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刘树农(1895〜1985),原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关于淋症的病因则认为系“热在下焦”。结合现代医学,本证多出现于泌尿系感染、结石、乳糜尿和前列腺炎等疾病过程中。我除遵循古训,确认本证病因为“湿热下注”外,还体会到中医学上所谓“膀胱气化”,实质上是指有关排尿方面的各项功能。排尿功能的失常,是由于有关排尿方面的器官,受各种致病因子的影响,产生了病理变化,如前面所说的感染、结石、肿物等都可引起,因而在治疗上一面祛除病因,一面着意于消除病理改变,常用清热利湿,凉血活血,散结消肿等方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此外,这些致病因子去除以后,膀胱等的病理改变有的不能随之完全恢复,仍可有小便淋涩等症状存在,这在中医看来,还是属于膀胱气化不利,故需要继续清利和疏导,以恢复其功能,此适用于慢性病及体质较差的病人。
例1焦某,女,成年初诊:尿感反复发作,小便淋沥不爽,少腹胀痛,以左侧为甚,夜尿5〜6次。尿常规检查:白细胞少,蛋白少量。苔薄脉弦。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
治宜清解湿热,调理膀胱气化。处方:
方中萆薢、乌药、菖蒲为萆薢分清饮五味中之三味,既祛湿热,又调整膀胱气化功能,知柏泄湿清热,丹皮泻血中伏火,木通、萹蓄、滑石、车前、灯芯等,均善除下焦膀胱之湿热。
二诊:尿常规检查:白细胞2〜5,蛋白少量。服前药已获效,但噫嗳时作,拟予前方中佐以和胃之品。
处方:前方加左金丸1.8g、炒黄芩9g、旋覆花9g、噫嗳时作,自是痰气交阻,胃失和降。故加入苦辛通降之左金,下气、消痰、除噫嗳之旋覆花、黄芩,取其苦能健胃。
三诊:尿感每易发作,湿疹瘙痒流水,少腹胀痛,头晕(有高血压史),夜寐尚安,舌苔腻质红,脉细弦,症属湿热蕴结,治拟清利湿热为主。处方:
湿疹流水,自是湿热侵淫于血分,外发于肌肤,故于原方加入除膀胱热、利小便、去皮肤中热之地肤子,活血行血之丹参、当归。
四诊:药后症减,头晕目花,左下腹胀痛仍有,舌红苔中裂,膀胱湿热仍重,再宗前法。处方:
经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连翘专清心家之热,而清心之品,皆通于小肠,又能导下焦之湿热。吴鞠通谓晚蚕砂下走少腹之浊而化湿浊,故用于因湿热蓄积之少腹胀痛。
服药后症情明显好转。
例2朱某,男,75岁,就诊日期:1976年6月8日患前列腺炎半年多,尿频尿急而涩,少腹胀痛,别无所苦。前医用参、芪、菟丝、将军干、石韦等药,或攻或补,数十剂无效。刻诊精神健旺,既无明显虚象,亦非膀胱癃闭,因知蛮补与峻通均不对证。湿热蕴蓄于膀胱,气化不利。治法:祛湿热,理气化。处方:
萆薢泻血分之湿热,菖蒲利窍,乌药化气。根据现代医学诊断,推知其前列腺必有红肿,因运用凉血清热之蒲公英合银花、白芷、夏枯草使之内消。木通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亦能散痈肿。通关丸以黄柏之苦寒,清肾中之伏热,以知母之苦寒,滋肺经之化源,而以两者十分之一的肉桂,辛温作引经之用,以利膀胱之气化。
上方连服20余剂,诸恙大减,改用通关丸3g,萆薢分清丸6g、分早晚两次服,症情完全缓解,迄今未复发。
例3胡某,女,成年初诊:1977年3月11日于77年2月28日起患“尿感”,经治疗后尿常规检查正常,但自觉腰酸,少腹有下坠感,形寒怕冷,神疲乏力。苔薄黄腻,脉弦数。膀胱湿热未清,气化不利。处方:
本方重点在清利湿热,稍佐乌药、菖蒲以化气。
二诊:1977年3月15日服前药后,自觉好转,但久立即见头晕乏力腰酸,苔薄黄,脉左弦右细,拟潜育合渗利之剂。
处方:
7剂脉证合参,阴虚偏多,故用龟板、石决明合二至丸育阴潜阳。
三诊::1977年3月22日诸恙见减,原方出入。
处方:上方加嫩钩藤12g,去石决明。7剂当时由于石决明缺货,故易轻清而凉平肝风、除心热之钩藤。
服上药后,诸恙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