冒为表虚卫外不固;病发于下肢,有滋水,皮肤基底潮红为湿热蕴结。

方中生黄芪与炒白术、防风、生甘草合用补散兼施、益气固表;茵陈、焦山栀、制大黄组成的茵陈蒿汤有清热利湿,具有抗过敏的作用;苦参片、黄芩、白鲜皮能清化湿热,杀虫止痒,并能导湿热下行。复诊时,加用辛夷花、苍耳子通鼻窍,用于过敏性鼻炎,抑制内在的致敏因子。因为此病属疑难杂症,陆氏为此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中医外科名家陆德铭》。万华 毛佳琳 整理
2
本条ID:14013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