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机升降理论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李氏认为临床无论治疗伤寒外感,温病发热,还是内伤杂病,皆以升降出入为其辨治准绳,治法颇多,用之得当,效如桴鼓。
一、升降出入理论在伤寒外感疾病中的运用
《伤寒论》以六经立论。一般而言,三阳之病,以去邪为主,然而不同的病情又当施以不同的去邪方法;三阴之病,多属里虚寒证,治以扶正为主,又当根据不同的病情拟以相应随之变化而治。此虽未明言气机升降出入者,但已寓其中。“六淫贼邪入侵,机体气机升降出入乖乱而发病,如外感之病,表闭邪郁,枢机失利,治以疏表透邪为要,邪去则有利于升降出入复常,邪失透达,犹如闭门留寇,邪气内传,他病由生”。观仲景太阳证用麻黄汤;阳明证用葛根汤;少阳证用小柴胡汤;此疏表透邪外出之意。如临床有风寒束表,卫阳闭遏,营卫郁束,皮毛闭塞而致发热,恶寒,头身痛,无汗等症,治宜辛温发散,寒去而表解,升降复常。
如治一男性61岁患者。体壮,中午过后,突然发热恶寒,头痛,周身关节疼痛,微喘,身热无汗。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弦而紧。证属风寒外束,表实之证。治以辛温发散。方拟麻黄汤:麻黄9克,桂枝5克,杏仁9克,甘草5克。服头煎后,微汗,热退,喘止。二煎未服,当夜熟睡,翌晨神爽,照常干活。
二、升降出入理论在温热病中的运用
温热之病别于伤寒。众所周知,温病学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而逐渐形成自身体系的,其临床辨证以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为核心,亦与升降出入密切相关。李氏认为:“升降出入也是温热辨证施治必不可少的重要理论依据”。人体感受外邪,无论是寒邪,还是热邪,无论是风邪,或是湿邪,均可使气机壅闭而周行窒滞,升降出入失常。如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或卫气被郁,肺失宣降,治宜辛凉解表,宣肺泄热,忌以辛温;若邪入气分,治宜宣气逐邪,泄热保津;邪入营分,治宜透热转气;邪入血分,治宜清热凉血,化瘀散血,总则使邪去而升降出入复常。如湿温初起卫气同病,宜宣化表里之湿;湿浊郁伏膜原,宜疏利透达湿浊;湿困中焦,脾胃升降失司,宜燥湿化浊;湿邪下注,泌别失司,当淡渗利湿为主;肠腑湿郁气结,传导失司,治宜宣清导浊;湿热俱盛者,治宜清热化湿;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者,治宜清热化湿,豁痰开窍等,使湿热去,三焦通利升降复常。
如治一男性40岁患者。初起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5℃之间,经西医各项检查,无异常发现,使用抗菌素及中药清热泻火之剂均不效。症见身热不扬,汗出而热不退,头重如裹,胸脘满闷,纳呆食少,口淡而不渴。舌质红,苔白腻,脉濡数。证属湿热内郁,卫气失宣,清阳被阻,热恋不退。治以芳香化浊,宣畅气机,分消湿热。方拟藿朴夏苓汤加减:
藿香9克,厚朴花9克,法半夏6克,泽泻6克,猪苓6克,杏仁9克,薏苡仁12克,茯苓9克,白蔻仁6克,淡豆豉6克。
服药3剂后热退,继服3剂而诸症悉除而出院。遂带健脾渗湿之汤剂善其后。随访一月未再发热。
三、升降出入理论在肺系疾病中的运用
肺主气,司呼吸,是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病理表现主要是气机升降出入的失常,可由肺脏自身或他脏所干而致。治疗无论重在治肺或肺与他脏同治,其关键仍是调理气机升降平衡。肺主宣发和肃降,是肺自身气机的调理,一升一降,是对立而又统一的。如果肺只有升而无降,或只有降而无升,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在临床实践治疗中,应宣中有降,降中有宣,最终达到升降平衡。
