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郑荪谋(1913〜),福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郑氏认为:本病之所以会产生气滞,血瘀,水蓄的病理变化,一责之于脏腑不和,气机阻滞,瘀血内生;二责之于水谷精微不得转输,而生湿浊,聚水为患。《易·系辞》曰:“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一阳初升,生发之气始萌,在人身应之于肝,肝左旋,乃相生之义。若七情抑郁,肝失条达,生生之气违和,可导致气机阻滞,瘀血内生。《易·系辞》又曰:“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土生万物,万物归土,寄旺于四季,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在人身应之于脾,主运化,与胃为表里,共司升清降浊之职,以传化出入滋荣一身。若酒食不节,损伤脾胃,健运失职,则清不升,而浊不降,清浊相溷,湿浊内生,瘀血与湿浊相互搏结,病延日久,可形成恶性循环,致开合不利,进而累及膀胱与肾。肝藏血,湿伤脾。故而,本病虽关乎肝、脾、肾,然重在肝、脾二脏耳。
或问:本病既属本虚标实之证,抑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欤?兹根据多年实践体会:本病之虚可谓正气虚极,本病之实,则非外来之邪气,实乃精微物质不能转化变生病理产物,由虚致实耳,一味攻伐则正气愈虚,一味补虚则已成瘀滞难以消除,故当以补虚为主,攻邪为辅,逐步而来。
欲治是病,需先采用升清降浊,健脾益气之法,以化否为泰,俾精微得以转输而杜绝腹水之根。再配合养血柔肝,软坚散结法以消癥积,收效颇佳,具体而言:
1.针对蓄水,立升清降浊,健脾助运之法:本病患者之所苦莫过于腹胀如鼓,既然臌胀之作,源于精微不得转输,清浊相混,则分清泌浊,当为治疗之首务。取升麻入阳明,其性主升,可助脾气升清,再佐以泽泻补脾利前阴以降浊。然一升一降必赖于脾胃健运动能为枢,故以党参、白术、茯苓以振脾阳,使精微得以转输,达到水消胀减的目的。但本病既久难求速效,切勿操之过急,水到自然渠成,此即“治水者,若行其无事也。”
2.针对气滞血瘀,立柔肝软坚法:本病常见面色黧黑,唇曰益,腹部青筋毕露,肌肤甲错,蜘蛛痣,瘀斑,肝掌,挖鼻则鼻趣,刷牙则齿衄,甚则吐血、便血等一系列郁血症状。病虽始于肝郁气滞,然“肝体阴而用阳”,忌刚宜柔,肝体受损,阴血已亏,只宜柔肝养血,软坚散结,切忌疏肝攻伐之品。取当归、白芍、生熟地养血柔肝,柔而不滞,取鳖甲之咸寒软坚,牡蛎、山甲、地鳖虫皆为鳖甲之助,以缓和肝脏急迫之苦。
升清降浊法与柔肝软坚法,在使用过程中,并非绝然分开,二者当相辅相承。因为本病肝脾俱虚,只是在不同阶段所表现的症状有所侧重而已。一般而言,腹水胀甚,当以升清降浊,健脾助运为主,柔肝软坚为辅;腹水消后,还当辨别其舌苔,苔浊者提示脾气未升,输运未健,仍宜升清降浊,健脾益气,不宜骤转柔肝,苔净者,提示湿浊已化,肝体失用,可以柔肝软坚为主,佐以健脾升清。
本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切不可见腹水不消而妄行攻下、峻下。《千金方》曰:“去水即去其气血也。”喻嘉言亦曰:“治臌胀以治水诸法施之,百无一愈者。”因此,峻下其水,不但伐其生生之气,且消其阴血耳。郑氏忆及年青时治是病,曾有教训:见患者苦于腹水,为急除其苦,率尔采取渗湿利水方法,结果愈利愈不利。有的用峻下逐水法,初觉水样便泻后腹较松,腹围亦有缩小,翌日复胀,又攻之泻下水样便,即不如初次量多,再攻之,似药石无灵,仅泻下少许,状如泡沫。亦有人用放水法治疗,殊不知放水后不到两天腹水更涨,腹围更大,而且所放出腹水腥如蛋清。考《千金方》记载:“而今有专门治肿胀者,用铜管子从脐下刺人,出水始射,顷刻盈罐,腹胀即消,以此水露一夜,明晨视之,浮面者是清水,中央者是淡血,沉底者是脂膏。盖病者清浊不分,气血皆变为水,决而出之,去水即去其气血也,虽一时暂快,或半月或一月肿胀仍作,再针之亦死,不针之亦死矣。”
2.精神疏畅与否,对本病的治疗影响殊大,要给病人精神上以安慰和鼓励,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本病还可以配合食疗,取甲鱼炖食,既可滋阴,又可柔肝软坚;取鲫鱼加葱管炖食,既可健脾,又可消肿。多吃酸性水果,因酸可入肝而柔肝;此外,饮食上宜少吃盐,多吃含蛋白质较高的食品。
4.若腹水呈血性,此属坏症,多为难治。
陈某,女,60岁。1973年11月7日初诊。
患者有“迁延性肝炎史”。近5个月来,心悸、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加剧,并出现脘胀胁痛,腹部逐日膨隆,齿龈出血,经检查肝肋下3cm,脾肋下6cm,腹部有移动性浊音。谷丙转氨酶30u,麝絮++,锌浊15u,麝浊1lu。超声波见较密微波伴有低小波,腹水未找到癌细胞,某医院给予保肝、止血、利尿等对症处理,并配合中药治疗。口服安体舒通,肌注水解蛋白等药,腹围曾一度缩小,但停药复发,再服上药无效,因病情未能控制,腹部逐日膨隆,始来本院门诊求治。症见:面色晦暗,精神萎靡,骨瘦如柴,腹胀气促,腹大如鼓(腹围87cm),青筋露绽,纳呆乏味,胁痛便溏,溲赤,舌暗紫,苔根浊,脉细缓。证属脾虚气滞,湿浊内阻,肝失条达,血瘀络脉,治宜疏肝健脾,升清降浊,益气通瘀。
加减:食不消化加山楂炭9g,川朴5g;胁痛加川楝子9g,元胡索5g。
患者服方20余剂,诸症锐减,于1974年1月19日复查腹部,叩诊移动性浊音消失,腹围缩小至76cm。食欲倍增,腹胀减轻,精神转佳,体重增加,小便清利,已能下地活动,只觉偶有胁部隐痛,苔质转红,脉缓,拟养肝健脾善其后。
嘱经常服用。随访已14年,未再复发。
临床观察本法施于女性疗效较好,用于男性疗效不甚满意,可能是男子少阴用事,女子厥阴用事,因禀性不同而有所差异耳,志之以俟贤达教正。
(江映红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