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及出处
穴名:陷谷Xiàn gǔ(ST43)
出处:《灵枢》
定位
部位:在足背,第2、3跖骨间,第2跖趾关节近端下凹陷中。
取穴:第2、3跖骨间本节后取穴。
类属
足阳明胃经穴,五输穴之输穴。
适应症
主治:水饮及胃肠病症。常用于面肿、水肿;足背肿痛;肠鸣,腹痛。
操作
刺0.3-0.5寸,或刺血。
阐释
穴在足跗、内庭穴之后,歧骨凹陷处。故名“陷谷”。此上四穴,俱治头面胃肠等处之疾,盖以本经外循之线,发端头面,内循属胃络脾,兼通二肠也。
附:临床应用举例
1.水肿,灸陷谷,随年壮。(《千金翼方》卷二十八)
2.中风有汗,身热,不恶风……宜针陷谷,刺厉兑。针陷谷者,去阳明之贼,刺厉兑者,泻阳明经之实也。已上二证阳明经中风也。(《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3.洁古刺诸痛法……热无度不可止,陷谷出血。(《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
4.牙痛,内庭穴、陷谷穴透针。[浙江中医杂志,1985,20(4):164]
5.眼睑下垂,临泣穴、陷谷穴,针灸疗法。[上海针灸杂志,1987,6m:45]
6.顽固性呃逆,陷谷穴针刺治疗。[中国针灸,199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