痄腮是以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伴有发热、头痛、厌食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传染病。以儿童多发,具有流行性;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多见。其发病原因是风温邪毒侵袭人体,壅遏肺气,阻滞少阳经脉。
木芙蓉花验案
患者刘某,男,4岁。发热2天,两侧腮部肿痛1天,体温39.6℃。将干木芙蓉花研成细末,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敷于肿胀的腮部,厚2mm,面积略超出肿胀范围,以干净敷料覆盖,每日换药1次。4天后痊愈。(《新中医》1994年第2期)
土牛膝验案
患者张某,女,4岁。1天前出现恶寒发热,继而右侧耳垂下呈弥漫性肿大、疼痛,触之或咀嚼时疼痛明显,舌苔黄,舌质少津,予以鲜土牛膝50g煎剂口服,3日后病退。(《湖北中医杂志》1994年第5期)
金不换验案
患者蒙某某,女,18岁。发热,双侧腮部肿胀疼痛2天,曾服用“板蓝根冲剂”,“地塞米松”等无效。取生金不换50g,捣烂后用水调成糊状,涂于患处,每天3〜4次,4天后肿痛全消。(《新中医》1995年第10期)
仙人掌验案一
患者李某某,男,6岁。1995年3月12日就诊。主诉双侧腮部肿痛3天,未经治疗。症见患者双侧腮腺肿大,肤色正常,皮肤紧张,边缘不清,表面灼热,触之疼痛且有坚韧感,恶寒,无其他不适。舌红有瘀点,苔薄黄,脉数有力,体温38.8℃,血尿常规未见异常。诊为流行性腮腺炎,遂以鲜仙人掌去刺,捣烂外敷患处,所敷药物面积要略超出肿大局部边缘,盐水纱布包扎,嘱隔2小时向纱布上喷洒生理盐水1次,保持纱布湿润,并予板蓝根25g煎汤口服,次日来换药见肿消痛止,体温37.1℃,恶寒症状消失而愈。(《四川中医》1997年第10期)
仙人掌验案二
李某某,男,12岁。患儿右耳下肿胀疼痛1天。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呕吐,不思饮食,继则右耳下肿胀疼痛,张口或咀嚼时疼痛加剧,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体温40℃,舌质红,苔腻,右耳下肿胀压痛明显,灼热,肿处柔软,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嘱用新鲜仙人掌适量,除去表面刺和绒毛,洗净,捣烂,均匀涂布于耳下腮腺肿胀处,覆盖纱布,以胶布固定,1日1次。次日肿痛减轻,热退,诸症悉减,又敷2次而愈。(《赤脚医生杂志》1977年第7期)
猪胆汁验案
患者刑某,男,6岁。1965年3月初诊,左侧腮腺肿大,头颈活动受限。体温37.8℃,脉浮,舌苔微黄而腻。找猪胆数十个,取汁。用干燥箱或太阳下晒成软膏状,将软膏摊在厚布或厚纸上,外敷患处,胶布固定,3天而愈。(《河北中医》1990年第4期)
赤小豆验案
王某某,男,5岁,两侧腮部肿大疼痛,张口不便,伴畏寒发热(体温38.2℃)已3天,用赤小豆适量研末,以鸡蛋清调敷患处,每天或隔天1次,外敷2天即愈。(《陕西新医药》1975年第4期)
车前草验案
唐某某,女,3岁,于19乃年1月沉日因发热,食欲减退,左耳前下方疼痛,局部肿胀伴轻度压痛,而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给予车前草(干品)15g,水煎服,3天即愈。(《赤脚医生杂志》1976年第2期)
大黄验案
施某某,女,8岁,1985年5月10日初诊。两侧耳根部肿痛3天,伴发热,体温38.5℃,苔薄白,脉浮数,诊为痄腮。治疗方法:大黄15g,食醋30ml,先将大黄研成细末,然后浸于食醋中半天,以棉签蘸药液外涂腮部,每天6〜7次。用药1天热退,局部胀痛亦减,继续用2天,诸症消除而愈。(《浙江中医杂志》1993年笫1期)
石油菜验案
