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及出处
穴名:内关Nèi guān(PC6)
出处:《灵枢》
定位
部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取穴:握拳,手外展,微屈腕时,显现两肌腱。本穴在大陵直上2寸,两肌腱之间,与外关相对。若两手的一侧或双侧摸不到掌长肌腱,则以桡侧腕屈肌腱尺侧定穴。
类属
手厥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
适应症
主治:心胃病症。常用于心痛,心悸,胸闷;胃脘痛,呕吐,呃逆,宿块;癫、狂、痫;上肢痹痛。心脏手术、甲状腺手术、剖宫产手术、胃大部切除术的针麻用穴。
操作
直刺0.5~1寸,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以免损伤正中神经。
阐释
《灵枢·终始篇》云:“阴溢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按症之内关者,即内格也。即溢阴上犯症也。盖以阴气闭塞于内,不与外阳协调,致阴气逆行上犯,而为胸中各病,本穴可以治之,故名之为“内关”。犹内藏之关隘也。
本穴为手厥阴之络穴,与手少阳之脉相构通,且近于候脉之“关”位,“关脉”命名定位之义,其或取意于此也。
本穴为治胸胁郁闷之主穴,以治胸腹胁肋诸般胀痛。如痰火积块,面热目昏诸症。均可取之。
附:临床应用举例
一、心肺、胸部病症
1.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灵枢·经脉》)
2.寒气入脾,心痛不可忍:刺大陵、内关、内庭,俱泻之,各灸七壮。(《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传》)
3.寒气伤积于心,痛不可忍,或伤生冷即发:灸心俞、刺中脘、足三里泻之;未愈,灸内关。(《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传》)
4.胸满腹痛刺内关,胁疼肋痛针飞虎。(《标幽赋》)
5.冠心病心绞痛:指压内关穴治疗。[中国民间疗法,1997(5):23]
6.室上性心动过速:合谷穴、内关穴针刺治疗。[中医杂志,1986,27(7):44]
7.肺结核咯血:孔最穴、内关穴电针治疗。[中国针灸,1986,6(1):9-11]
8.急性乳腺炎:针刺内关穴治疗。[中国针灸,1986,6(3):8]
二、胃、腹部病症
1.胃气不和,心胸注闷,噫气不时:泻中脘、内关、足三里,灸二七壮。(《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传》)
2.食伤脾气,不思饮食:刺内关,灸膻中,补公孙,各灸二七壮;未愈,灸大都刺之。(《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传》)
3.心胃痛:内关、大陵、曲泽。问曰:此证缘何而得?答曰:皆因饮食胃脘冷积作心痛,非一种,亦有虫食痛者,有痰注痛者,有心脾痛者,有阴阳不升降者,怒气冲心,以致如此。医者仔细推详而治,复刺后穴:中脘、上脘、三里。(《针灸集成》第三十五方)
4.腹内痛:三里、中脘、内关。问曰:此证缘何而得?答曰:因冷湿,失饥伤饱,荣不调,五脏不安,或冒风被雨后行,饮食不化,无为肾败,毒气冲归脐肠,故如此也。(《针灸集成》第三十七方)
5.寒气入脾,心痛不可忍:刺大陵、内关、内庭,俱泻之,各灸七壮。(《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传》)
6.气攻心胸连腹疼痛:泻公孙;未愈,灸中脘、足三里、内关,各灸七壮泻之。(《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传》)
7.腹中气块最为难,须把金针刺内关。(《针灸玉龙歌》)
8.腹痛,并治气块:内关、支沟、照海。(《医学纲目》卷二十二)
9.呃逆:电针内关、足三里穴治疗。[中国针灸,2002,22(7):470]
10.呕吐:针刺内关穴治疗。[中国针灸,2000(10):619]
11.胃脘痛:内关穴、中脘穴、足三里穴针灸治疗。[广西中医药,1986(3):19]
三、其他病症
1.产后血晕:神门、内关。(《医学纲目》卷三十五)
2.治中风半身不遂肘挛不能伸:内关二穴在手掌横纹后二寸,两筋两骨之间是穴。针五分,灸五壮。(《乾坤生意》下卷)
3.高脂血症:内关、足三里针刺治疗。[新中医,1993,25(1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