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小寒养生经
每年公历的1月6日前后是小寒节气。小寒时,太阳运行到黄经285°。小寒之后,中国气候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俗话说,冷气积久而寒。此时,天气寒冷,大冷还未到达极点,所以称为小寒。
小寒正值“三九”,可以说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中医认为“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因此这个时候正是关节痛、颈椎病、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这时除了要防以上疾病之外,还要注意防“四低”:一防低血压,二防低血糖,三防低体温,四防气脱。
小寒时节还要注意养肾、保胃。“寒为阴邪,易伤阳气”。由于人身阳气源于肾,所以寒邪最易中伤肾阳。可见,数九寒冬若欲御寒,首当养肾。另外,天气突然转凉,温度的降低会直接刺激人体,使得胃肠功能变得紊乱,如果不注意胃部保养,就会影响正常的消化和吸收。
这个时期,虽是寒冷,但阳气也在缓慢地积攒、上升,是饮食进补的大好时节。说到进补,并非吃大量的滋补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按照传统中医理论,滋补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切不要贪恋腻厚、辛辣的食品。气候干燥寒冷,贪恋腻厚食物,很容易长出小痘痘。这一时段还是以补气润燥为主。
数九寒天,冷成冰团
民间有句谚语:“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望文生义,可以理解为天气虽然寒冷,但还不到最冷的时节。
在小寒和大寒期间,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进入了严寒时期,北方的土壤不再温软,已经冻结;河流不再流淌,已经封冻,再加上北方冷空气的不断南下,天气极寒。因此,这段时间被人们称为“数九寒天”。
气血不通,热量消耗大
气血不通
天气寒冷,容易伤害人体的阳气,寒邪侵袭人体后,使体内经脉拘急,气血运行不畅,肌肉及关节失去了阳气的温煦及血液的滋养,以致出现肌肉关节疼痛和麻痹,这也就是中医所谓的“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
人体消耗大,对热能的需求增多
小寒节气的天气愈加寒冷,人体热能消耗也会明显增加,因此人们对高热量食物的需求也增加了。人体会摄入更多的富含糖类和蛋白质的食物,增加热动力,储备能量抵御严寒的侵袭,扶正固本,增强体质。
不宜乱补,养肾多食粥
数九寒天先养肾
小寒为寒邪最大的节气,中医认为,寒邪伤肾阳,肾的阳气一伤,容易发生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夜尿频多,阳痿遗精等疾病;肾阳气虚又伤及肾阴,肾阴不足,则咽干口燥,头晕耳鸣疾病随之而生。因此,小寒时节要先养肾。
冬季不宜乱补
寒冬腊月是进补壮阳的好时机,一些体弱多病者常服用一些壮阳药食进行调理或御寒,但是效果不一定好。补阳药食主要适用于阳虚患者,如阳痿、早泄、性欲减退等。一般人不存在这么严重的问题,如果随便或者刻意服用一些“壮阳品”,往往会对身体造成损伤,因此不宜乱服。
天寒地冻多食粥
民间有冬至吃红小豆粥,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的习惯,提倡晨起服热粥,晚餐节食,以养胃气,常吃此类粥有增加热量和营养的功能。另外还有补阳驱寒的羊肉粥、养心除烦的小麦粥、益精养阴的芝麻粥、消食化痰的萝卜粥、养阴固精的胡桃粥、健脾养胃的茯苓粥、益气养阴的红枣粥等都适宜在冬季食用。
忌燥热和寒凉,多苦少咸
饮食温补忌燥热
冬季是四季进补的最佳时机。冬季多寒,宜食温性食物。煎、烤、炸等燥热食品应当少吃,葱也要少吃。
多苦少咸养心气
冬季饮食养生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基本原则,以“藏热量”为主。冬季宜多食的食物有羊肉、鹅肉、虾、韭菜、桂圆、黑木耳、甲鱼、萝卜、核桃仁、栗子、红薯等。
忌食寒凉
饮食不当,是导致人体阳气损伤的第一因素。冬天,人的脾胃功能相对虚弱,若再食生冷寒凉性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因此冬季应少吃荸荠、柿子、生萝卜、生黄瓜、西瓜、鸭肉等性凉的食物。
01|姜丝枸杞炒山药
02|山药炖羊肉
以温补为宜
小寒要合理温补。说到进补,自古就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人们在经过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脏腑的阴阳气血会有所偏衰,合理进补既能及时补充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使来年少生疾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目的。在冬令进补时应采用食补、药补相结合的方式,以温补为宜。常用补药有红参、丹参、党参、黄芪、阿胶、冬虫夏草、首乌、枸杞子、当归等。
01|红参鹿茸饮
用鹿茸、红参各3克研细末,再用丹参15克、红枣10颗煎汤送服。有益气养心的功效。适用于老年人心跳缓慢、头晕、气短、乏力等。
