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及出处
穴名:四白Sì bái(ST2)
出处:《黄帝明堂经》
定位
部位:在面部,眶下孔处。
取穴:正坐或仰卧,两眼平视,当瞳孔直下,眶下缘下方,当眶下孔处。
类属
足阳明胃经穴。足阳明脉气所发。(《黄帝明堂经》)
适应症
主治:目疾、面部病症。常用于目联,目赤痛痒,流泪;口眼喎斜,眼睑瞤动,面肌抽搐;头痛,眩晕。牙拔除术、唇裂整复术、上颌窦等口面部手术的针麻用穴。
操作
进针方向略朝向外上方,直刺0.2-0.3寸。进针宜缓,不宜深刺,避免反复提插或捻转。治疗面瘫,可用透刺法。不宜灸。
阐释
穴在迎面、承泣之下,平明显见之处,故名“四白”。治目疾多效,略同承泣。
附:临床应用举例
一、目疾
1.目中生膜:睛明、太阳、合谷、四白、光明。问曰:已上穴法刺之不效,何也?答曰:此证受病既深,未可一时便能针愈,须是三次针之方可效。复刺后穴:睛明、合谷、四白。(《针灸集成》第十方、《针灸大成》卷九)
2.眼红肿疼痛:睛明、合谷、四白、临泣。问曰:此证从何而得?答曰:或因伤寒未解,却有房室之事,上盛下虚,气血上壅,或头风不早治,则血灌瞳人,或暴赤肿痛,或因怒气伤肝,心火炎上,故不散,及妇人产后怒气所伤,产暇未满房事,触毒心肝二经,饮食不节,饥饱醉劳,皆有此证也。证非一时可疗,渐而为之,无不效也。复刺后穴:风池、行间、期门、太阳。(《针灸集成》第十七方、《针灸大成》卷九)
3.风沿眼红涩烂:睛明、四白、合谷、临泣、二间。问曰:针之不效,何也?答曰:醉饱行房,血气凝滞,痒而不散,用手揩摸,贼风乘时串入,故得此症。刺前不效,复刺后穴:三里、光明。(《针灸大成》卷九)
4.青少年近视眼:四白穴埋针。[中国针灸,1987(2):18]
5.角膜溃疡:针刺主穴:四白、睛明。配穴:曲池、合谷。双眼患病取双侧穴位,单眼患病取本侧穴位。[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4(4):244-245]
二、面瘫
1.面神经麻痹:四白穴、阳白穴、攒竹穴针灸疗法。[中医函授通讯,1987(1):43-44]
2.周围性面瘫:阳白穴、太阳穴、四白穴针刺治疗。[上海针灸杂志,1988,7(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