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秘方

蛔虫病系似蚓蛔线虫主要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本病为人体最常见寄主虫病之一,其分布及人群感染率均居寄生虫之首,一般感染蛔虫后无自觉症状,儿童受染后常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及程度不同的腹痛。因蛔虫有钻孔习性,常钻入其他脏器如胆道,阑尾、胰腺或肝,尚可导致严重后果。

本病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口吞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而受染。虫卵进入人体后到达小肠,经几小时孵化发育为蚴,蚴钻入肠粘膜经淋巴管或微血管入门静脉,再经肝、下腔静脉、右心而达肺。蛔蚴在肺内蜕皮2次后通过肺微血管,经肺泡、支气管至喉部,此时再被吞下则经胃达小肠,再蜕皮1次即发育为成虫,成虫一般在人体小肠内寄生约1年,自行离体死亡。而蛔蚴的新陈代谢产物及移行至肠、肝、肺、毛细血管及淋巴组织,可造成一系列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成虫可产生毒素,人体吸收后可产生如腹痛、荨麻疹、支气管哮喘、脑膜炎症状、嗜异症及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症等。并发症以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阑尾炎、胰腺及肝脏等病症较多见。偶见蛔虫钻入中耳道、气管、尿路,甚至进入血流而引起肺栓塞的报道。预防以控制传染源、改进个人卫生习惯、搞好坏境卫生为主。

治疗以驱虫药为主,其他并发症则对症治疗及外科手术。

中医药学对该病认识很早,《内经》中即有“蛕”、“蚘”记载,至汉代则已有治“蚘厥”之有效方剂,提出安蛔再驱蛔的治疗原则。历代对肠道蛔虫治疗药物尤多。对小儿蛔虫病所引起的“疳”病,临床诊治经验亦多。(孟宪益 蒋葵初)

1.生使君子方

来源:
上海市电业局职工医院。
功能:
驱除肠道蛔虫。
主治:
肠道蛔虫病。
组成:
生使君子,每岁1克,最大量至6克。每天清晨空腹嚼服,连服3日。
疗效:
治疗108例,有效率60.2%。对照组(山道年甘汞)治疗91例,有效率为51.6%。

2.驱蛔虫方

来源:
河北省博野县医院赵保欣
功能:
驱除胆道蛔虫。
主治:
胆道蛔虫病。
组成:
川楝子15克、乌梅30克、川椒9克、黄柏9克、广木香9克、青皮(醋炒)9克、枳壳9克、使君子肉15克、苦楝皮24克、槟榔12克,水煎服。
加减:
脉沉肢厥加干姜9克、附子9克、桂枝9克;脉滑洪数,面赤发热,胆腑郁热加银花15克、黄芩9克、山栀9克、茵陈15克、黄连6克;尿赤便燥加川军9克、元明粉(冲服)9克;痛久体虚加党参12克、当归9克。
疗效:
治疗32例胆道蛔虫病患者,皆愈。

3.化虫除梗汤

来源:
福建省莆田县涵江医院吴广基
功能:
杀虫除梗阻。
主治:
蛔虫性肠梗阻。
组成:
鹤风9克、榧子9克、芜荑9克、使君子(炒去壳)12枚、槟榔12克、乌梅5枚、川椒3克、细辛2.5克、大黄6克、苦楝皮6克,煎服时加米醋1汤匙,1日1剂,分2次空腹服。同时服用菜油或花生油60~90克,1天1次或2次口服。
加减:
腹痛甚加木香6克、元胡6克;腹胀加川朴9克、莱菔子(包煎)12克;发热加胡黄连6克、银花12克、黄芩9克;呕吐不止加半夏6克、竹茹6克;消化不良加焦山楂9克、炒麦芽6克;大便秘结加元明粉(冲服)9克。
疗效:
治疗蛔虫性肠梗阻21例,均痊愈。
按语:
本病在偏僻边远地区较多见,用中药治之既有效又不受外科手术条件所限,更无手术痛苦之弊,真乃救急良方。

4.苦楝根白皮方

来源:
海南省人民医院内科云昌扶
功能:
驱除蛔虫。
主治:
肠蛔虫。
组成:
鲜苦楝根白皮,以每公斤体重予药5克计,缓火煎沸半小时后取汁,空腹服。
疗效:
治疗244例,229例有效。有效率93.9%。
按语:
本方治蛔虫病药简而效佳,但宜注意药后反应,过量易引起头昏、恶心、呕吐、腹痛、面红等中毒症状。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01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