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血学说始于《内经》,充实于唐、宋,发展于明、清。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先提出瘀血、蓄血证名及其辨证论治,开创了化瘀法治疗外感、内伤等疾病之先河,为后世瘀血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清热化瘀法
原文摘录: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金匮·黄疸病篇》)。
适应证候:发热,腹满,胁痛,巩膜皮肤黄染,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有瘀点,苔黄或芒刺,脉沉数或沉迟。
病因病机:湿热相搏,瘀阻血脉,逼迫胆汁外溢于肌肤巩膜而成黄疸。
治则选方:热者寒之,血实者决之,立清热化瘀法。代表方大黄硝石汤。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时,常加丹参、赤芍;若热重者,加茵陈、蒲公英;湿偏重者,加猪苓、滑石;大便秘结,里实重者,方中重用大黄,去硝石加芒硝。
治验选录:杨某,男,35岁。因皮肤发黄查血,Bi13.5mg/dl,SGPT260IU/L,诊为急性黄疸性肝炎。症见一身面目尽黄,但热不寒,胁痛拒按,纳呆腹胀,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属湿热薰蒸,瘀阻血脉而发黄。治以清热化瘀。
方拟大黄硝石汤加减:
大黄8克,芒硝8克,黄柏10克,栀子10克,茵陈30克,赤芍25克。
服7剂后,诸症减轻。遵原方加减服20剂,诸症缓解,病告治愈。随访未见复发。
二、泻热逐瘀法
原文摘录: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伤寒·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适应证候:少腹急结或硬满,如狂或发狂,小便不利,或喜忘,大便虽硬而反易下,色黑,身黄,经水不利,入夜发热,舌质紫暗或呈瘀斑,脉沉微涩或沉结。
病因病机:瘀热在里,血热瘀结。
治则选方:热者寒之,留者攻之,立泻热逐瘀法。代表方桃核承气汤。
临床应用:近代医家用于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血吸虫病、肝硬化、妇女月经不调、产后腹痛等属瘀热内结者。用于治疗妇人瘀热内阻之月经不调及闭经、痛经时,多加当归、红花,或加赤芍、三七粉;若兼气滞者,加香附、乌药;治癃闭属瘀热内阻者,常加滑石、木通、车前子。
治验选录:张某,男性,50岁。腰痛半年,强僵而硬,屈伸不利,动则加剧,昼轻夜重,重则刺痛难忍,大便偏干。舌质暗,苔薄黄,脉迟涩。
证属瘀血腰痛。治以泻热逐瘀。方拟桃核承气汤加减:
桃仁10克,炙大黄8克,桂枝10克,芒硝15克(后下),牛膝13克,川芎6克,鸡血藤15克,甘草5克。
10剂后,诸症大减。遂改以局部敷麝香虎骨膏10天而愈。
三、化瘀消痈法
原文摘录: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大黄牡丹皮汤主之(《金匮·疮痈、肠痈、淫病篇》)。
适应证候:肠痈,腹疼痛拒按,犹如淋痛,踡卧,足屈不伸,腹皮拘急,身热,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苔黄腻,脉弦数,滑数,或迟紧。
病因病机:热毒内聚,瘀热互结,逐致成痈。
治则选方:其下者,引而竭之,立化瘀消痈法。代表方大黄牡丹皮汤。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单纯性急性阑尾炎、盆腔炎等。若热盛者,加银花、蒲公英;瘀血阻重者,加当归、赤芍;气滞痛甚者,加川楝子、元胡等,均可收到良好效果。
治验选录:郭某,男,45岁。心下痞硬而痛已半日,午后转痛于右少腹,压痛并反跳痛,呕逆,大便2日未行,体温38.5℃。西医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舌质暗,苔黄,脉弦数。
证属热毒瘀结致痈。治以化瘀消痈。
方拟大黄牡丹汤加减:
生大黄6克(后下),丹皮10克,冬瓜仁10克,蒲公英30克,桃仁10克,朴硝10克(后下),银花30克,甘草5克。
2剂后诸症消退,休息3日正常劳动。
四、化瘀解毒法
原文摘录: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金匮·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
适应证候:阴阳毒,面赤斑斑,咽喉疼痛,身痛青紫瘀斑,甚则吐衄,脉弦滑或沉弦。
病因病机:阴阳毒者,瘀毒内结。
治则选方:瘀毒内结,立化瘀解毒法。代表方升麻鳖甲汤。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白塞氏综合征、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猩红热、烂喉痧等病。
