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及出处
穴名:内庭Nèi tíng(ST44)
出处:《灵枢》
定位
部位:在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取穴:当第2跖趾关节前外方凹陷中取之。
类属
足阳明胃经穴,五输穴之荥穴。
适应症
主治:头面、胃肠病症。常用于齿痛,咽喉肿痛,鼻衄,口眼喎斜;腹胀,食欲不振,泄泻;足背肿痛;发热。
操作
直刺0.3-0.5寸。
阐释
门内曰庭,主屋正室亦曰庭。本穴之下为“厉兑”。“兑”于《易经》为口,为门。本穴犹在门庭之内也。又其所治症,多不在穴位近处,而在头脑腹心者居多,是其功用有关于内也。于体则庭,于用则内,故名“内庭”。
附:临床应用举例
一、头面病症
1.治鼻衄不止,刺督脉喑门一穴,手阳明经合谷二穴,足阳明经内庭二穴,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针经摘英集》)
2.治牙疼,刺手阳明经合谷二穴,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针入三分。次阳明经内庭二穴。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如虫食疼者。傅药而愈。(《针经摘英集》)
3.化脓性牙周炎:合谷穴、颊车穴、内庭穴,针刺治疗。[上海针灸杂志,1987,6(3):47]
4.周围性面雍:合谷穴、内庭穴,针灸疗法。[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7(2):36]
二、胃肠脘腹病症
1.寒气入脾,心痛不可忍:刺大陵、内关、内庭,俱泻之,各灸七壮。(《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传》)
2.单腹胀痛,双蛊腹胀:刺内庭,泻足三里;少愈,灸水分、中脘补之。(《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传》)
3.肚腹胀满疼痛:中脘、三阴交、关元、内庭、天枢、隐白、气海、三里。问曰:其证何得?针已上穴法不效,何也?曰:皆因停食不化,腹肚胀满疼痛,大便虚结,其证非一,宜推详其所因以治之。复刺后穴:中脘、气海。(《针灸集成》第三十八方)
4.单蛊胀:水分、石门、气海、中脘。问曰:此证缘何而得?答曰:因风寒暑湿串入脏腑,以致食物不能化,脾败骨虚,故如此也。复刺后穴:三里、脾俞、行间、内庭。(《针灸集成》第四十九方)
5.伤寒,小腹痛,手足冷,恶寒谵语:灸关元,补之;小腹胀,刺内庭、照海。(《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传》)
6.一切气逆气喘,肠鸣走注攻心:灸膻中,刺大陵、足三里,俱泻之,内庭、气海。(《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传》)
7.腹痛而胀,夺内庭以休迟。(《通玄指要赋》)
8.小腹胀满气攻心,内庭二穴刺须真。(《针灸玉龙歌》)
9.三里内庭穴,肚腹中妙诀。(《千金十一穴歌》)
10.小儿吐乳症:针刺内庭穴治疗。[针灸学报,1992,8(5):40]
11.急性胃肠炎:艾灸里内庭穴治疗。[中医药研究,1994(2):55]
12.神经性呕吐:针灸内关、内庭穴治疗。[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9,21(4):31]
三、其他病症
1.小儿疟久不愈者,灸足大指次指外间陷者中各一壮,炷如小麦大,内庭穴也。(《太平圣惠方·明堂》)
2.内收肌损伤:取患侧内庭穴针刺。[上海针灸杂志,2000,19(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