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雨水养生经
每年公历的2月18日前后就是雨水节气。“斗指壬为雨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这个节气的到来表示降雨的开始,也表明雨量会逐渐增多。
《黄帝内经》有“春主肝”,在春季,肝脏活动比较旺盛。但肝木易克脾土,稍有不慎容易导致脾胃受损。同时,因为降雨的增多,湿气加重,湿邪易困扰脾胃。所以,在这一时期,要防止身体受湿邪之侵,饮食上要多吃一些健脾利湿的食物,才会起到养护脾胃的作用。
“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雨水时节,倒春寒时常会不请自来,雨水的降临导致气温降低,另外,雨水时节昼夜温差变化大,所以不要过早地脱去棉衣,以防风寒侵袭。也要多锻炼身体,多到户外做深呼吸,多晒太阳,体弱易感冒的人可吃玉屏风散,这个药的主要成分就是防风、黄芪、白术。
雨水时节,初雨将下,易患关节痛,尤其是风湿性关节病,“反了春,冻断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这类顽疾的老年人尤其应注意保暖,特别是肩关节、腰关节等部位。
春雨纷飞,润物无声
万物争春
雨水一到,意味着寒冷的冬季完全过去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到来了,天气开始变得暖和,冰雪也融化成水,滋润万物,所有的生命都准备着绽放出新的活力。
雨量比冬季多
此节气代表天气已经开始回暖,降雪减少,雨量增多。雨水节气到来,并不是说这一天一定会下雨,而是表示冬季少雨的现象将告一段落,从这一天开始,降水将逐渐频繁,春雨纷纷,润物细无声。
雨水到,农活忙
正如农谚所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然而此时北方往往干旱多风,雨水珍贵,正值“春雨贵如油”,这时小麦已越冬,开始返青,南方则雨水渐多,将开始插秧,到处都是一片春耕的景象。
容易疲劳,抵抗力减弱
容易感觉疲劳
在寒冷的冬天,人体的皮肤毛孔、汗腺会产生收缩,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发,从而保持恒定的体温。到了雨水,人们常常出现头昏脑涨、手脚无力、做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想睡觉的现象。那是因为气温回升,皮肤毛孔舒张,供血量增多了,而供给大脑的氧气则相应减少,影响了大脑的工作,生物钟不准了,也就会感到疲劳。
抵抗力有所减弱
雨水的气温冷暖不定,是全年寒潮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初春的雨露会使室外温度骤降,老年人的血压会明显升高,容易诱发心脏病、心肌梗死等;而抵抗力弱的小孩易引发呼吸系统的疾病,比如咳嗽、感冒。
护脾胃,防湿邪,疏肝解郁
护脾胃,固本培元
脾属土,土性敦厚,是万物生化的基础。在人体里,脾又掌握着消化津水、谷物,运送养料,滋养脏腑、四肢百骸的本领,是一切气血化生的源头。因此中医学又称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
人体一天所需的物质能量、气血、津液、精髓等,都靠脾胃产生,脾胃强健,原动力十足,脏腑的功能才会强盛。脾胃不仅生化能量,也是调节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人身元气是健康之本,而脾胃则是元气之本。元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提出“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的观点。在他的《脾胃论》中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并指出:“内伤脾胃,百病丛生。”这说明脾胃虚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
防湿邪,不伤脾胃
春季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雨水的滋润,但人体在这雨水的长期“滋润”下,不仅浑身会感到黏腻,不舒服,往往还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这是由于人的脾胃受到湿气困扰所引起的。《黄帝内经》中说“湿气通于脾”,所以,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健脾祛湿,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也是这个节气养生必须要注意的事。
