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是人畜共患疾病,我国流行的血吸虫病的病原为日本血吸虫。它的中间宿主是钉螺。人或畜通常由皮肤或粘膜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而受感染,频繁接触疫水者因反复感染其病情较重。血吸虫的成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主要病变由沉积于肝脏与结肠的虫卵引起。本病的病程很长,急性期有发热,腹痛腹泻,肝脾肿大,嗜酸性粒细胞增加;晚期可因门脉周围纤维增生,逐步形成门脉周围硬化,发展为血吸虫病性肝硬化。
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病程可分为侵袭期、急性期、慢性期及晚期四期。侵袭期指尾蚴侵入机体至发育为成虫的时期。在童虫移行过程中有尾蚴性皮炎、出血性肺炎、异性蛋白反应等症状。急性期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肝脾肿大,嗜酸性粒细胞增加等。慢性期由急性期发展而来,主要病变是慢性间质性肝炎及结肠炎,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腹泻型、痢疾型、腹块型和肝脾肿大型。晚期常在感染后数年出现,此期主要临床特点为门静脉高压,肝功能亢进和肝功能失代偿等,又可分为巨脾、腹水、侏儒和混合型。近年来现代医学主要采用对血吸虫病病原治疗,吡喹酮对急慢性患者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1972年初,湖南长沙马王堆女尸中发现血吸虫卵,可以证实血吸虫病在我国早已有之。中医学的书籍里对本病的症状也有类似的记载。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江南有射工毒虫……夏月在水中,人行水上及以水洗浴。或因大雨潦时,仍逐水便流入人家。或遇上牛马等迹内即停住。初得此病如伤寒,或似中恶。”晚期血吸虫病的征候与中医古代文献中的“蛊胀”、“臌胀”报告极为相似,其治疗也应以“蛊胀”、“臌胀”辨证施治。(孟宪益)
1.鸦胆子方
来源:
云南省卫生厅血吸虫病专科医院俞豪民。
功能:
化湿杀虫,清肠腑积垢。
主治:
血吸虫病。
组成:
鸦胆子去壳取仁,每次10粒(重0.4克左右)装入胶囊内吞服,每天服3次。10岁以下儿童减半。40天为1疗程。
疗效:
治疗30余例,有早期和晚期,也有急性和慢性,大便孵化均见虫卵。治疗后除2例疗效较差外,其余患者疗效均为满意,大便孵化检查第4周即为阴性。
按语:
鸦胆子性味苦平,入大肠经,故对杀灭血吸虫卵有效,又能化湿杀虫,故对肠道血吸虫卵有驱除作用。
2.温补逐水丸
来源:
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中医科。
功能:
温补脾肾,攻积利水。
主治:
晚期血吸虫病腹水者。
组成:
淡附片9克、肉桂9克、潞党参30克、炒白术15克、黑丑6克、白丑6克、阿胶9克、茯苓15克、制甘遂9克、大戟9克、大枣30只,上药除阿胶、大枣外共研细末,将阿胶烊化和大枣(去皮核捣烂)拌均匀为丸,如绿豆大。每晨空腹服1次,用量3克~9克(一般为6克),30天为1疗程,必要时可酌加药量和延长疗程。
疗效:
服药后1小时左右有轻度腹痛(不需处理),约2小时后开始腹泻,排便次数为每日2~4次,停药后大便恢复正常。本组治疗14例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者,显效(腹水完全消失或接近消失,自觉症状有改善)6例,有效(腹水减少,自觉症状有改善)5例,无效3例。
按语:
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者,病程拖延很久,体质逐渐衰弱,肝脏损害明显,本方攻补兼施,可增强患者体质,改善肝功能,且无明显副作用。
3.地胆草汤
来源:
福建省中医进修学校俞慎初。
功能:
利尿,破滞,行气。
主治:
晚期血吸虫病。
组成:
地胆草鲜草每次60克或干草30克,分2次水煎服用。或用干地胆草300克,研为细末,另备鸡蛋10个,每次30克同鸡蛋1个混和后煎炒,并以党参15克、当归9克、茯苓9克煎汤送服,连服10天。
疗效:
治疗2例,疗效均佳。
按语:
地胆草又名地枇杷,具有利尿消水的功效,并有破滞行气的作用,适用于晚期血吸虫病腹水患者。
4.半边莲汤
来源:
吴道生等
功能:
清热解毒,利尿。
主治:
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
组成:
半边莲每日6~48克(一般为36克)水煎,制成10~20%煎剂。
疗效:
治疗100例,其中17例为晚期患者,经服药治疗有效率达89%。其中有84%的患者排尿量增加,大多数患者腹水消失或减轻,食欲增加,肝功能进步。
按语:
半边莲辛平,入肝肺二经,有散瘀消肿、清热解毒、利尿的作用,故适用于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患者。
5.化虫丸
来源:
上海市南市区第二联合诊所李复光等。
功能:
杀虫化积,清热利湿。
主治:
慢性血吸虫病。
组成:
使君子120克、雷丸120克、鹤虱120克、槟榔60克、苦楝皮120克、明矾240克、枯矾180克、青矾180克、苍术240克、茵陈240克、熟地(熬膏)30克,制成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日3次,每次5克,饭后吞服,体弱者每日2次,每次5克。3周为1疗程。
疗效:
治疗9例,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或消失者7例。
按语:
以多种杀虫药复合,以杀虫为主去除病原,佐以化积清热利湿之剂达到治疗目的。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