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韩哲仙(1910〜),上海中医门诊部主任医师。韩氏治臌,初用祖传“臌胀丸”(含黑白丑、糖五灵、粉香附、川芎、苍术、黄柏、牛膝等)虽有活血理气,利水消胀之功,但逐水作用不强,对一部分体质尚实,腹水严重的患者,其效常不满意,遂常用峻下逐水剂。建国初期,常用十枣丸、控涎丹之类。控涎丹用量为24g,常收显著效果。
韩氏根据患者体质,证情之不同,分别用缓、轻、重剂排水。
逐水重剂,以自制腹水丸(含制甘遂1份,黑白丑、大黄、槟榔、牙皂、莱菔子、陈皮各3份等)为主,一般用于腹水初发,形体尚实,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热毒、痰浊、水蓄壅结之重证,腹水量大者。
逐水轻剂,以自制新方禹功散(黑白丑:小茴香为8:1),或郁李仁等药为主,一般用于中、少量腹水,或证情已虚实并重互见者。
利水缓剂,以车前子或腹水草等汤剂利水,一般用于体质偏虚者。
韩氏认为,中医治臌,首要辨证。明确臌胀本虚标实的病理实质,则应抓住辨证中有偏实、偏虚与虚实并重之不同病机。偏实者,以气滞、血瘀、湿热、疫毒等为主要见证,可以先行急攻;偏虚者,以脾虚、阴虚、阳虚、本元气血诸不足为主,只能培补缓调。虚实并重,则需攻补兼施。就臌胀本质言,腹水渗出,究属“标”;诸虚不足,终是“本”,故又自制“保肝能”注射液(含太子参、黄芪、白术、丹参、五味子等)益气调元,柔肝养阴,改变给药途径,以利吸收,不仅有利于臌胀消除,也有利于机体恢复,巩固疗效。
一、中满分消法
适用于胸闷,脘胀,胁痛,腹膨如鼓,二便不通。舌苔腻,脉弦滑者。常用川朴、大腹皮、槟榔、青皮、陈皮、枳实、郁李仁、陈葫芦、车前子等。逐水用腹水丸(一般用于中、重度腹水)或禹功散(一般用于中、少量腹水,体虚者亦可控制使用)。
臌胀,多因气滞湿阻所致。臌胀早期,形气尚实,分消逐水,乃治臌基本法则,疗效较为明显。
二、化癥利水法
适用于腹大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癥块,触之有形或刺痛,面色黯黑,二便不畅,渴不饮水。舌紫,脉涩者。常用丹参、炙鳖甲、制川军、桃仁、地鳖虫、马鞭草等。逐水加腹水丸或禹功散。
《金匮》曰:“血不利则为水”。血臌之证多由肝用络脉不通而致水气停蓄,运用化瘀软坚,理气行水,是为正治。
三、清热消胀法
适用于腹大撑急,心烦口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或溏垢,遍身面目发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者。常用茵陈、黑山栀、生川军、川朴、枳实、大腹皮、槟榔、半边莲、车前子、车前草等。逐水加腹水丸或禹功散。
胀满之病,终属邪实,古人慎用补法。由黄疸而致臌胀者,湿热使然,土壅木郁,气滞血瘀,故必以清热利湿、化瘀消胀为主。
四、健脾泄肝法
适用于胸闷嗳气,两胁作痛,腹满膑胀,纳谷不馨,肢软无力,大便溏泄,小便不畅。舌苔薄白,脉细弦者。常用党参、白术、软柴胡、白芍、砂仁、煨木香、青皮、陈皮、茯苓、陈葫芦等。腹水量多酌加禹功散。
木乘土位,脾虚而致气滞湿泛肿满者,如属初发,则健脾泄肝,调治适宜,可望祛病延年。
五、滋阴行水法
适用于形体消瘦,口唇干燥,五心烦热,龈血鼻衄,胁块腹胀,便秘,尿少。舌质红、苔光剥,脉细弦数者。常用北沙参、麦冬、川石斛、生地、白芍、丹皮、川楝子、泽泻、丹参、马鞭草等。腹水量多酌加禹功散。
肝肾阴虚,津液枯涸,血燥气滞,变生癥结、臌胀诸证,只宜柔养清泄,不耐峻攻克伐,以一贯煎、六味丸、鳖甲煎丸等佐活血利水,缓缓调治,可图渐效。
六、温阳化水法
