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营养要求

营养在维护和促进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营养可以增进健康,而不合理的营养可以引起疾病。营养缺乏可引起营养缺乏病,如维生素C缺乏可致坏血病,维生素A缺乏可致干眼病,营养不良则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另一类是营养过剩引起的疾病,如肥胖症、高脂血症。

小儿处在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之中。生长是指小儿整体和各器官的长大,是量的增加。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是质的改变,生长与发育两者紧密相关。合理的营养可以促进小儿生长发育,健康成长。营养状况良好的小儿可以达到理想的身高和体重,营养不足或缺乏的小儿则达不到理想的标准身高和体重,而营养过剩则会使小儿体重过重或肥胖。

一、小儿物质代谢的特点及需要量

1.能量人体能量来源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三者在体内经过氧化产生能量,并在代谢过程中可以互相转化,但不能完全互相代替。

小儿能量的需要分以下五方面。

(1)基础代谢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基础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基础代谢率。基础状态是指人体处于清醒的安静状态下,空腹时,并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所以具体的要求符合以下条件:①清晨、清醒、静卧。②空腹即禁食12小时以上。③室温20~25℃之间。④精神安定。不同年龄基础代谢所需能量按每千克体重计算:1岁以内每日约需230千焦(55千卡),7岁时每日约需184千焦(44千卡),12~13岁时每日需104~125千焦(25~30千卡,与成人相同)。

(2)活动所需是指肌肉活动需消耗能量。新生儿只能啼哭、吮乳,则此项需要较少。1岁以内活动所需能盘每日为62~83千焦(15~20千卡)/千克,多动好哭较安静的小儿需要的能量要高出3~4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活动所需能量渐增,到12~13岁时则每日为125千焦(30千卡)/千克。

(3)生长发育所需此项能量消耗是小儿所特有,所需能量与生长速率成正比,1岁以内婴儿增长最快,每日为125~167千焦(30~40千卡)/千克,以后逐渐减低,到青春期又有所增高。如饮食所供能量不足,则生长发育便会受到影响。

(4)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为消化和吸收食物而使能量消耗增加的现象,所以这不是能量来源而是一种能量消耗。三大营养素的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不同,其中蛋白质的特殊动力作用最大,婴儿时期摄取蛋白质较多,此项能量消耗在婴儿占总热量的7%~8%,年长儿不超过5%。

(5)排泄损失的能量排泄所消耗的能量小儿比成人多,因为小儿对食物不能完全吸收,故排出的能量较多。当腹泻和消化功能紊乱时,能量丢失大增。

上述五方面所需能量的总和即为总需热量。正常小儿每日每千克需要的总热量,年龄愈小需要量相对地愈大。

2.水水是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入水量的动态平衡对维持体液的相对稳定甚为重要。

由于小儿所需热量相对较高,故水的需要量按体重计算也高于成人。正常小儿每日所需水量为120~150毫升/418千焦(100千卡)。婴儿对缺水的耐受力比成人差,所以在病理情况下如果入水量不足,而水又不断地丢失,则婴儿比成人容易发生脱水。

3.蛋白质小儿生长发育需要正氮平衡,故蛋白质的需要量比成人相对高。蛋白质与人体抗病能力的关系十分密切,如果蛋白质来源不足,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减少,则免疫球蛋白的合成随之减少,机体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

婴儿饮食中的蛋白质供给的热量约占总热量的15%。每日每千克的需要童母乳喂养儿为1.7~2.5克,牛乳喂养儿为3~4克,混合喂养儿为3克。

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通常指食物蛋白质的含量和质量,主要指质量,而食物蛋白质的质量取决于消化率和利用率3消化率是指食物蛋白质摄入后,经过消化后被吸收的数量或程度。食物蛋白质的消化率受人体和食物两方面的影响。在一般烹调加工情况下,常用食物蛋白质的消化率见表25-17。

表25-17

4.脂肪脂类是人体必需的一类营养素,包括脂肪和类脂。日常食用的动、椬物油,如猪油、菜油、豆油、芝麻油等食用油就是脂肪。

脂肪是体内重要的供能物质,有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防止体热散失,保护脏器不受损伤。新生儿、早产儿对脂肪的吸收能力较差。婴儿对人乳中的脂肪吸收较好,而对牛乳中脂肪的吸收率较低。婴儿饮食中脂肪供给的热量约占总热量的35%,婴幼儿每日每千克需脂肪为4~6克,6岁以上为2~3克:小儿的脂肪代谢不稳定,如长期供给不足,可导致营养不良、生艮迟缓和各种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但供给过多,则易引起消化不良。

