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鼻鼽(过敏性鼻炎)的单方验方

鼻鼽,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特征的鼻病。本病临床上较为常见,与过敏性鼻炎相似。

病案

牡丹皮验案

朱某某,男性,24岁。1954年11月住院。主诉:鼻塞,流鼻水,经常打喷嚏已两年,患者记忆中,1次吃鱼后喷嚏连发,且伴有流鼻清水,两天后自觉症状消失,但当闻到某种菜香,即引起同样症状,严重时鼻水不自觉地流下。检査所见:两侧下鼻甲黏膜高度水肿;苍白微紫触之柔软,触以药液收缩,中鼻甲黏膜亦呈苍白,但较下鼻甲轻,鼻分泌物涂片检查嗜酸性粒细胞15%。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即以牡丹皮水(将牡丹皮100g,加1000ml煮沸15分钟,并将牡丹皮吸收之水份,用粗纱布包扎挤出,过滤后作成10%的溶液)每晚服用50ml,经4次后自觉症状好转,鼻甲黏膜水肿减轻,水样分泌减少,连服药400ml,自觉症状消失,鼻甲黏膜变为粉红色,10日后出院,至今未再发。(《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57年第2期)

皂荚验案

白某,男,35岁,工人,鼻塞遇冷加重10年,自述经常鼻痒、鼻塞、喷嚏连作,清涕似水,遇寒冷加重,得温则舒,冬季更甚,平素易汗出,鼻干咽燥,嗅觉减弱,诊断为过敏性鼻炎,曾服苍耳子散、扑尔敏等药物治疗,效不显。取皂荚研末,取少许吹入鼻中,同时,用皂荚末与食醋调成耷,取豆粒大小敷于双侧鼻旁迎香穴,早晚各1次。治疗两疗程,症状消失,第2年入冬后又预防性治疗两周,随访2年未见复发。(《中医杂志》1995年第6期)

斑蝥验案一

马某某,女,16岁,学生。因患过敏性鼻炎,接连不断地喷嚏,流清鼻涕,头晕,记忆力减退,而影响学习,经斑蝥灸治1次,症状即完全消失。治疗方法:斑蝥炒酥,不拘多少,研末过筛,装瓶备用。治疗时,取1cm2的胶布1块(中间留有黄豆大孔隙),贴在患者的内关或印堂穴上,暴露穴位,置少许斑蝥粉于穴上。再取1cm2胶布覆盖在原胶布上。24小时后,揭去胶布,可见穴位表皮上出现水泡,不须处理。待水泡自行吸收后,贴第2次、第3次。(《湖北中医杂志》1981年第3期)

斑蝥验案二

邹某,男,40岁,干部。患鼻炎3年多。平日鼻塞,浓涕多,头痛,经用中西药治疗效果均不显著,故采用下法:3次即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治疗方法:取斑蝥1.5g研为细末备用。把胶布剪成铜钱大,中间挖1绿豆大的小孔,将此胶布贴于印堂穴上。患者仰卧于床上,然后取半粒绿豆大的斑蝥粉于胶布孔中,再用小胶布覆盖其上,保留1昼夜,揭去胶布,局部可见1小水泡,用消毒针刺破后,用消毒棉球拭干渗液,再涂龙胆紫,1周后可愈。(《辽宁中医杂志》1990年第3期)

斑蝥验案三

甄某某,女,16岁。1992年8月2日初诊。患过敏性鼻炎6年余,时发时止,反复无常。发作时鼻塞流清涕、鼻痒,喷嚏,前额痛。常以西药对症治疗,未能根除。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弱。用斑蝥粉醋调成膏,取如绿豆大小2粒,用风湿膏贴敷于双侧肺俞穴,2小时后去掉,发起之水泡勿须挑破,使其自行吸收。1周后重复1次,连续3次告愈。(《湖南中医杂志》1995年第6期)

鹅不食草验案

崔某,男,通讯员。以鼻痒,喷嗅、清涕3周之主诉入院。鼻窥镜下见双下鼻甲明显苍白水肿,有大量黏液。取材涂片,镜下嗜酸性粒细胞99%。诊为过敏性鼻炎。用1%鹅不食草液点鼻,1日3次,鹅不食草油膏纱条放置鼻腔,隔日1次,应用3次后症状减轻,继续用药半月,症状消失,涕中嗜酸性粒细胞为1%。(《陕西中医》1987年第8期)

按语

鼻鼽,多由风寒外犯所致。内治求本,外治多用辛散风寒、行气活血,兼以解毒通窍的药物。鹅不食草,祛风散寒,通鼻塞,药证合拍,《四声本草》谓之“通鼻气,利九窍。”故急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肥厚性鼻炎,变态反应性鼻炎均可用之;皂荚辛散走窜为剧烈的祛痰、通窍之品,以之吹鼻及迎香穴贴,取得良效;斑蝥毒性很大,其有攻毒逐瘀,故有攻毒蚀疮之效,用治痈疽、顽癣古今多用,其外用,是取其(主要是其所含的斑蝥素)对皮肤、黏膜的发赤、发泡作用,以外敷一定部位、穴位,治多种疾病,肺窍为鼻,故肺俞冷灸(发泡灸),鼻病乃愈,属中医外治疗范畴;牡丹皮治鼻鼽者,古代文献未及,堪称新用。作者认为其有脱敏作用,其能使症状消失。但不能根治。

条目信息
1
摘自《单方治病大全》
2
本条ID:18455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