王某某,女,6岁。其父代诉:患儿患“感冒”不久,左面部肿大,疼痛,发热(体温38.5℃),曾在本单位注射青霉素5天,不见好转,遂来本院治疗。检査:左侧腮腺肿大3×3cm,质软,腮腺导管分泌物较对侧减少,左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压痛,体温38.5℃,血象:dfh白细胞12.0×00V/L,中性粒细胞0.78,淋巴细胞0.22,诊断,左侧非化脓性腮腺炎。治疗方法:石油菜60g,捣烂冲水取汁内服,其渣外敷,经2次治疗后,面部肿痛消退,体温降至正常,痊愈出院。(《中医教育》1976年第3期)
野菊花验案
刘某,男,5岁。于1976年4月10日就诊。高热(体温40℃)寒战,腮肿痛,周身酸痛,不思饮食已两天。诊见:两侧腮腺红肿如鸡蛋大,掀痛,开口及咀嚼时疼痛更剧,吞咽困难,伴恶心呕吐及右侧睾丸明显肿胀,舌质红,苔薄黄,脉象浮数。诊为:“痄腮”。用野菊花15g,清水煎汤代茶饮,每日1剂,服上方3剂后,两侧腮腺肿大减半,寒热全无,呕吐亦止,食欲渐增,睾丸肿胀消失。守原方继续服4剂,诸恙全除。(《广西中医药》1983年第3期)
穿心莲验案
廖某,女,成人,1973年3月3日上午初诊。前日起左腮腺肿痛,发冷发热,头痛,昨日右腮腺又肿痛,仍不断发冷发热头痛,服止痛片未见效。腋温38.2℃,心肺未见异常,两腮腺肿大4横指,境界不明显,质颇软,有压痛。诊断为流腮(两侧),即肌注穿心莲注射液2ml,服穿心莲片8片次,每日3次,服1日,发冷发热等全身症状已消失,两腮疼痛基本消失;服2日,两腮腺基本消肿,腋温36℃。(《广西赤脚医生》1978年第9期)
蒲公英验案一
李某某,男,7岁,因两侧耳垂下肿胀,于1971年3月20日门诊。检查:体温39.5℃,呈急性病容,见左右两侧耳前区及下颌角区肿胀,并向后伸展,直达耳垂前与耳垂下的凹陷,压痛明显,表面灼热,张口困难,影响咀嚼,两侧腮腺红肿,肺阴性,诊为流行性腮腺炎。治疗方法:取公英20〜30g(干品约20g,鲜品约30g)捣碎加入1个鸡蛋清中搅匀,再加冰糖适量,共捣成糊剂,摊于纱布上,外敷耳前区及下颌角区的肿胀处,每24小时换药1次。经外敷蒲公英鸡蛋清糊剂,于24小时后双侧腮腺肿大明显消退,体温降至正常,经外敷3次痊愈。(《新中医》1972年第10期)
蒲公英验案二
王某,男,3岁,于1985年12月5日起开始左腮部肿大,疼痛、全身发热而右侧腮部出现肿大疼痛,体温有时高达39℃,食欲减退,精神差,经检査确诊为流行性腮腺炎。嘱用鲜蒲公英20g,捣碎加鸡蛋清1个,白糖少许调成糊状,外敷患处。第2天开始退热,疼痛减轻,第5日两腮肿已明显缩小,第8日两腮部完全不痛而愈。(《湖北中医杂志》1988年第3期)
地龙验案
薛某某,女,7岁,患腮腺炎。先后双侧红肿疼痛,外擦地龙糖浸液(用地龙2〜3条,洗净,整条放入杯中,撒适量的白糖,片刻有液渗出,将此液涂于,患部),每日2〜3次,2日痊愈。(《新中医》1978年第6期)
侧柏叶验案
林某某,男,4岁,1989年4月3日诊,右腮部肿痛,发热,体温39.8℃,诊为腮腺炎,服马啉呱及中药治疗4天未效。症见右腮部红肿,舌红,苔白,脉滑数。取鲜侧柏叶250g捣为泥,加入鸡蛋清1个调匀摊于纱布上,贴于肿胀部位,每日更换1〜2次,2天而肿消热退,告愈。(《四川中医》1992年第9期)
冰片验案
翟某某,男,9岁,因发热,两侧腮部肿痛3天,于1976年3月3日来诊。曾用抗生素、退热药物治疗未见好转。体温40.5℃,两侧腮腺部明显肿胀,轻度压痛,张口进食时疼痛加剧,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告诉患者,取冰片三分,与黏稠冷米汤半汤匙调匀,敷患处,每天2〜4次。第1天,体温降至37.5℃,中毒症状显著好转,食欲增加,肿胀明显消退,压痛减轻,第2天,体温正常,肿痛消失,临床治愈。(《赤脚医生杂志》1977年第3期)
天南星验案
曾治一成人腮腺炎患者,该患者多年来反复发作。曾在大城市医院做超短波、青霉素腮管注射等方法治疗,仍反复发作。用未经炮制的天南星块茎研粉浸于食醋中,5天后外涂,每天3〜4次。经用本药外搽后,腮腺肿胀即逐渐消退而愈。随访1年,未再见复发。(《新医学》1972年第10期)