5.糖类通常对糖类这一大类化合物称为碳水化合物。

食物中乳类、谷类、水果、糖、豆类、蔬菜等含有糖类。乳类所含的糖是乳糖,易于消化吸收;蔗糖(白糖、红糖和砂糖都是蔗糖)味甜,用量不宜太大。食物中糖类过多,发酵过盛会过分刺激肠蠕动而引起腹泻。碳水化合物供热量约占总热量的50%,婴儿每日每千克需糖类10~12g,儿童为8~12g。

糖类、脂肪与蛋白质三种营养素各有其特有的生理作用,并可产生热能,在总热量供应中应以糖类为主,其次是脂肪。蛋白质主要供新生和修补组织之用。三者之间应有一定比例,合适的比例才能发挥各自的良好作用,提高热能的生物学价值。

表25-18

6.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即食物纤维。各种食物的可食部分,除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外,还有纤维。纤维包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等,总称膳食纤维。它不被吸收利用,但对人体也有不少功用,如预防便秘,防止能量过剩、肥胖,预防胆石形成,减少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依赖作用等。

膳食纤维尽管有益健康,但应有一个适宜的量。过多会导致腹胀,大便次数增多,并可使锌、铁等必需微量元素的吸收率下降,造成这些元素不足或缺乏。我国小儿缺锌、缺铁与过多摄入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不足有一定关系。

7.维生素也是维持生命的重要营养素,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包括生长发育所必需。维生素缺少到一定程度,可引起维生素缺乏病;但过量摄入对人体反而有害,甚至有的可发生中毒,因此适量摄入维生素才有益健康有益小儿生长发育。如小儿挑食、偏食影响维生素的摄入。如经常腹泻可使维生素C收减少,脂肪不足可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如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阶段,对各种营养素和热能的需要量相对较成人高,骨骼的生长速度与维生素D和钙的需要量成正比,若不及时补充就容易患佝偻病。

8,矿物质小儿机体所需的矿物质甚多,其中主要为钙、磷、铁、铜、锌、钾、钠、气、镁、碘等。

二、婴儿喂养

婴儿朗即乳儿期,是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因此窬要摄入足够的热能和丰富的营养物质。然而此时消化吸收功能不完善,易发生消化与营养紊乱。所以此阶段的饮食既要保证其生长发育及代谢所需,而食物的性状和成分又必须适合婴儿的消化吸收特点。

1.母乳喂养

母乳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其蛋白质、脂肪、糖类的比例适当,含有各种氨基酸、乳铁蛋白等,钙磷比例适宜(2:1)易于吸收,是婴儿的最佳食品。

2.人工喂养

母乳缺乏或因其他原因不能母乳喂养,改用动物乳(如牛、羊乳)或植物性代乳品喂养者称人工喂养。人工喂养应根据条件、习惯,因地制宜。

(1)常用乳制品

  • 鲜牛奶 在母乳缺少的情况下,牛乳为首选。每日牛乳需要量个体差异很大,应灵活掌握。
  • 羊乳其营养价值与牛乳相似。两者比较,乳白蛋白含量较牛乳高,故乳块较牛乳细而软。含叶酸、铁较少,应注意补充以防贫血。
  • 乳制品
    ①全脂乳粉:为牛乳经过加热用喷雾法制成。稀释时,若按容量比例为1:4(一汤匙相当于15毫升水,故一汤匙乳粉加水60ml);或按重量比例为1:8,冲调后即等于全乳,然后加5%糖,即为5%的糖牛乳。
    ②婴儿配方奶粉:在没有母乳或由于母亲的各种原因不能用母乳喂养时,可考虑选用代乳品。代乳品中宜首选婴儿配方奶粉,其改变了牛乳的成分,接近母乳的成分。

(2)其他代乳品

多以大豆为主。大豆含有多种必需氨基酸,营养价值比一般谷类高。

  • 豆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必需氨基酸,生物学价值较高,铁的含最也较多。但脂肪和糖类不足,供热量较低,钙较少。故用豆浆同时,要补充其不足的营养成分。
  • 米、面制品以米或小麦粉为主制成。其糖类丰富,而蛋白质、脂肪含最较少,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比值不完善,故不宜单独用于婴儿喂养。

3.混合喂养

母乳不足时,合并应用牛乳羊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称混合喂养。可在每次哺乳后补充授食即补授法,全日喂哺母乳次数不宜少于3次。

