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周伯川(1917〜),重庆市中医研究所主任医师。治疗小儿咳喘,常以肺气闭阻之有无、轻重为辨治的主要依据。其治法,注重宣调肺气,佐以化痰清热、扶正之品,组方精当,药简力专,用之十分有效。
主用“三拗”,宣畅肺气小儿咳喘,多因外感而发,然用一般解表宣肺之类(如银翘、桑菊等)常难奏效,盖小儿感邪,入里甚快,表未解,肺已受邪,其脏娇嫩,宣肃功能极易失调,不论是外感风寒或风热,此刻肺气闭阻已属主要病机,非宣透轻剂药力可逮。此时组方选药必须遵从既能速解闭郁之肺气,又能兼疏卫表之原则,为了达到效捷之目的,重心尚在“宣”“降”同用。“三拗汤”用于本病,最为合拍。方中麻黄宣肺,杏仁降气,甘草和中,三药合用,发散表邪,化痰止咳,降气平喘,宣畅郁闭之肺卫气机十分有效。
麻黄、杏仁的剂量与疗效关系极大。一般1岁以下患儿,麻黄仅用2g,蜜炙居多,杏仁不超过4g。2〜5岁患儿,麻黄用3g,杏仁用5〜6g,其剂量大小应随病情轻重调整,当用大剂时应果断投入,否则坐失良机。
本方随症加减非常灵活。喘甚者常加苏子,兼有苔黄发热者加用鱼腥草、芦根、黄芩、石膏等。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外感风邪(无论风寒、风热)最易化热,故临床所见小儿咳喘属风热者居多,因此清热药常用。咳甚者加百部、紫菀、款冬花、桔梗、清明菜等;外感症状较显,咽喉不利,痰鸣咳喘者常改投射干麻黄汤加减。此症不宜用姜、辛、味、枣,因其性与小儿体质不符。若遇寒热夹杂者可用定喘汤治之。不论如何加减换方,麻黄、杏仁乃必用之品,非此二味,闭阻上逆之肺气不能宣降、不得疏解也。
对以咳为主者,用三拗化裁,也是从病机着眼,用时麻黄量可酌减,患儿服药常可即瘥,有例患儿年3岁半,反复咳嗽8月未愈。近日病情加重,咳嗽频作,痰稠淡黄,时汗出,大便秘结4〜5日未行,闻其咳声重浊,夹有痰鸣,舌红,苔白黄,脉滑数。予三拗汤合宣白承气汤加黄芩、鱼腥草、紫菀。1剂便通汗止,嗽平。
佐以桑皮、葶苈,肃降泻肺为辅肺气以降为顺,小儿咳喘症中除肺气失宣外,多有肺气上逆之势,夹以痰热,壅滞于胸,加重肺气之闭阻。故治疗时应宣降兼施。常以三拗汤合泻白散或葶苈大枣泻肺汤治之,视症情中肺气之闭逆孰重孰轻,权衡两类药份量之比例。曾治一5岁患儿,咳嗽近1周,用麻黄类方治疗效果平平,加桑白皮、葶苈子、款冬花等后症减,继服2剂诸症悉解。用葶苈子,1岁以下者2〜3g,1〜5岁者用3〜4g。
善用化痰,通利气道以畅气机小儿咳喘性多偏热,数日间热邪炼津成痰,其痰热蕴肺之症最为常见,或患儿有宿痰病根,感邪诱发初起则痰涎壅盛。不论痰由何起,痰阻气道,使肺气出入不畅,喘嗽加重,是治疗中必须注意的一环。故在治疗中始终以杏仁与麻黄相伍,甚至有时麻黄可去而杏仁不可去。凡痰多者均加用二陈汤,热痰重者常加胆星、鲜竹沥等。
祛邪无效,当思正虚而行调补小儿咳喘实证居多,但对病久、体弱、有宿痰者不应忽略其正虚之影响。如病程迁延,阴津受损者,可致脾脏失调而肺气不利;脾胃虚弱者,化源不足致使肺气虚弱,或脾虚生湿蕴痰;有宿痰者常属脾肾不足而痰现于肺。上述种种皆可使患儿病情缠绵或反复发作,咳喘经久难愈。治肺阴虚、肺热重的喘嗽患儿,不用麻黄,改用麦门冬汤配泻白散加知母、鱼腥草、芦根;体弱正虚者可酌加参类,有表证者可用南沙参,肺阴虚者用北沙参;心脏不好,面色差者去麻黄,改用苏子另加参类;对痰多,纳差,面色萎黄或㿠白者当调补脾胃,可合用六君子汤以扶中气;对脾肾虚弱的咳喘宿痰者,加用参、术、仙灵脾、补骨脂等;肺肾之阳不足者可用参麦、七味都气丸等。但在固本基础上,应随时考虑肺气之宣降,加用麻杏汤标本兼顾,而不致闭门留寇之患。
此外,辨证尚有一技,即从患儿咳喘声中区分证情。患儿就诊,每每让其发出咳喘之声,有痰无痰,痰多痰少,有喘无喘,喘重喘轻,许多察舌按脉难获之真情均悉于心中,指导治疗十分便当。
综上述治疗咳喘,用“三拗”宣降,化痰利气,总以调理肺卫气机着眼,不以治邪为主。不论证属寒属热,或咳或喘,都用三拗汤化裁,临证屡效,其要领在于紧扣病机关键,主药选择精当。
(肖幼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