如治红斑狼疮时常加丹参、赤芍、重用升麻(30~40克);若热毒内盛者,加银花、丹皮;热毒伤阴者,加生地、玄参;气虚久病者,加黄芪、太子参;血虚久病者,加黄芪、当归、鸡血藤等。
治验选录:梁某,女性,33岁。西医诊为红斑狼疮,症见颧红,四末冷,下肢时现瘀斑,有烧灼感,时发寒热,月经正常,纳馨,二便调,舌质红,苔少,脉细弦。
证属《金匮》之阳毒发斑。治以化瘀解毒。方拟升麻鳖甲汤加减:
升麻6克,鳖甲30克,川椒6克,牛膝10克,当归10克,桂枝5克,生甘草30克。
三剂后下肢红斑色渐淡,烧灼感全消。原方加公英15克,再进5剂。
继以六味地黄丸服3个月,红斑全消。
五、化瘀消症法
原文摘录: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丸(《金匮·疟病脉证治篇》)。
适应证候:症瘕,结于肋下,按之有块,或结于腹中,肌肤甲错,食少消瘦,两目黯黑,时有寒热,苔紫黯有瘀斑,脉沉或沉涩。
病因病机:瘀血留着,积而成症。
治则选方:坚者削之,立化瘀消症法。代表方鳖甲煎丸。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肝硬化、子宫肌瘤、前列腺肥大等均收到良好效果。
治验选录:张某,男性,76岁。肝癌术后,肝大,肝区疼,低烧,手足心热,口干不欲饮,精神尚佳,纳便如常。肝功正常,血小板低,6/毫升。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弦。
证属肝阴亏虚,兼有血瘀。治以滋阴养血,化瘀消症。方拟鳖甲煎丸加减:
鳖甲30克,女贞子30克,旱莲30克,当归10克,山萸肉13克,枸杞子10克,五味子10克,丹参15克,赤芍15克,鸡血藤15克,红花10克,生芪25克,枳壳8克,三七粉3克(冲服)。
14剂后,诸症均有减轻,低烧愈。原方加白花蛇舌草30克。继服半年,症情平稳。随访4年,病人健在。
六、化瘀去湿法
原文摘录: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金匮·黄疸病脉证治篇》)。
适应证候:妇人女劳疸日晡发热,五心烦热,足下热,不思饮食,肢体倦怠,微汗出,舌苔白腻,脉弦或濡滑。
病因病机:瘀血湿热互阻而成。
治则选方:湿瘀相合,粘着难去,立化瘀祛湿法。代表方硝石矾石散。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胆结石等均收到良好的效果。
治验选录:刘某,女性,35岁。胆结石急性发作,右下胁痛不可忍,坐卧不安,呕逆时作,巩膜皮肤微黄,面色偏黑,下肢微浮肿,纳不香,大便不实,小便色黄。舌质微暗,苔黄厚,脉弦滑小数。
证属瘀血湿热互结。治以化瘀祛湿清热。方拟硝石矾石散加减:
朴硝15克(后下),大黄3克(后下),党参10克,神曲10克,炒谷麦芽各15克。
1剂,急煎顿服。药后痛止。再进2剂,黄退而愈。继以舒肝化石,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之。
七、破血逐水法
原文摘录: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金匮·妇人杂病篇》)。
适应证候:少腹满,小便难而不渴,癃闭,脉沉弦或涩。
病因病机:血瘀水蓄,水血互结。
治则选方:留者攻之,去菀陈,立破瘀逐水法。代表方大黄甘遂汤。
临床应用:现代广泛运用于慢性肾炎、肝硬化、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病由于瘀血内结而导致的水肿。李氏认为本方峻猛,虽有实邪不嫌攻之,但不宜多服,得实邪攻下,再据病情辨证施治。用于化水治疗肝硬化腹水、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变等取得较好的疗效。
治验选录:仇某,男性,50岁。患肝病10数年,诊为肝硬化,全腹胀满,小便少,大便硬,纳尚馨,夜卧不宁,胸闷短气,面色不华,巩膜黄染。舌质暗有瘀斑,苔黄,脉虚弦有滑象。
证属虚实兼杂,水血互结。治宜健脾化湿,破瘀逐水。方选实脾饮煎汤,另服大黄甘遂汤加减:
大黄粉15克,甘遂5克,炒麦芽10克。
共为细末,每日2次,每2~3个胶囊随汤剂同服。上方共服20日,腹水消净出院。
八、化瘀祛风法
原文摘录: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金匮·妇人杂病篇》)。
适应证候:妇女经闭及痛经,腹中刺痛,或经水来有块,腹痛拒按,舌质紫暗,脉沉涩。
病因病机:风袭血滞而致诸痛。
治则选方: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立化瘀祛风法。代表方红蓝花酒。
临床应用:现代广泛运用于妇人经血不调、风湿性关节炎、荨麻疹等。用于治疗荨麻疹、面神经麻痹均获良好效果。
治验选录:柯某,女性,21岁。少腹寒痛已半年,痛时拘急,自按板硬,月经量少,大便顺。
舌质淡嫩,苔薄白,脉细弦。证属风袭血滞。治以化瘀祛风。方拟红蓝花酒:红花50克,当归20克泡于白酒500ml中。嘱令泡5~10天后服之,每日2~3次,每次3~5ml。1个月后少腹寒痛解除。