养肝应多疏解郁结
春季是养肝的最好季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多愁善感。“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咳嗽”,这其实就是一个病机,终日愁念困于心中,肝气淤滞不畅,引起全身气血紊乱,使其他脏器受到干扰而引发疾患。肝喜顺畅而恶抑郁,元代医家朱丹溪提出“司疏泄者,肝也”。可多吃绿色食物,如绿色蔬菜、绿豆等。
慎脱衣,避湿寒
初春阳气长,阴气退,气候日趋暖和,人们便纷纷去棉穿单,把春天缤纷的色彩穿上身。但此时北方的阴气未尽,且冷空气不时流窜到南方,气温变化大,虽然雨水时节的温度不比寒冬腊月那样冰冷刺骨,但由于气温转暖,人体的毛孔开始打开,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则会有所减弱,易感风邪而感冒生病。
以汤粥为主,补充水分
多吃蔬菜瓜果,补充水分
春季气候逐渐转暖,早晚温差较大,风邪渐增,风多物燥,常会出现皮肤脱皮敏感、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所需的水分。
少吃油腻
万物当春乃发生,春季也是阳气渐旺的时候,应少吃油腻食物,可多食红枣、怀山药、莲子、韭菜、菠菜、柑橘、蜂蜜、甘蔗等,补气壮阳,以免阳气过多外泄,无法蕴化于体内。若肝木生发过度,则会使脾胃受到损失,这也是为何春季肠胃多病的原因。
食疗以汤粥为主
雨水时节,北方地区食疗以粥为好,如莲子粥、怀山粥、红枣粥等。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时宜食粥”,这提醒我们在春季应该多喝一些粥。粥以米为主,以水为辅,水米交融,不仅香甜可口,便于吸收,还能补脾养胃、去浊生清。加入一些药材后,更是能治疗一些慢性病,对身体有很好的滋补作用。而南方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的食疗多以汤为主,如猴头菇煲鲜鸡汤、云苓怀山煲猪瘦肉汤、菠菜滚牛肉片汤等。遇气温湿冷时也可以汤养脾胃,如冬虫夏草炖水鸭、眉豆花生炖鸡脚、杞子怀山炖猪肉等。
01|猴头菇煲鲜鸡汤
02|眉豆花生煲鸡脚
宜用生发阳气的中草药
可选用生发阳气的中草药。要考虑脾胃升降生化机能,用生发阳气之法,调补脾胃。可选用沙参、人参、西洋参、决明子、山药、党参、薏米、白扁豆、白菊花、首乌等中草药。
01|扁豆红枣粥
一些老中医养生家常推荐扁豆红枣粥补脾胃。扁豆红枣粥制作非常方便:把15粒白扁豆、15颗红枣、150克小米洗净,放入锅里,再加适量水,用大火烧沸后改用小火煮成稀粥,吃的时候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红糖。中医认为,白扁豆性甘味微湿,归入脾胃二经,有健脾和胃、化湿利尿、消肿、和中益气的功效,可主治脾胃虚弱、呕吐、胸闷、腹胀等病症。
02|山药粥
山药味甘性平无毒,有健脾益气、滋肺养胃之功效,春季食用,能健脾益气,可防止春天肝气旺伤脾;能补肾益精,使人体元阳之气充沛,可增强人体抵抗力及免疫力。做山药粥时,先要刮去山药皮,注意刮山药时最好戴手套。以免山药浆沾在手上引起麻痒,将山药切小块(或稍厚点的片),下锅煮10分钟。再将洗好的大米下锅同煮,大火烧沸后,转小火20分钟即可,因为山药不易烂,所以要先煮,米可以洗净泡着,这样既好吃又省火。
保暖调神,平和心气
身体保暖不容忽视
雨水之前的天气仍然比较寒冷。但雨水到来后,春天已经走出寒冷。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这种变化无常的天气,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乃至心神不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
精神调摄,维持积极心态
在春季,肝旺而脾弱,脾弱又使得脾胃的运输、消化功能相对减弱,人体容易出现精神抑郁、腹胀腹痛等症状。由此,春季的养脾健脾很重要。养脾要静心,需以精神的调摄为主。心平气和,使肝气平稳不横冲乱撞,使脾胃得到安宁。静心则气血平稳,既不会扰乱心血,也不会损耗心气。心气充沛,方能滋养脾脏,养脾得以健胃。春天的天气多变,一定要保持心境的平和,只有情志相适,再加上饮食的调养,健脾的功效才会非常显著。
老人犯春困需重视
