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惊蛰养生经
惊蛰在每年公历的3月5~7日之间,这是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七十二候中惊蛰三候为“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惊蛰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同时也是一个疾病多发的季节。所以我们在这一节气中必须防感冒和流感、流脑、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另外,这个季节最易传染上病毒性疱疹,如带状疱疹严重者会集中于腰部,俗称缠腰火丹,要赶快看医生;坐公交车、到公共场所回家要洗手。对于这类病毒性疾病,预防是关键,《黄帝内经》指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意思是说,在人体正气强盛的情况下,邪气不容易侵入机体,也就不会发生疾病,所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十分重要。
惊蛰时节还要防风痹。因为早春多风,天气乍暖还寒,忽冷忽热,受风后易发生关节肌肉酸痛,其特点是游走性的,可先后发生在肩、颈、腰等关节。养生方法是脱冬衣要晚,选择药物治疗时,可服舒筋活络丸或风湿骨痛丸等。
大地回春,气温上升
大地回春
惊蛰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有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风调雨顺,恰逢好年景。
气温逐渐上升,春耕开始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装素裹的冬日景象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所以中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肝火旺盛,易受感染
肝火旺盛,易怒
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尤其是老年人,易动怒,易患眩晕、中风等疾病。对年轻人来讲,因为春天时人的阳气骤然上升,引动体内热气,如果再不注意控制自己的脾气,易出现长痤疮、怕热出汗、经期长等症状。这些年轻人的养肝方案除了要远离烟酒、禁厚重口味的饮食,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滋阴清肝火。
皮肤病的高发时期
这个时期,风疹、麻疹、水痘和皮炎等皮肤病的发生概率增高。另外,花粉过敏症也易发生于春暖花开的季节,症状为鼻子奇痒难忍,接连不断地打喷嚏、流清涕,眼睛也经常流泪、发痒。有的人还会出现头痛、胸闷、哮喘等症状。
容易被病毒感染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时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肝病好发于此季,尤其是甲、戊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肝区痛、肝肿大,可伴有黄疸症状。甲、戊肝型病毒除通过水、生活接触传播外,主要通过食品,尤其是食用未彻底熟透的毛蚶等贝壳类水产品传播;好发年龄主要为15岁以上的青壮年。为做好预防措施,平时应注意饮水饮食卫生,管住口,不要食用加热不全的毛蚶等贝壳类水产品。
调和阴阳,平衡作息
提升气血,阴阳调和
惊蛰过后,各种病毒和细菌在度过了隆冬之后也异常活跃了起来。到了这个时期,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因此养生应顺应阳气长盛、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平衡作息,调养饮食起居
惊蛰时的养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及自身体质差异进行精神、饮食、起居的调养。《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这是说,春天早睡早起,慢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通达。
提高疾病预防意识
惊蛰是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但同时又是个疾病多发的季节。因而,这一节气中必须做好一些疾病的预防工作。由于春季与肝相呼应,养生不当则易伤肝,所以需要重点保护肝脏。
温热健脾,多甘少酸
宜清淡饮食
惊蛰的饮食原则是培阴固阳,应多吃清淡的食物,再适当选用一些可以补正益气的食疗粥来增强体质,配以补品调养自身,有利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应适当多吃温热食物
虽然冬季已经过去,但仍有余寒未清,人体内的阳气已经苏醒,开始生发、壮盛,此时可以吃些温补的食物御寒助阳。例如韭菜、大蒜、洋葱、魔芋、香菜、生姜、葱,这些蔬菜性温,味辛,可以驱散风寒,还能抑制随着春暖而蠢蠢欲动的病菌。
应少吃酸味食物
中医认为春天里,人体的肝气容易亢奋,名医孙思邈有“春日应该省酸”之说。虽然适量酸味对补养肝气有益,但如果本身已经亢奋的肝再摄入过多的酸味,会造成肝气过旺的现象,反而伤肝,肝受损了势必伤及脾胃,乌梅、酸梅之类的食物要少吃。
应适当多吃甘味食物
甘味对补脾气最有益,脾脏强健了,同样可以辅助肝气。甘味食物具有滋养、补脾、润燥、补气血、解毒及缓解肌肉紧张作用,有助于脾的运化作用。性温味甘的食物有:谷类如糯米、黑米、高粱、燕麦;蔬果类如南瓜、扁豆、红枣、桂圆、核桃、栗子;肉类如牛肉、鲫鱼、鲈鱼、黄鳝。
01|花生鹿筋猪骨汤
02|肉末蘑菇烧豆腐
宜用健脾润肺、清火解毒的中药
宜选用有健脾润肺、清火解毒功效的中药。如西洋参、党参、山药、黄芪、白扁豆、金银花、野菊花、板蓝根等。
01|野菊花饮
滋阴清肝火首选野菊花。野菊花归肺、肝经,有疏风清热、解毒的作用。惊蛰时节,气温变化大,人容易感冒,这时多喝一些野菊花茶,就可起到预防与治疗感冒、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风火头痛,也可有效治疗因肝气生发太过而形成的春困、头重脚轻、流鼻血等症状。用菊花15克,黄芪、甘草各20克,开水冲,代茶饮,适用于咽痛干咳、头晕目眩等。
02|金银花粥