九、温经化瘀法
原文摘录:妇人年五十所病,下血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瘀血在少腹不去……当以温经汤主之(《金匮·妇人杂病篇》)。
适应证候:暮即发热,手掌发热,少腹里急,腹满,唇干口燥,或少腹寒久不受胎,崩中,月水过多及至期不来,舌质淡,脉细弦。
病因病机:冲任虚寒,瘀血阻滞。
治则选方:寒者热之,逸者行之,立温经化瘀法。代表方温经汤。
临床应用:现代应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习惯性流产、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子宫发育不全、不孕症等病证。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等有较好的疗效。
治验选录:刘某,女性,27岁。月经后移已5个月,其量时多时少,且淋沥不爽,白带淡而清稀。今次行经已5天,时夹血块,神疲身倦,腰膝冷痛,尿频,少腹拘紧而隐痛。舌质暗淡,苔薄白,脉沉细有滑象。
证属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治以温经化瘀,调补冲任。方拟温经汤加减:
当归10克,川芎8克,赤芍15克,吴茱萸10克,党参10克,桂枝8克,法半夏8克,麦冬10克,元胡10克,五灵脂6克,小茴香10克,炙甘草5克,阿胶10克。
上方3剂后,血量减少,少腹渐温。上方去半夏,加熟地15克。再进3剂而愈,半年后妊娠。
十、行气化瘀法
原文摘录:肝着,其人常欲滔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篇》)。
适应证候:肝着,常欲滔其胸上,先未苦时,欲饮热或胸痹等胸胁刺痛之症,月经不调,痛经等,脉弦或涩。
病因病机:肝之疏泄无权,气滞而血瘀。
治则选方:气滞血瘀者,调而行之,立行气化瘀法。代表方旋复花汤。
临床应用:本法广泛运用于临床,不必拘泥于本方。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妇女乳腺增生病、肝癌术后等均获良好效果。
治验选录:孙某,男性,75岁,肝癌手术后3个月,右胁痛三五日,重则难忍,按之则适,喜热。舌质暗有瘀,苔薄白,脉弦涩。
证属气滞血瘀。治以行气化瘀。方拟旋复花汤加减:
旋复花25克(包),赤芍15克,老葱5茎,炙甘草5克。
2剂急煎,连服2日胁痛止,继以舒肝化瘀解毒为治。3个月后因呕血而病故。
十一、祛瘀生新法
原文摘录: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金匮·血痹虚劳篇》)。
适应证候:虚劳羸瘦,腹满,或腹不满,少腹挛急,腹痛拒按,或按不减,饮食减少,皮肤干燥,甚则甲错,妇女月经不调,小便自利,两目黯黑,舌有瘀斑或有瘀点,脉沉涩。
病因病机:虚劳而内有瘀血阻滞。
治疗法则: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立祛瘀生新法。代表方大黄蟅虫丸。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良性肿瘤、妇女瘀血闭经、腹部术后粘连性疼痛、肝脾肿大、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食道静脉曲张、丹毒等,均获良效。
治验选录:夏某,女性,45岁。已婚未孕,某医院诊为子宫肌瘤,质坚硬。体瘦皮肤粗糙,形寒肢冷,纳少,心下时痞,腹胀矢气少。舌质绛,苔薄白,脉缓。
证属血瘀致虚。治以祛瘀生新。予大黄蟅虫丸每日2次,每次1丸。服70余日,再次做CT检查,肌瘤已缩小大半。现仍在继服上丸剂。
十二、补气化瘀法
原文摘录: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金匮·血痹虚劳篇》)。
适应证候:血痹,身体不仁,脉微而涩,尺脉细紧,手足无力及痿证。
病因病机:气为血帅,气虚则血滞,进而成瘀。
治则选方:虚则补之,逸者行之,立补气化瘀法。代表方黄芪桂枝五物汤。
临床应用:现代以补气化瘀法治疗诸多疾病。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雷诺氏病、产后腰腿痛、脑血管病后遗症等取得了良好效果。
治验选录:付某,男,71岁。素患左上肢麻木。昨夜睡眠肩外露,晨起明显加重,持物无力且颤动,纳尚佳,大便干。舌苔薄,质淡红,脉沉。
证属气血不足之血痹。治以补气化瘀通痹。
方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生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5克,红枣5枚,火麻仁10克,木瓜10克,丝瓜络15克。
十日后再诊,左上肢麻木已解,乏力缓解,已不颤动。上方六倍量制蜜丸,每丸重9克。日二次,每次1丸,长期服用,以巩固疗效。随访三年,未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