这个季节人还易困乏。春天,气温升高,腠理疏松,脑血流量相对减少,所以常感疲劳乏困。如果老年人犯春困,要引起重视,因为中风前兆也往往有类似春困的现象。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疾病者,出现白天犯困、哈欠连连,别误把中风当春困,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在医生指导下对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积极进行治疗。此时,还应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
按摩三焦经,刮拭头部
亥时睡眠养三焦
雨水对应人体的手少阳三焦经。在中医的经络理论中,手少阳三焦经亥时(21点到23点)旺。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能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对身体对美容十分有益。百岁老人有个共同特点,即在亥时睡觉。如果不想此时睡觉,可听音乐、看书、看电视、练瑜伽,但最好不要超过亥时睡觉。此刻要保持心境平和,不生气,不狂喜,不大悲。如果此时生气后果很严重,第二天多会精神委靡不振。
刮拭头部可缓解疲劳
由于春季气温回升,人体毛孔舒张,需要更多的血液,人脑的血液供应就会相应减少,再加上现代人工作、生活紧张忙碌,就会导致头昏脑涨、注意力不集中、精神委靡不振等问题。这时,对头部刮痧,就可起到缓解脑部疲劳的作用。具体方法是:用刮痧板的长边按顺序依次刮拭侧头部、头顶部、后头部。头部刮拭的最佳时间为每天早晨,或者感觉大脑疲劳时,不要在睡前刮,尤其是有失眠或神经衰弱的人,每次都要刮至头皮发热才能起到效果。刮拭时还要注意寻找疼痛点,做重点刮拭。
雨水正月中坐功
每天晚上,盘坐,两手相叠按右大腿上。上体向左转,脖项向左扭转牵引,略停数秒钟,再以同样动作转向右。左右各做15次。然后上下牙齿相叩,即叩齿36次,漱津(即舌舐上腭,并两颊、上下齿唇间,此时唾液则增加分泌,养生家称为津液)几次,待津液满口分3次咽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如此漱津3次,一呼一吸为一息,如此36息而止。
此功法可改善三焦经络留滞邪毒、咽喉干肿、呕吐、呃逆、喉痹、耳聋、多汗、目锐眦痛、面颊痛等。
如何调治在春天易犯困?
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许多人会感觉困倦疲乏、头晕眼涩、提不起精神,整天昏昏欲睡,这就是春困。中医认为,这是由人体的肝气和脾湿二者联手造成的。肝气在春季起主导作用,如果肝气旺盛,就会导致脾胃虚弱。
同时,春季的雨水也增多,空气中湿气较重,人体因阳气生发,皮肤腠理疏松,湿气易趁机进入体内,使脾因湿受困。而脾是气血化生之源,主升清运化,就是人体吸入的食物经过脏腑消化而产生营养,营养必须借助脾气输送到全身,方能维系人体活动。脾胃受困,春阳也就无力上升了。
如果症状很轻微,只需对几个穴位做一下按摩即可,这些穴位有百会、风池、印堂、太阳、内关、合谷等。用指揉法,每穴按摩3~5分钟即可。如果症状明显,可以用针灸。取神阙、关元、气海三个穴,可以单独灸治神阙穴,隔盐灸最好;也可以用温和灸法灸治这三个穴,每穴灸一根艾炷,一般一星期就会调治过来。
如何防治雨水时节易犯的风湿性关节病?
春季是风湿病的好发季节。风湿病,中医称为“痹症”。《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说“风湿寒三气杂至,合而成痹也”,即外界的风、寒、湿三种邪气侵入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使气血痹阻而为痹症。中医认为,风湿病的发生主要源于个人的身体素质。春天乍寒乍暖,骤雨骤晴,人的身体来不及适应,外邪就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从而出现关节等部位疼痛。又因春雨淋漓,万物生长,有些致风湿病的病原体如链球菌正处于高度活跃状态,人体也容易感染细菌或病毒,导致风湿病发作。
治疗风湿性关节病可进行贴敷,贴敷可以调节人体阴阳水平,扶助正气,既能治疗痹病,又能防止疾病的发生。此疗法可发挥药物、腧穴的双重治疗作用而使疗效倍增,因而具有通经活络、祛风除湿、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每5天贴1次,共贴3次,每次贴敷6~8小时,病程长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穴位可选择下肢足三里、委中、阳陵泉、环跳、昆仑等,上肢肩井、手三里、孔最、合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