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僻,俗称“吊线风”,以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一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一侧,重者口角流涎,咀嚼不利,食物滞留在患侧齿颊之间,说话吐字不清。其相当于西医之面神经麻痹,为周围性面瘫。本病和“中风”不同,不伴有半身不遂、神志改变等症状,病情轻,尚不危及生命。中医于此之治甚效。或药物,或针刺。这里仅介绍药物治疗。
巴豆验案
董某某,男,57岁。1985年5月21日诊。患者在外开会夜卧感寒,晨起发现口角歪斜,右腮不能鼓气,言语不清、说话,发笑时更甚。检査;口角左歪,右眼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用巴豆治疗方法:取巴豆1枚,将仁剥出压碎,敷于右颊车穴(可配合热敷),1小时后感局部灼热,保持1天后,症状明显好转,3天后完全恢复正常。一般病程在10天以内者疗效较好,而3个月以上者疗效不太理想。治疗愈。(《中医西花园》)
豨莶草验案一
杨某某,女,18岁,1978年9月6日初诊。病已1旬,初起耳下部疼痛,随即嘴向左侧歪斜,经某医院诊为“面神经瘫痪”。服中西药未效,来诊时,左侧口眼歪斜,面颊动作不灵,眼睑不能闭合,说话漏风,口角流涎,舌质红,苔滑腻,脉象濡缓,处方:豨莶草12g水煎服5剂。二诊(9月11日),服上方左侧口眼歪斜消失,面颊动作灵活,说话漏风转好,仍宗原方,继服5剂,诸恙消失,病获痊愈。(《北京中医》1982年第127期)
豨莶草验案二
患者严某,70岁,口眼歪斜,时时流涎,用豨莶草叶洗净,以好酒伴蜜,蒸后晒干,再蒸、再晒,反复9次,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磁器装盛。每天服用40〜50丸,以好酒送服。按此法治后而愈。((《良明汇集经验神方》)
鳝鱼血验案一
王某某,男,56岁,教师,于1980年4月28日就诊。患者5天前因工作紧张,加之情绪不愉快,突然发觉左侧面部有松弛麻痹感,继而语言不利,口角向右侧歪斜,饮食不由自主,由口角往外流。曾在本校医务室服调节神经药及配合针灸治疗4天,均无明显好转,故来本院就诊。检查:口角向右侧歪斜,语言吐字不利,四肢活动自如,血压20.0/13.3kPa。处方:嘱患者自备鳝鱼血,每天在临睡前涂1次,少饮酒或不饮酒,保持精神舒畅。5天后,患者自述,每次在患侧涂上鳝鱼血后,局部有微热及收缩感。现语言畅利,右侧歪斜有牵正之象。嘱共继续坚持外用。10天后,患者欣喜来告,病情向愈。饮食、语言均正常,已能讲课。治疗方法:将患侧用温热水洗后,继用棉签在颊车部位适量涂上新鲜鳝鱼血(取活鳝鱼尾部血),每天1次。(《新疆中医药》1987年第3期)
鳝鱼血验案二
1956年夏,余从水坑中捉一鳝,将头割去,使血滴于绵纸上,收存备用。是年前,余在中学7年级就读,开学伊始,同学孟广保右侧口服歪斜,余以为大可一试,以观其效,随借1车,回家剪之滴有鳝鱼血的棉纸1块,大如鸡卵。回校后,用温水稍浸,贴于健侧。次日晨果见稍有复正,3日后复原而愈。(《偏方奇效闻见录》)
牙皂验案一
李某某,女,48岁,1984年10月16日诊。左侧面瘫1周,左目不能闭合,口角流涎,面肌时而抽搐。嘱用下方敷贴,3天后口歪明显被纠正,左目已能闭合,流涎减少,嘱用原法(治疗方法:取牙皂末30g,用醋调成糊状,涂于患侧颊车、地仓穴之间,每天换药2次。)再敷3天而愈。(《四川中医》1986年第9期)
皂荚验案二
患者朱某某,女,20岁。10天前出现嘴角向左侧歪斜,右眼不能闭合,流泪,流口水,吃饭不便,经其他治疗无效。取大皂荚若干,以文火炙干,研极细末,用苇茎筒装药少许吹鼻孔(右侧),早晚各1次,7天后痊愈。(《中医杂志》1995年第6期)
肉桂验案
军粮城李家台汪某某,嘴甚歪斜,吃饭喝水,从嘴角往外流。以上肉桂研末,撒于普通膏药上,贴治一个月,逐渐矫正,饮食不再从嘴角外溢。(《中医验方汇选》)
含羞草验案
