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头痛的单方验方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之一。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若因六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阻遏清阳,或痰浊、瘀血阻滞,瘀阻经络,气血逆乱;或气血亏虚,清阳不升,脑失所养等等,均可导致头痛。总的来说,头痛的病因包括外感和内伤两类。头痛的表现,从性质上说,有隐痛、胀痛、刺痛、昏痛、跳痛、空痛等;从部位上说,有全头痛,偏头痛、前额痛、头顶痛、后头痛等;头痛剧烈,经久不愈,呈发作性者,又称作“头风”。

病案

白芷验案一

何某,男,50岁。患头痛日久,屡治不愈,脉沉弱无力,尺部更甚,目眶青晦,舌质淡嫩,苔薄白,此亦属肾精亏,髓海不足之疾,仍宜填精补髄为治。令其每日服用牛脑二两炖吴白芷末二钱,连服一段时期,可望痊愈。患者依治之,服经半月,头痛果愈。(《李继昌医案》)

白芷验案二

王定国因被风吹,项背拘急,头目昏眩,太阳并脑俱痛,自山阳挐舟至泗州求医,杨吉老既诊脉,即与药一弹丸,便服,王因疑话,经一时再作,并进两丸,病若失去。王甚喜,问为何药,答曰:“公如道得其中一味,即传此方。”王思索良久,用川芎,防风之类,凡举数种,皆非,但一味白芷耳。香白芷大块,择白色新洁者,先以棕刷刷去灰尘,用沸汤泡洗四、五遍,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多用荆芥点腊茶细嚼下,食后。常服诸无所忌,只干嚼咽亦可。王益神之,此药初无名,王曰:是药出自都梁名人,可名都梁丸也。大治诸风眩晕,妇人产前产后,乍伤风邪,头目昏重,及血风头痛,服之令人目明。凡沐浴后服一二粒甚佳。暴寒乍暖,神思不清,伤寒头目昏晕,并宜服之。(《是斋百一选方》)

生萝卜汁验案

宋代苏轼闻荆公(王安石,公元1021〜1086)云:“仆平者若头痛,有道人教之:‘取生莱菔汁一蚬壳许,注鼻中,移时立效’果验如神。”以此法治人,不可胜数。(《苏沈良方》)

荞麦验案

李楼云:一人头风首裹重绵,三十年不愈。予以荞麦粉二斤,水调作二饼,更互合头上,微汗即愈。(《本草纲目》)

鹿角胶验案

周某某,女,35岁。患头痛不寐半月余,其症右侧卧则左侧头痛,左侧卧则右侧头痛,仰卧则前额痛,冷汗出,腰酸痛,白带甚多,如涕如唾,月经量极少,面白无华,唇淡不荣,脉沉弱无力,两尺尤甚。此为肾精大亏,冲任虚损之候。经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痛,女子带下瘕聚”。“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亏虚则经量少而白带多,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精不足则髓海空虚,是故偏左而右侧痛,偏右而左侧痛,法当直补其肾,嘱其每日炖服鹿角胶5钱,勿须再用他药,经治10日,头痛即愈,余症亦有好转。(《李继昌医案》)

甘草验案

《南唐书》云:丞相冯延头痛不已。太医吴廷诏曰:公多食山鸡、鹧鸪,其毒发也,投以甘草汤而愈。此物多食乌头、半夏苗,故以此解毒耳。(《本草纲目》)

全蝎验案

刘某,女,50岁,干部。1984年8月22日就诊。右侧偏头痛5天,胀痛剧烈,呼叫不已,彻夜不眠,伴烦躁易怒,恶心呕吐,大便时干,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而数。予平肝潜阳,祛风定痛法,药用:石决明、钩藤、当归、地龙、僵蚕等,配合西药止痛镇静,治疗3天无效。遂用全蝎末(制法:全蝎末少许,置于患侧太阳穴,以胶布封固,每天换)外敷“太阳穴”,用药1小时后疼痛明显减轻。换药1次,痛未再作。随访年余,未见复发。(《江苏中医》1986年第11期)

寻骨风验案

陈某,女,54岁。1988年12月22日诊。左侧面部阵发性剧痛1年,西医诊为三叉神经痛。经中西药治疗无效。症见疼痛起自下关穴,常因张口诱发或加剧。痛时面部肌肉如针刺火灼,有跳动感,上牵头角,下引腮颊,约2〜3分钟而缓解。每日发作数十次。形瘦,面唇少华。舌淡红,脉弦缓。予寻骨风酒(制法:取本品500g,浸于50°高粱白酒250ml中,密封,1周后即可服用。)200ml,每天早晚各服20ml,外用药棉蘸酒敷于下关穴,干则易之。10天后来告,用药1天,发作次数为每天6〜7次,疼痛大减,3天后疼痛消失,病愈。随访半年,未再复发。(《浙江中医杂志》1992年第1期)