02|党参核桃五味子饮
用核桃2个,党参15克,五味子10克,南沉香7.5克(研末后下),水煎,分2次冲服蛤蚧粉(蛤蚧1条研末分为2次服用)。有治肾虚气喘的功效。
正确锻炼很重要
合理安排呼吸方式
冬季运动换气时,宜采取鼻吸口呼的呼吸方式,因为鼻腔黏膜有血管和分泌液,能对吸进来的空气进行加温,并抵挡住空气里的灰尘和细菌,对呼吸道起保护作用。嘴巴微微张开即可,把舌头卷起抵住上腭,让空气从牙缝中出入。
合适的锻炼环境
对于坚持冬跑的人,要特别防止滑跌。遇到冰封雪飘的天气,可在室内、阳台或屋檐下原地踏步跑,在能收到锻炼效果的同时,又能避免意外的发生。在大风、大雾、大寒等冷高压影响下的早晨,低层空气会受到严重的污染,不适宜进行露天锻炼。冬季应该“早睡晚起,必待日光”,所以锻炼时间最好在日出之后。
冬季穿衣有技巧
寒冷时节衣服不宜穿得太厚。有的人穿得鼓鼓囊囊,以为穿得越多越暖和。其实,衣服的保暖程度与衣服的多少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与衣服内空气层的厚度有关系。当一件一件衣服穿上后,空气层厚度随之增加,保暖性也就随之增大。但当空气层总厚度超过15毫米时,衣服内空气对流明显加大,保暖性反而下降了。
锻炼前热身运动要做好
俗话说“冬练三九”,意为此时正是人们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大好时节。由于冬季人体血液流动缓慢,关节僵硬,在锻炼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因为这时肌肉的黏滞性增高,关节的灵活性降低,运动过猛,极易发生运动损伤。可采用慢跑、擦面、浴鼻及拍打全身肌肉等方法完成运动前的热身准备。
养脾经,血海穴是关键
足太阴脾经养生法
中医认为小寒时节对应人体的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归属于脾脏,与胃相联系,沟通脾胃及肢体内外。脾经感受的各种刺激,可以传至所属的脾脏所联络的胃腑。反过来,脾胃的生理功能失常,也可以通过脾经反映于体表。早上9:00~11:00时,气血流注于脾经,脾经最旺。此时运动脚趾养脾胃。脾经起于足大趾,胃经经过第二、三趾间,所以对脾胃虚弱的人,经常活动脚趾,可达到健脾的作用。
血海穴治疗一切血疾
血海为足太阴脾经穴,是专门治疗血疾的要穴,具有活血化淤、补血养血、引血归经的作用。血海穴既可以益气养血、理血调经,又可以行血化淤、清热凉血、祛除湿浊,故可用于各种与血有关的妇科病症。长期按揉血海穴,并配伍三阴交穴,甚至可以治疗痛经、闭经、不孕等妇科疾病。
小寒十二月节坐功
每天晚上,双腿盘坐,右大腿压在左小腿上,右小腿稍向前放,左手掌按在右脚掌内上方,右手极力向上托天,手心朝上,指尖朝右方向,转头目视上托之手。然后,左右手足交换,动作相同,左右各做15次。然后上下牙齿相叩,即叩齿36次,漱津几次,待津液满口分3次咽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如此漱津3次,一呼一吸为一息,如此36息而止。常做此功法可改善呕吐、胃痛、腹胀、心痛、二便不畅、黄疸、体乏倦怠等。
小寒如何防止低体温?
低体温是以35℃为界限,低于35℃者为体温过低,怕冷、手足凉、脉弱无力。严冬时节还要注意老人的低体温。发生低体温的原因:一是老年人对寒冷的反应不明显,一般人感到冷了打寒战,皮肤会紧缩,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而老人因为反应不明显,甚至没有反应,体内的热量就不断地散失,体温也就越来越低,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二是发病多缓慢,甚至危及生命时也无明显症状。但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出现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继而昏迷,体温随即降至30℃以下。此时,患者脉搏及呼吸甚微、血压骤降、面部肿胀、肌肉发硬、皮肤出现凉感。
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人应采取防寒保暖措施,多穿些衣服,戴上帽子。吸烟的老人一定要停止吸烟。睡眠时注意保暖,可用热水袋和电褥子;饮食上可吃一些牛肉、羊肉、海鱼等热量大的食物以御寒。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补,或服金匮肾气丸,晚饭可吃羊肉、鸡肉等温热性食物,或制附片10~15克炖肉。注意制附片用布包先煮2小时,加肉后再煮1小时,吃肉喝汤。要鼓励老年人适当运动。
小寒易形成老年性低血压,如何治疗效果更好?
低血压属于中医“眩晕”、“厥证”范畴。通常因心悸怯弱、劳思过度,或久病心血不足,或饮食所伤、脾胃不和,或肾阴亏耗等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脑髓失养而引起。人到老年就容易气血不足,再加上小寒季节气候寒冷,冷则血凝,血液流动更慢,就容易形成老年性低血压。
有低血压的老人可用党参15克,黄精12克,肉桂10克,红枣10颗,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续15日。对治疗低血压效果很好。睡前也可含几片人参,晚饭可用人参3~5克、黄芪10克炖肉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