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及出处
穴名:大迎Dà yíng(ST5)
出处:《黄帝明堂经》
定位
部位:在面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凹陷,面动脉搏动处。
取穴:正坐或仰卧,闭口鼓气时,在下颌角前下方即出现一沟形凹陷,按之有动脉搏动处取穴。
类属
足阳明胃经穴。
适应症
主治:口面部病症。常用于口眼喎斜,面肌抽搐,口噤;面肿,齿痛。
操作
斜刺或平刺。勿损伤面动脉。
阐释
迎,合也,又逆西就之为迎。人之初生,应接外物,饮食最先,故于口颊喉咽处之穴,名之曰“迎”。《灵枢经·寒热病篇》“臂阳明有入頄遍齿者,名曰大迎。”马元台曰:“大迎出足阳明,而手阳明之脉,入頄而交之也”。揣入頄遍齿之义,当是颧髎。本穴应依《素问·骨空论》所云:“在口下当两肩”,为正。按口下当肩,正颔骨下缘凹曲处也。以其为人面迎前之处也,因名“大迎”。故治口喎、目痛、舌强、齿痛、吻瞤、颊肿及颜面五官之症。
附:临床应用举例
1.臂阳明有入鼽遍齿者,名曰大迎,下龋齿取之。臂恶寒补之,不恶寒泻之。(《灵枢·寒热病》)
2.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而止。(《灵枢·癫狂》)
按《针灸甲乙经》引《黄帝明堂经》文作“癫疾互引,口喎,喘悸者,大迎主之,及取阳明、太阴,候手足变血而止”,当出自此方。
3.饥不能食,饮食不下,呕而雷鸣,大迎、中极、食窦。又法:期门、章门。(《医学纲目》卷二十一)
4.面瘫,四白至地仓、大迎、颊车等穴处络刺治疗。[四川中医,1985,3(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