①蚬壳:古时借喻为量器,如市上常见的黄蚬,其大仅如目前的1分镍币,其容量不过5mg左右。

玉米须验案

王某,女,21岁。患鼻炎多年,鼻塞头痛,常年离不开“滴鼻净”。后用玉米须卷烟(制法:取玉米须晒干,用纸卷成纸烟状,点燃吸之即成。每天早、晚各1支),每晚1支,吸后可流出鼻涕,停用“滴鼻净”,吸药烟1周,头痛鼻塞消失。(《吉林中医药》1990年第6期)

艾叶验案

刘某某,女,30岁,农民。右侧偏头痛,已有3年,每年发作4〜5次,每次持续3〜5天,曾经中、西药治疗无效。于1965年2月右侧偏头痛发作,牵引目跳,落泪,恶风寒,精神疲倦。遂用灯隔艾灸。

治疗方法:取陈艾叶10〜20片,用烧酒浸透,贴于太阳、丝竹空、阳白、上关四穴及头角(发际角、斜对头维穴,不入发际上),左痛贴左,右痛贴右,艾叶不可撕破,带酒贴上。再将灯芯草掏长寸许,蘸上麻油(不可浸入油内,因油多不便使用),令患者闭目,并将头发遮护,以免烧及。再将灯芯燃明,以稳、准、快动作,直灸艾叶中点(中点下是穴位),其灯火,猛一接触艾叶就会熄灭,这就叫做1壮。所应灸的壮数,是在每个穴位上施1〜2壮,合计为10壮。术前在每个穴位上应找到1〜2个极感疼痛的穴位,可多灸几壮,一般穴位只1壮。随又燃明灯火再灸,但不要连灸1个穴,如原贴艾叶脱落,可以换1片,但须徐徐施灸,直至痛止。灸法,10分钟内共施灸10壮,即时痛止,随访至今未复发。(《江西医药》1966年第6期)

蔓荆子验案

王某,女,39岁。罹左侧头面疼痛3年余,经西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反复发作,痛苦异常。近来又发作,症见左侧头面、眼眶及口周疼痛,势如烧灼,伴有头晕,烦躁,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给予蔓荆子酒(蔓荆子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胃、膀胱经,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之功),笔者在临床采用蔓荆子治疗头痛时,发现本品对三叉神经痛有效。具体用法是:蔓荆子60g,白酒500ml。将蔓荆子炒至焦黄,轧为粗末,入酒内浸泡3〜7天(夏季泡3天,冬季泡7天),兑凉开水适量,取汁700ml,每次服50ml,每日2次,7天为1个疗程。连服3天,疼痛大减,服完1周,数年顽疾获痊愈,随访2年未再复发。(《中药通报》1985年第9期)

菊花验案一

梁某某,男,21岁,干部。患者自幼头晕目眩,记忆力差,每天下午头闷头重异常,多处医治无效。后推荐其自购菊花1kg,做药枕用,半年后述其症消失。(《中药通报》1985年第9期)

菊花验案二

刘某某,36岁,间断性偏头痛伴恶心,纳差4年,每月发病1〜2次,每次1〜2天,发作时不能正常工作,多方检査未发现器质性改变,曾长期服用西药不效,于3年前开始以杭菊花20g泡于1000ml开水中饮用,每天坚持,则头痛未见发作。(《河南中医》1995年第4期)

芦荟验案

焦某,男,59岁,1993年1月就诊。10年前因生气发作头痛,呈持续性、紧张性的跳痛,以脑后枕部明显,摇头,用力、生气时加重,伴有便秘,眩晕,失眠等。迭经就医,曾服用“天麻丸”、“元胡止痛片”等均无效,迁延至今。既往患“高血压”20年。现头痛明显,眩晕,心烦易怒,面红耳赤,舌红苔黄,脉弦稍数。血压22.7/13.3kPa,治以芦荟3g研末冲服,每日1次。服1次后头痛减,大便通,服4天后痊愈。(《浙江中医杂志》1994年第5期)

蜈蚣验案

李某某,女,38岁,患偏头痛4年,反复发作,每于月经前后发作或加重,嘱其用蜈蚣粉0.5g装入胶囊中吞服,每日2次,连用3周而愈,随访2年未复发。(《新中医》1995年第3期)

吴茱萸验案一

张某,女,32岁。2年前因产后吹发而患前额痛,得温则舒,即使盛夏亦欲以布带裹头,给予吴茱萸15g煎汤熏洗,每日2次,治疗1周后痊愈。(《中医杂志》1995年第3期)

吴茱萸验案二

患者,男,50岁,1993年4月5日就诊。晨起突然发生头痛,伴有眩晕、恶心、呕吐清涎、口苦咽干、烦躁失眠,舌淡苔白,脉沉弦,血压200/130mm/hg,既往患“高血压”8年。以吴茱萸40g,用醋调敷足心涌泉穴,24小时后头痛减轻,血压降至160/100mm/hg,又用2次,诸证均无。(《天津中医》1995年第6期)