木鳖子验案
田某,男,8岁。发热恶寒3天,两侧颐颔部色白濡肿1天,按之酸痛。食欲不振,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诊为流行性腮腺炎。嘱用木鳖子去壳取仁,加少许清水磨成浆糊状,以棉签蘸涂于患处。第2天发热恶寒消失,两颐濡肿减轻,第3天痊愈。(《广西中医药》1988年第5期)
三七验案
乙丑孟夏末旬,愚寝室窗上糊纱一方以透空气,夜则以窗帘障之。一日寝时甚热,未下窗帘。愚睡正当窗,醒时觉凉风扑面袭人右腮,因睡时向左侧也。至午后右腮肿疼,知因风袭,急服西药阿司匹林汗之。乃汗出已透,而肿疼依然。迟至翌晨,病又加剧,手按其处,连牙床亦肿甚,且觉心中发热。于斯连服清火、散风、活血消肿之药数剂。心中热退,而肿疼仍不少减,手抚之肌肤甚热。遂用醋调大黄细末屡敷其上,初似觉轻。迟半日仍无效,转觉其处畏凉。因以热水毛巾熨之,又见轻。及屡熨之,继又无效。因思未受风之先,头面原觉发热,遽为凉风所袭,则凉热之气凝结不散。因其中凉热皆有,所以乍凉之与热相宜则觉轻,乍热之与凉相宜亦觉轻也。然气凝则血滞肿疼,久不愈必将化脓。遂用山甲、皂刺、乳香、没药、粉草、连翘诸药迎而治之。服药剂仍分毫无效。浸至其疼彻骨,夜不能眠。踌躇再四,恍悟三七外敷,善止金疮作疼,以其善化瘀血也,若内服之,亦当使瘀血之聚者速化而止疼。送急取三七细末二钱服之,约数分钟其疼已见轻,逾一旬钟即疼愈强半矣。当日以服二次,至翌晨已不觉疼,肿亦见消。继又服二次,每日三次,其肿消无芥蒂。(《医学衷中参西录》)
松香验案
何某,男,8岁。1989年4月20日诊。右腮部肿痛3天,触之发热,局部不红,拒按,伴头痛,咀嚼困难,舌尖红,脉数,诊断:流行性腮腺炎。取适量松香研成粉末,用白酒调成糊状后敷于右脸部,厚约0.2〜0.5cm,外敷一夜后,次日热退,痛止肿消而愈。(《四川中医》1990年第8期)
梧桐花验案
李某,男,7岁,学生。自述两耳下疼痛,张口咀嚼困难,头痛恶寒。测腋下体温38℃,两耳下红肿高大,扪及发热,病已3天。嘱其取鲜梧桐花20只为一料,捣烂外敷患处。待药汁干后再换,1日数次。遵上用法,用药28小时,共敷12次,烧退肿消。(《浙江中医杂志》1990年第11期)
按语
痄腮是因外感风湿热邪毒,壅阻少阳经脉,郁而不散,结于腮部所致。表证为主者治以疏风清热散结消肿。热盛者治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同时将药物外敷,使药力直达病所,则有助于局部消肿。木芙蓉花或叶具有苦涩之味,可清温、解毒、消肿;土牛膝活血散瘀、清热解毒,治疗风湿邪毒引起的肿痛效果较好;金不换的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止痛功效亦较明显,治疗痄腮,疗效确切,也无副作用;大青叶、公英、木鳖子、松香、梧桐花外敷,或清热软坚,消肿止痛。其中,大青叶清热凉血解毒,蒲公英也具清热解毒,散结消痈之功,二者专主温邪热病,实热蕴结,及痈疡肿毒诸证,外用治痄腮,疗效颇佳;三七内服入血分,活血散瘀,消肿定痛。适于治疗腮肿因于气结血瘀者;松香拔毒,梧桐花用治痄腮,临床报道较少见,至于其机理有待探讨;仙人掌、猪胆汁、赤小豆、大黄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均采用外敷疗法,功用专一,故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车前草、石油菜内服亦取其清解热毒之功;野菊花、穿心莲均善清热解毒,可医痄腮重症;地龙性寒,最善清热通络,使局部气血宣通则痄腮自消;侧柏叶性味苦寒,能凉血清热,可治腮部气血郁结之热而使病除;冰片性寒清热,为热症疮疡类疾患之圣药;天南星虽然性温,但其味辛,取其辛散之力外涂,可收到宣通郁滞之效,且其具有散结消肿之长,故治疗痄腮,亦收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