金银花粥防毒又去火。金银花有疏散风热之效,对风热引起的感冒、咽喉肿痛等都有好处。将30克金银花用水煎,过滤出渣滓留汁,再加入适量大米,煮粥吃。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各种病毒疮疡,咽喉肿痛,风热感冒等。
养眠忌怒,多做和缓运动
养足睡眠
人体的皮肤在寒冷的冬天里受到刺激,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和毛孔闭合。惊蛰过后,气温升高,身体的毛孔、汗腺、血管开始舒张,皮肤血液循环也旺盛起来。这样一来,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随着天气变暖,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耗氧量不断地加大,大脑的供氧量也就显得不足了。加上暖气温的良性刺激,使大脑受到某种抑制,因而人们就会感到困倦思睡,总觉得睡不够。因此惊蛰节气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为身体白天的活动提供足够的精力支持。
重在保暖
时值公历3月上旬,天气逐渐回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冬眠的生物感受到丝丝暖意,震惊而出。本节气时逢“九九”到九尽,但冷空气活动比较频繁,有时还会出现倒春寒的天气。老年人尤其要注意,应随天气冷暖变化增减衣服。
忌怒火,保持精神愉悦
快乐的情绪会加快身体内的系统循环,增加肝血流量,活化肝细胞。而怒气伤肝,是古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否则肝气太盛,易患头晕、目眩、中风和精神疾患。我们要学会通过发泄和转移,使怒气消除,切忌妄动肝火。
惊蛰宜做和缓运动
春季的时候,自然界呈复苏之势,人也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样,此时,人体各脏器的功能都在比较低的状态,运动器官也不例外,如四肢关节、肌肉还处在“苏醒前期”,若运动幅度大,运动量大,对身体的伤害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应以柔和的运动为主,如走路、慢跑、登山、打太极拳等。
春季放风筝最适宜
中医认为,惊蛰时节,阳气生发,人体气血便会产生往外透发的趋势。这时适合到户外放风筝,对身体很有好处。
放风筝可让身体融入明媚的阳光中,使血液循环加快,促进人体新陈代谢,顺应了阳气生发,气血外透。放风筝时不用做剧烈的运动,适宜春天的运动原则。
按摩大肠经,拔合谷穴
按摩大肠经可治肩周炎
在二十四节气经络养生经中,惊蛰对应的是手阳明大肠经。早上5:00~7:00时气血流注于大肠,大肠经最旺,因此早起的人容易排便。此时有利于清热滑肠,有便秘的人可在此时吃些高纤维的蔬果。
按摩大肠经的方法
按摩大肠经时,全身放松,深呼吸,感受吸气中带来的清新空气,聚积在手掌中;右手掌心从左手背食指的商阳穴向上沿大肠经走向按摩,最后向下沿胸骨至腹部脐下丹田处;然后换左手在右手上,循经依上述方法做一次;左右交替反复练习6~9次。此功可预防治疗臂肩酸痛、鼻炎,促进大肠排泄。
牙龈疼痛拔合谷穴
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合谷穴。拔合谷穴有清泄明阳,祛风解毒,疏经通络,镇痛开窍的功效。拔罐方法:一般宜用小号罐,拔合谷穴,留罐10~15分钟。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大肠经从手出发,沿手臂外侧,一直到头面部,是一个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经常拔罐可使牙齿健康,治疗时应将手握成拳状后再拔,效果会更好。另外,在合谷穴常拔罐还能保持大肠气血畅通,起到养颜、抗衰老的作用。
惊蛰二月节坐功
每天清晨,盘腿坐,两手握拳。头项向左右缓缓转动各4次。两肘弯曲,前臂上抬至与胸齐平,手心朝下,十指自然拳曲。两肘关节同时向后顿引,还原。如此反复做30次。然后上下牙齿相叩,即叩齿36次,漱津几次,待津液满口分3次咽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如此漱津3次,一呼一吸为一息,如此36息而止。
此功法可改善腰脊脾胃蓄积之邪毒、目黄口干、齿鼻出血、头风面肿、喉痹、暴哑、目暗畏光、鼻不闻臭、遍身疙瘩等。
春季容易得流行性病毒感染病,怎样预防更好?
蛰是藏的意思,惊蛰的意思就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同时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因此,春季也是流行性疾病多发的季节,诸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甲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腮腺炎、肺炎等。
流感是这个节气最易发生的病毒性感染病,并且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对体质弱的老人,一方面要注意保暖,另外,也可选择中药预防,可用中药贯众、板蓝根、葛根、藿香、生甘草各9克煎服,每日1帖,连服3日,可起预防作用。
所以,在这一节气中,应该做好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工作,少去人多、空气不易流通的场所,多注意添减衣物防倒春寒。还要培补正气,正气足了,邪气自然不易侵入人体,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就能增强。
如何预防和治疗惊蛰易犯的肋间神经痛?
惊蛰,天气干燥多风,风性好动,所以易招致多种神经痛,像肋间神经痛。但要注意左侧肋间神经痛与心绞痛的区别,心绞痛多发生在左侧心前区,同时还有心慌、气短、胸闷等症,应及时就医;而肋间神经痛是沿着胸部的肋骨向周围扩散的疼痛,通常发生在左右胸的某一侧,深呼吸或咳嗽、打喷嚏时会引起剧痛。老年人尤其要注意这点,不要耽误治病良机。
预防肋间神经痛的方法也很简单,用防风、白芍各3克,菊花3~5朵,冰糖2块泡水饮。对火气大的人,像有口苦、口干、舌黄者,可加麦冬5克、黄芩3克,同样也用泡茶饮的方法即可。
治疗肋间神经痛也可以采用穴位按压外关和足临泣穴的方法。外关穴在手背距横纹三指宽处,足临泣穴可用手沿小脚趾和第四趾之间向上搓,到尽头处即是。指压这两个穴位时,要注意一面缓缓吐气一面轻压6秒钟,左右各按10次就能达到较好的止痛效果。平时还要管住自己的嘴,注意少吃动风上火之品,如公鸡肉、酒、辣椒等,多吃青菜、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