如治疗一哮喘患者。素有轻咳,时而加重,经久不愈。近来因天气变化,咳嗽加重,吐白色泡沫痰,喘促短气,夜间稍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证属外感风寒,肺失宣降。治以辛温解表,温肺化饮。方拟小青龙汤加减:
炙麻黄6克,桂枝6克,生白芍10克,五味子9克,姜半夏12克,苏子9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服上药5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喘促已消,唯夜间咳嗽,晨起吐白色泡沫痰,但痰量较前减少。舌苔薄白,脉仍现弦象。原方加减继服药十余天,诸症平息,恢复正常工作。
肺与他脏的气机调理亦是如此。若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二脏功能失调,则可出现肝郁气逆,木火弄金,郁痰犯肺,风摇痰鸣等表现,治疗宜调肝理肺法为主。肺的呼浊吸清功能也必须靠肺肾气机升降来维系,肺得肾气的温煦而清肃,肾赖肺气的濡养而作强,肺肾升降有序,才能达到清浊交换的目的,从而完成人体真气的生成布化及水液运化输布等。若肺肾同病,上实下虚,当以化痰降逆,温纳肾气。肺主宣发和肃降,肺与大肠互为表里,以经脉络属,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又助于肺的宣发和肃降。若肺系疾病者,症见喘促,咳痰,大便燥结,治以通便攻下法可获效;反之大便溏,喘促有寒热者,治宜解肌清里,调理宜降之法,亦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升降出入理论在脾胃疾病中的运用
脾胃同居中焦,通达上下,实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主升清,胃主沉降,是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无论是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还是他脏互致,其治疗在于调理脾胃气机,斡旋脏腑,最终达到气机升降平衡。
如治一男性,31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近日来空腹疼痛加重,大便潜血(+),神疲乏力,面色不华,纳则心下满,喜纳温热饮食,泛酸,偶有呃逆,胃脘痛时喜按,腰背酸痛,夜寐不宁,常因胃痛而醒,醒后再不易入睡,大便时干时溏,口苦。舌淡红,苔黄腻,脉弦细。证属寒热互结,升降失调。治以寒热平调,开结散痞。方拟半夏泻心汤加味:
姜半夏10克,党参8克,黄芩炭13克,川黄连10克,炙甘草5克,红枣5枚,伏龙肝100克。
嘱以水3000毫升,先煎伏龙肝1小时,去渣,再下诸味煎服。5剂药后脘痞胃痛已缓,大便化验潜血阴性。继上方去伏龙肝,加吴茱萸3克,再进7剂,诸症均缓。遂以上方加黄芪15克,10倍水量,水泛为丸。每次6克,日2~3次服。3个月后复查病情平稳。继服上药年余而病愈。
脾胃与他脏气机调理亦是如此。如调理中焦脾胃气机,以助肺之宣降,脾胃与肺之间生理上相互作用,脾将其运化的津液和水谷精微上输于肺,为肺的正常生理功能提供充足的营养;肺的宣发和肃降及通调水道的功能,又有助于脾的运化水液功能。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心肾上下相交,脾胃居中协调,中央戊土为万物之母,五脏之精华,悉赖于脾胃纳化,土旺则心肾相交。脾升胃降,枢机利达,心肾交接,水火相济,阴阳协调。若脾不升,胃不降,则阻塞上下交通,致心肾不交。肝与脾无论是疾病传变,还是临床治疗,均密切相关。
五、升降出入理论在心肾疾病中的运用
心为君主,生命的主宰,肾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心不能受邪,受邪则危,肾不能受伐,受伐则殆。心属火,肾属水,水火是阴阳的征兆,升降为阴阳运动的反映,所以升降运动以心肾为其根本。临床调理气机升降,必先审识心肾之升降,纵观全局而以法治之。