适用于面色晦黯,畏寒肢冷,肢面浮肿,大腹水肿,泄泻过多,小便涩少。舌质胖大、苔白滑,脉沉细者。常用茯苓、白术、白芍、生姜、附子、陈葫芦等。腹水量多酌加禹功散。
《世医得效方》曰:“若脐心突起,利后复腹急,久病羸乏……名曰脾肾俱败”。脾肾阳虚腹水,一般见于肝郁脾虚之后,泄泻经久,由脾及肾,进而火不生土,互为因果,阳气衰惫,水湿内停,谓之“阴水”。劳倦与食盐则重伤脾肾,病多反复,当谆谆告诫摄生为宜。
七、益气调元法
适用于面色萎黄黯黑,精神疲惫,两胁隐痛,纳谷不馨,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血小板减少,白细胞下降,微量腹水长期不退,或腹水排除后元气未复者。常用党参、炙黄芪、生白术、五味子、丹参、紫河车制剂等。
韩氏诊病,立方遣药,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审其病之癥结,或大胆攻下,或帮助机体正气以攻克病势,对形体壮实的腹水病者,峻下逐水;当腹水排除后注重扶正治本以巩固疗效,因此时邪去而正虚,若不顾及元气,势必病致反复,常用补中益气、归脾、一贯煎等方出入以扶正固体。
处方时常顾及到胃,主张胃气通和,不使滞塞,则所用其他方药也更能发挥作用。常用新会皮、炙内金、熟苡仁,更重用谷麦芽。韩氏尚强调饮食调养,忌海腥、辛辣,嘱病家常食藕粉以助胃气。
韩氏治疗肝硬化腹水,峻下药用自如,进止有度,随腹水减少或消退,患者精神亦改善,食欲随增,为元气的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峻下剂之应用,疗程不宜过长,腹水消退六七成即止。常用的逐水之品:初期实证,形体壮实,腹水大量者用腹水丸。日吞服9〜15g,分早晚两次;中期偏虚而腹水大量者用禹功散,日吞服9g,分早晚两次。若运用逐水药,韩氏主张,应适当配伍其他药,以取得疗效。
1.腹水量不甚而壮实者用生川军、商陆、制甘遂等;偏虚者用郁李仁,一般量每剂24g,或番泻叶代茶。
2.治疗各型均配用理气之品。理气药能健脾畅中,化湿行水,且可加强逐水、破瘀、行血之功效。常用的理气药有:制金柑、佛手、川楝子、香附、柴胡、枳壳、陈皮等。
3.用逐水剂时参入适量利尿药,起协同作用助其利水,以消除腹水。常用的利水药有:车前子、冬葵子、猪苓、泽泻、大腹皮、腹水草、冬瓜皮、陈葫芦、虫笋、玉米须、将军干和半边莲等。
4.在腹水有所消退后,随即应用扶正药,扶助正气,作为固本治疗以巩固疗效。常用的补气养血、滋阴温阳药有:生晒参、潞党参、白术、黄芪、当归、白芍、生熟地、黄精、首乌、石斛、麦冬、杞子、北沙参、白茅根,以及附子、桂枝、补骨脂等。
保肝能针剂是根据“肝为刚脏”、“体阴用阳”的生理特点,结合东垣学说制定的。以李氏的保元汤去肉桂之刚,加入五味子、丹参等。
五味子,东垣《用药法象》谓其大补元气,《古今医案按》又称李氏用其治“久黄”。
丹参一味,功同四物,能通理肝脉之瘀阻而生血气。
胎盘,《本草拾遗》谓“主血气羸瘦……面皮黑,腹内诸病渐瘦者”。
以上药物的选择,均有利于臌胀患者元气的恢复。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针剂配合汤剂治疗,有利于腹水消净与减少复发机会,改善肝功能,并巩固疗效。
韩氏指出,应用峻下逐水,须严守三条原则:
1.不可见水即攻对于病势危重,阳气将脱,阴津欲竭,呕血、便血,以及高热、神昏、动风者,严禁攻下。
2.衰其大半而止峻下逐水,要中病即止,腹水消除大半之后,应用扶正佐以渗利消水,以免过耗正气,尽弃前功。
3.不可一泻了事腹水减除后,必须积极调理。一为扶正,必须养阴柔肝,益气调元;一为摄生,必须严格忌盐,避免外感风寒、内伤饮食,以及身心过劳。
(莫锦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