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病是由十二指肠钩口线虫或美洲板口线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本病临床上一般表现为软弱无力,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紊乱,也可导致儿童发育营养障碍和孕妇流产等。感染主要是经皮肤及吞食为主。一般在春末夏季流行发病。
临床症状因幼虫与成虫而不同,蚴虫进入人体可产生皮疹,呼吸道症状,淋巴结肿痛等;成虫寄生于人体后可产生贫血,肠胃道症状,重度贫血可产生循环障碍,其他可见神经过敏,儿童则营养发育不良,女性患者可致月经不调、不孕等,孕妇感染严重者可致死胎、流产等。
诊断以粪检虫卵、成虫为主,免疫学对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治疗以驱虫药为主,对其他症状则用对症疗法。
本病在中医文献中称为“黄胖病”、“疳黄”等,对该病由寄生虫引起且后果严重也早已认识,隋代《诸病源候论》称之为“群虫之主”。其传染途径为“常触毒秽所致”。以杀虫止痒、化痰化湿、健脾益气、补气养血为治则。(孟宪益 蒋葵初)
1.雷丸散
来源:
上海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李仁众等
功能:
驱杀钩虫。
主治:
钩虫病。
组成:
雷丸60克,研粉,1日1次顿服,或1日内分3次服。间隔数天可再服1剂。
疗效:
治疗20例,治愈率85%以上。
按语:
雷丸性苦寒,有小毒,功能杀虫消积。粉散剂吞服比水煎剂效果好。
2.榧子合剂
来源:
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王正公等
功能:
杀虫化积。
主治:
钩虫病。
组成:
榧子肉30克、使君子肉15克,苦楝根皮10克、贯众30克,加水400毫升,煎至150毫升,清晨空腹服。小儿减半。孕妇忌服。3日为1疗程,可连服3个疗程。
疗效:
临床应用多例,有效率为60.6%。
3.贯楝合剂
来源:
江西省大余县人民医院裴炳元
功能:
驱杀钩虫。
主治:
钩虫病。
组成:
鲜贯众150克、苦楝白皮100克,加水煎浓缩至50毫升,早晨空腹服。连服3日。
疗效:
治疗8例,粪检虫卵、成虫阴转8例。
4.马齿苋方
功能:
驱除钩虫。
主治:
钩虫病。
组成:
鲜马齿苋90克,加水500毫升,煎至400毫升,加白糖15克、白醋15克,每晚临睡前服,连服2个晚上。小儿酌减。
加减:
血虚加鸡血藤60克、猪骨250克。
疗效:
治疗41例,有效36例。有效率87.8%。(孟宪益 蒋葵初)
5.雄蒜芜荑丸
来源:
湖南省汉寿县
功能:
驱杀钩虫。
主治:
钩虫病。
组成:
雄黄5克、生大蒜30克,芜荑20克、槟榔30克、莱菔子30克、苦楝皮50克,先把雄黄研细,放入小铁锅内,上覆大瓷碗,用赤石脂细末固封碗口,蘸水加固,置丹灶上煅炼1小时,雄黄成液体俟冷固化,再研极细,加入莱菔子水煮干,再加醋酥干,然后与槟榔、芜荑、苦楝皮共研极细末,滴入鲜大蒜汁成丸,如胡椒子大。每次服9克,1日3次,3天为1疗程。小儿量酌减。
疗效:
应用多例,据统计,以上有效率为85%以上。
6.驱虫止泻方
来源:
浙江省张长顺
功能:
驱虫,健脾止泻。
主治:
钩虫病腹泻。
组成:
党参15克、白术20克、山药30克,苡仁30克、槟榔30克、贯众30克、清炙甘草5克、砂仁(后下)3克、榧子肉100克、红枣20克,水煎,分早中晚3次服。
加减:
脾阳不足加炮姜4.5克、肉桂3克;脾阴耗伤去党参、白术,加沙参12克、石斛10克、芡实15克、莲子肉15克;肾阳不振加附子6克、四神丸9克(包煎);气虚脱肛加升麻6克、黄芪12克;土虚木乘、腹痛加剧加防风9克、白芍12克,倍用甘草;气血虚甚加黄芪12克、归身9克,阿胶(烊冲)12克。
疗效:
治疗32例,均痊愈。
按语:
本方攻补兼施,更体现了中医治病特色,故疗效甚佳,胜于单纯驱虫治疗。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