如治一男性患者。西医诊为心动过速,病及四五年,服西药治疗不效。症见心悸,胸闷,气短,倦怠乏力,自汗,纳少,夜寐不宁,多作噩梦,每遇劳累及心情不快时加重,夜间易惊醒,醒后心中惕惕动悸不安,心率每分钟140~180次。舌淡红,苔薄少,脉细数,时有结象。证属心阳不振,鼓动乏力,营血失和。治以益气和营,辛甘通阳,调心之气机。方拟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12克,党参15克,桂枝6克,熟地24克,麦冬12克,炒枣仁15克,火麻仁10克,阿胶片9克,红枣10枚,生姜6克。
服7剂后,心悸见缓,结脉减少,唯夜寐不安,便溏。继原方去火麻仁,加琥珀粉3克(分冲),另予柏子养心丸,每晚1丸服。10日后再诊,症状大减,急行时亦不觉心慌、气短,惟脘腹满闷,食少纳呆,脉细而无数结之象。此为心阳未复,中焦气机不利,腐熟失司。方拟北秫米18克,桂枝6克,制半夏12克,苍术9克,厚朴6克,炒枣仁15克,生麦芽30克,鸡内金9克,神曲12克,生姜6克,木香5克。以通阳安神,调畅气机,和胃消食。服药7剂,诸症消失。与四君子汤加减,并服柏子养心丸,巩固治疗一月停药。随访一年,未再复发。
心与肾各自有自身的升降失常病理变化,又有着互相间升降失常的病理变化,临床必须随其证而辨治。心肾与其他脏腑的气机调理,二脏升降有序,才能使机体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若肾脾升降出入失司,则可产生诸多疾病。如脾肾阳虚,治则温肾健脾,调理升降。肾与肝,肝木受肾水滋养,而肾水上升又赖肝木之汲引,是谓阳助阴升。在病理上,若肾水不足,木少滋荣,谓之水不涵木,而致阳亢于上,扰于清空,治宜滋水涵木,唯肝肾升降适宜,方水盈木秀,精血互生。
六、升降出入理论在肝胆疾病中的运用
肝属风木之脏,性升发冲和,不郁不亢;胆为中精之腑,性宣通泄,可升可降;肝主谋虑,胆司决断,表里相和,升降相宜,职能疏泄,运脾和胃,畅达气血,疏利三焦,情志和平。胆属少阳,少阳为枢,枢司开阖,人身之气血动则生阳,静则生阴,有开则能通于外,有阖则能应于内,无开则出废,无阖则入绝,枢机不利,则升降之机停,开阖之机废。肝胆相连,互为表里,胆气和降,有利于肝气的升发,不致化火灼肺,肝气升发,助胆之功能发挥。若胆气升降失调,可生诸多疾病。如肝升太过,肝火上炎,治则宜清降抑肝;阴亏不能潜阳,则阳腾于上,治宜滋阴潜阳;肝风内动,治宜镇肝熄风。肝升而不及,木郁气滞,治宜疏肝解郁,调其升降。
如治一女性38岁患者。经活检诊为乳腺增生病。症见经前胸胁胀满易急,善太息,纳少,时而呃逆,乳房胀痛不适。经行腹痛,痛无定处,经量少,有血块,色暗,经后诸症减轻。舌质暗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证属肝郁气滞,瘀血内阻,升降失司。治以疏肝解郁,活血通经。方拟柴胡6克,香附9克,川楝子9克,橘络5克,夏枯草24克,元胡9克,穿山甲9克,三棱5克,王不留行9克,露蜂房3克,土茯苓24克。服上药10剂后,诸症消失。此后每次经前服上方两周,连续服三个月而痊愈。
肝胆与其他脏腑亦同气机升降相关。如肝与肺,肝藏血,其性升发,肺主气其性肃降,肝司调节全身之血,而肺调节全身之气,肝向周身各处输送血液赖以气的推动,肺主一身之气,又靠血的濡养,人体周身气血运行,周流不息,实赖肝肺气机的调畅。若肝肺升降失常,左强右弱,肝升太过,木火过盛,必使肺降失司,此即木火刑金,治宜清肝救肺。肝与脾胃,肝升不及,郁则难舒脾胃,肝升太过,横逆易犯中土,脾胃赖肝疏达。若肝失疏泄,脾胃受病。病在脾者,治宜疏肝健脾;病在胃者,治宜疏肝和胃。肝气太过,克土犯胃,肝火犯胃,治宜泻肝和胃;肝旺克土,土弱木强,治宜抑肝扶脾。
总之,表里内外,卫气营血,脏腑等各有阴阳,升降出入,并且在相互作用下,形成了机体气化活动的整体。临床运用中医气机升降出入理论,可有效地指导辨证论治,立法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