4.辅食的添加

随着婴儿生长发育和消化功能的逐渐成熟以及营养的需要,母乳、人工或混合喂养者,应从2个月后开始添加辅食。

表25-20

三、幼儿膳食

1~3岁的幼儿仍在不断生长发育中,为了保证该年龄阶段小儿的健康成长,应保证足够的热能和营养素的摄入,且各营养素之间的比例要恰当。总热量需要每日每千克体重376~418千焦(90~100下卡),蛋白质每日每千克体重2~3克,脂肪每日每千克体重3.5克,糖每日每千克体重12克,三者之比为1:1.2:4。蛋白质中优质蛋白质应占50%以上。

此时乳牙逐渐出齐,但牙齿的咀嚼功能仍较差,食物宜细、软、烂、碎,避免吃有刺激性的食物或调料,每日要保证饮用200~400毫升的牛乳或豆浆,外加鱼、肉、蛋、豆、菜、水果等多样化的膳食。每日3餐正餐,加1~2次点心。

根据上海市营养学会推荐,1~3岁幼儿的一日食物量见表25-21,具体食物量还应随年龄适当调整。

表25-21

四、学龄前期儿童膳食

4~6岁学龄前期的儿童,生长发育不如幼儿阶段那么迅速,呈稳定增长。智力发育迅速,求知欲强,是逐渐形成个性和习惯的阶段。因此,学龄前期儿童的营养要能维持每日的消耗,还要满足生长的需要。营养素供给不足,则会影响生长发育致生於缓慢;但若膳食供给过多,热能在体内堆积而转为脂肪,则引起体重过重或肥胖。此外,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在此时期特别重要,要养成不偏食不挑食,培养各种各样食物都吃的良好饮食习惯。

总热量需要每日每千克376千焦(90千卡),但热能的需要还要考虑年龄、性别、体重以及活动量的不同。蛋白质、脂肪、糖三者之比宜1:1.1:6。此外,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给应满足需要,尤其应注意钙、铁、锌与维生素A、维生素的供给。4~6岁儿童的一日食物量见表25-22,具体食物量还应随年龄适当调整。

表25-22

五、小学生膳食

7~12岁是小学生年龄段,在小学高年级生长发育又进入加速期,智力发育非常迅速。营养供给要结合这种生长发育特点,以及学习、体力活动状况等适当安排。此外,这年龄段骨骼生长迅速,尚需供给充足的钙、磷与镁,并保证足量的铁、锌和维生素。小学生一日所需的食物量见表25-23。

表25-23

六、营养状况的评价

营养状况的评价应包括四方面。

1.膳食营养计算

回顾调査1日或3日、5日内进食的各种食物,除三餐外包括零食、水果、饮料等。根据食物成分表,计算出平均一日所摄取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三餐比例。

2.体格测量

测量的指标包括身高、体重、头围、胸围、上臂围和皮下脂肪厚度等。小儿时期因发育旺盛,营养对体格方面的影响明显,所以体格测量是昔养状况评价的重要指标。随着年龄增长,进入青春发育期后,体格测量对判断营养状况的意义显著减少。体格测量结果,与我国或某地区不同年龄、性别的各项正常参考值作对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体的营养状况。

3.病史和临床表现

病史中应着重了解如有无偏食习惯、感染性疾病、手术史等,有助于提示营养障碍性疾病的可能性。临床检査注意以下方面:头发、面色、眼、唇、舌、齿、牙龈、面(浮肿)、皮肤、指甲、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

4.生化测定营养缺乏

疾病在出现症状之前,即亚临床状态时,常有一些生理和生化的变化。目前主要所用的生化测定包括:血液中营养素水平;各种营养成分经尿排出的速率;血或尿中的营养素代谢产物;与营养素有关的酶活性的改变;给予大剂量营养素后测尿中排出量,即负荷试验;与某些营养素转运、储存有关的结合载体浓度的测定等。在生化测定时,取样的种类、方式、时间等会影响结果和判断。如取尿样测定时,收集24小时尿样能比较准确査明每日经肾脏排出特定成分的数量。若选任意尿会受采尿时间、尿量多少、采尿前饮水量、体力活动等影响。空腹尿样较少受体力活动和饮水量的影响。如采集24小时尿标本有困难,有人同时测定尿中肌酐含量作为参照,因正常情况下每日尿中肌酐排出量比较恒定。

通过上述营养状况的评价,可以发现是否存在营养缺乏,饮食是否均衡,能了解疾病与营养之间内在联系。以便及时诊断,科学地防治由于营养障碍所导致的疾病,使小儿健康成长。

条目信息
1
引自:《中国食疗大全》
2
本条ID:17095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