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及出处
穴名:冲阳Chōng yáng(ST42)
出处:《灵枢》
定位
部位: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楔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
取穴:沿解溪穴向下,足背动脉搏动处外侧取穴。
类属
足阳明胃经穴,原穴。
适应症
主治:脾胃、头面部病症。常用于口眼喎斜,面肿,齿痛;胃脘痛,腹胀;癫狂;足痿无力或肿痛。
操作
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
阐释
本穴在足跗、阳经外侧、与太冲穴为邻,故名“冲阳”。冲,具当前正迎之意。凡人举足迈进,或扬脚撩踢之时,足附首当其冲,即冲阳之意也。治口喎、齿龋、腹坚、寒热,以及跗肿足缓等症。以经络所在导引下行也。
附:临床应用举例
一、脾胃病症
1.霍乱,刺俞旁五,足阳明及上旁三。(《素问·通评虚实论》)
2.右手关上阳实者,胃实也。若肠中伏伏,不思食物,得食不能消,刺足阳明经,治阳,在足上动脉。(《脉经》卷七)
3.脾痫之为病,面黄腹大,善痢,灸胃管三壮,夹胃管旁灸二壮,足阳明、太阴各二壮。(《千金要方》卷五)
按《医学纲目》卷十一载此方作:“脾痫面黄,腹大善利:胃脘并脘旁一寸各三壮,冲阳、隐白”。
二、神志病症
1.仓公治蹶上为重,头痛身热,使人烦懑,臣意即以寒水拊其头,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上病旋已。(《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2.刺痫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旁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素问·通评虚实论》)
按“足阳明”,古穴名,在足上动脉,相当于“冲阳”穴。以下皆同。
3.狂言,善笑见鬼,取之阳溪及手足阳明、太阴。(《针灸甲乙经》卷十一)
4.狂走惊恍惚……又灸足阳明三十壮。(《千金要方》卷十四、《千金翼方》)
5.五痫颠狂弃衣歌笑:灸少海,刺冲阳、神门、少冲、合谷,泻之。(《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传》)
三、腰痛
1.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素问·刺腰痛》)
2.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胀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惊不乐,刺如右方。(《素问·缪刺论》)
3.洁古刺诸痛法……腰痛,身之前足阳明原穴;身之后足太阳原穴;身之侧,是少阳原穴。此针之撮要也。(《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
四、其他病症
1.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浙洒浙,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素问·刺疟》)
2.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撅骨……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巅上一灸之。(《素问·骨空论》)
3.疗上气积年,唾脓血方……又方:灸两乳下黑白际各二十壮,一本百壮。灸足阳明穴,在足趺上三寸动脉上是,二七壮,系脐下一寸,并瘥。(敦煌卷子医方P350)
4.猥腿风,半身不遂,失音不语者,灸百会……次灸足阳明,各五十壮。(《千金要方》卷八、《千金翼方》、敦煌卷子佚名灸方)
5.遗尿,灸遗道,夹玉泉五寸。随年壮。又灸阳陵泉,随年壮。又灸足阳明,随年壮。(《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千金翼方》)
6.三又神经痛:针刺冲阳、太溪穴治疗。[中国针灸,2000(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