吴某,男,28岁,农民。1981年9月18日初诊。患者于1周前初感左侧头胀绞疼,翌日即感左侧面部发麻,吃饭则食物残留在左颊部,口涎时流,2天后出现口角右歪。继之左眼不能全闭、流泪。诊为面瘫。药用新鲜含羞草(又称怕羞草、感应草)30g,水煎,分3次温服。上方服1剂后,左面发生抽搐。继服之,抽搐持续了36个小时才止,上症明显好转。再服1剂而愈。(《四川中医》1985年第11期)
蟾酥验案
患者男性,72岁。于3天前出现左口角流涎、进食困难,左眼睑不能闭合,左侧鼻唇沟消失。以蟾酥研成细末,每次取0.02g,分别外敷于患侧太阳穴和地仓穴。24小时后患部有轻微烧灼感,3天后皮肤可有起泡反应。1周后即明显见效;再换用1次,半月后痊愈。(《山东中医杂志》1995年第1期)
白芨验案
患者应某某,男,58岁,1990年11月3日就诊。患者右侧额纹、鼻唇沟消失,闭眼不全,迎风流泪,右侧面部麻木,口眼明显歪斜,舌淡苔白,脉浮紧。以生白芨15g、加水浸泡1小时,文火煎煮30分钟,过滤后再加水煎20分钟,滤汁去渣,与头次煎液混合浓缩成浆糊状,然后加米醋和生姜汁适量,烧沸调匀,用鹤毛蘸涂患侧,每日3〜5次;5天后症状消失。(《中医外治杂志》1995年第2期)
番木鳖验案
任某,女,3岁。1977年10月门诊。父代诉:4月中旬发现口眼喎斜,经治疗5个月未效。证见患儿右额无皱纹,右眼闭合不全,喝汤时右嘴角漏水,嘴向左喎斜,语言哭笑时更甚,苔淡白,指纹微沉。证属风痰横窜经络,治以通经活络。用番木鱉膏涂右侧面部取番木鳖500g,加水500ml,煮沸28分时,趁热刮去外皮,取净仁切片,放纸中置瓦上,文火焙烘酥(严防药片烘焦),研筛成极细粉,用醋调成稀糊状,文火煎炙25分钟即成,待微温将番木鳖膏涂面部患侧(口眼喎左涂右,喎右涂左),上涂至发际、眉部,中涂至承泣、迎香、人中,侧涂至太阳、耳门、翳风,下涂至颐间、颊车等处(上下眼胞口唇不涂药),24小时换药膏1次。春夏季连用7〜9天,秋冬季连用12〜14天为1个疗程。一般涂药音3〜5天有奇痒感,6〜8天患部现粟粒血疹,渐成大小不等疱疹,属正常反应。以涂药膏处疼痛为痊愈先兆。,7天痊愈,随访6年未复发。(《陕西中医》1985年第5期)
鹅不食草验案
陈某某,女,19岁。患面神经麻痹已8个月,并伴有半身瘫痪,经医院治疗月余,无效。来我所,取鹅不食草干品3钱,研为细末,加凡士林调成软膏,涂在纱布上,再用鲜草5钱捣烂如泥,铺在软膏上,贴于健侧,两天换药1次。4次痊愈。(《中草药通汛》1974年第2期)
按语
口僻乃因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脉络,经脉不利气血痹阻而成。治当祛外邪,通络脉,行气血。临床上常见风寒、风热以及风痰瘀血为病者。治疗上以祛风通络为原则。具体用药可内服,亦可外敷,可见中医治疾之灵活多样,但尤以外敷使药力直接作用于患处,取效较捷。巴豆性味辛热,其所含巴豆油对皮肤有强烈刺激作用,可有效刺激穴位,其开通、祛痰之力较强,对风痰阻络的口僻有一定效果;皂荚,又名皂角、猪牙皂,牙皂为皂荚中之小型果实,又称小皂荚,味辛而性窜,辛能行痰而开窍,故可吹鼻用,或者外敷,均有良效,用于风痰阻络的口僻,《本经逢源》:“大小二皂,所治稍有不同,用治风痰,牙皂最胜……”;豨莶草功善祛风活络,治疗口僻有良效。生用偏寒,善化湿热,本例患者舌质红,苔滑腻,故用生品。酒炙之后,性趋温和,既能祛风,又可补正,如《本草纲目》云:“酒蒸丸服则补人祛痹”,其虽为治疗口僻一良药,但临床当辨证施治;鳝血,即市售黄鳝之血,味咸气平,祛风活血,《纲目》载:其可“疗口服歪斜,同麝香少许,左歪涂右,右歪涂左,正即涂去”,《世医得效方》中也有描述,可见其效不虚。鳝鱼血外涂乃为民间验方,屡用屡验;番木鳖即马钱子,善能“开通经络,透达关节”(《医学衷中参西录》),疗口眼埚斜有速效;鹅不食草功能祛风散寒,通络散结,外邪去,经脉通,气血畅,口眼自正;蟾酥辛温,可驱风外出,外用时拔邪的作用较强,以此功效治疗因风邪引起的口眼歪邪亦可奏效;白芨本为止血药,但却有甘缓之性,能缓和筋脉挛急,且能补益肝肺,以助风邪之消,故可用治本病;肉桂一品,虽多用于温肾助阳之剂,但《别录》中有“通血脉”之记载,可治“一切风气”(《日华子本草》);含羞草治风无明确记载,据《南宁市药物志》记载,其具有“清肝火”之效。性寒味甘,可清热安神,用于口僻,诚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