望江南验案

林某某,男,38岁,经常头痛,左侧为主,常见暴怒,睡眠不宁,经中西医治疗1年无效。嘱取望江南叶1两,瘦猪肉半斤,加盐,水煎服,每日1剂,两天见效,9天治愈。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复发。(《新医学》1972年第6期)

玉竹验案

龙某某,女,63岁,东菀县人,住院号6196,1960年4月19日入院,自称1年多来左偏头痛剧烈发作,屡治不效,面红泪汪,目睛刺痛,不能起床,睡眠不宁,经常心悸,食欲不振,舌色干红,呻吟不休,脉细数而弦,血压192/116mm/hg。住院后经西医诊断为高血压性心脏病,治疗3天无效,改用中药。4月21日处方:肥玉竹1斤,水13碗,慢火煎至3碗,分多次1天服完。次日头痛大减,睡眠安好,口舌已润,虚火渐潜,精神好转,泪亦止,能起床,脉转和缓。仍照原方连服3剂,23日头痛心悸罢止,脉转和缓。共服用10剂,血压降至152/100mm/hg,痊愈出院,给以地黄丸1星期量出院后服用。后跟踪观察,出院后9个月未复发。(《新中医》1969年第3期)

按语

头痛一病,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端,外感者多属实,治以祛邪活络为主;内伤者多属虚,治以补虚为要。外感头痛日久,也可转为内伤头痛。内伤头痛,有虚有实,或虚实挟杂。治疗上应分清病因,从整体入手标本兼顾。芦荟验案,属肝火旺盛,肝阳上亢之头痛,芦荟苦寒,能清肝凉肝;且病人热象较明显,以芦荟更能泻肝热而通便,用之精当,效果显著;菊花善能疏散风热,平肝潜阳,为治疗头痛常用之药,偏头痛多属肝胆为病,以菊花治之较为恰当,且以茶代饮,服用方便,若做药枕用,取久病徐治之意。蜈蚣案,偏头痛久病,反复发作,可致“久病入络”,以蜈蚣之辛味走窜,力猛性雄,可解毒散结,通络止痛,对于如本例之头痛顽疾可显速效;吴茱萸不仅能疏肝下气,还具有止痛的功效,如《本草纲目》所言,吴茱萸治“厥阴痰涎头痛”,吴茱萸验案一的头痛属于寒邪凝滞,吴茱萸性温,散寒止痛,以其煎剂洗之而愈,吴茱萸验案二的头痛属肝阳上亢,亦用吴茱萸,但不是局部,而是外敷于涌泉穴,意在引火归元,以制阳亢;白芷味辛性温,主入足阳明胃经,气芳香而驱风燥湿,质滑利而和利血脉,可上行头目而利泄邪气,外通腠理而祛风散火,止痛之功尤著,实为治头痛之良药,尤善治疗阳明经头痛,验案一与补精添髓的牛脑配合作用,攻补兼施,可使外邪去,髓海充,是故头痛遂愈;望江南功能清泻肝火,通利大便,适宜于肝经火旺,上扰清窍的头痛又兼有烦躁,睡眠不安,大便秘结者;玉竹甘寒质润,善于养阴,对肺胃阴虚燥热,火热上扰或阴虚外感的头痛患者,清养而不碍邪,用之最宜;全蝎有搜风通络止痛之效,主治顽固性偏正头痛。太阳穴为经外奇穴,主治偏正头痛。全蝎末外敷太阳穴治偏头痛可速效;寻骨风祛风通络止痛,白酒制后药力更著,头痛在前部归阳明经,而下关属阳明输穴,因此内服加之外涂可获良效;玉米须性平偏凉味甘淡,具泄热渗利作用。鼻炎口久易见鼻塞、箅塞日久涕易化热,用玉米须卷烟吸即可清浊涕又可通鼻窍,一举两得;艾叶验案属外感风寒迁延日久所致,应治以散风寒通络止痛。太阳、丝竹空、阳白、上关四穴合用散风止痛,益气明目,艾叶温经散寒止痛,灯芯轻可去实,淡能渗利入穴,麻油点燃以助艾叶。施以上法痼疾徐图,直至痛止为要;蔓荆子验案之头痛为肝经风热,肝火上炎所致,用蔓荆子辛苦凉入肝,能疏散肝经风热,清利头目而止痛;生萝卜汁能“行风气”(《食性本草》),“御风寒”(《随息居饮食谱》),用之注鼻中,对于风寒外袭所致的头痛,有良好的祛风散寒,通窍止痛作用。荞麦粉水调作饼敷于头部,通过微汗可使风寒湿邪随汗而解,故可获祛寒除湿、通络止痛之效;鹿角胶为温补肝肾之良药,善治肝肾亏虚、髓海不充引起的头痛、腰膝酸软无力之虚弱证候;甘草既缓急止痛又能解药毒,故对上述病案之头痛有效,乃食山鸡鹧鸪所致,而此物多食乌头、半夏苗,这两种植物均有毒,而甘草能“解百毒”,以甘草解其毒而头痛愈。

条目信息
1
摘自《单方治病大全》
2
本条ID:18430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