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审商量辨喘证

名医简介

俞岳真(1911〜1990),浙江已故名医

三审

喘证“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治喘之要,全在明辨虚实。治疗喘证,辨证须详尽透彻,尤以问诊为详。如动静之变化,寒热之有无,起病之暴久,无不一一审察,而于复杂的证候中,首先辨明虚实之所属,病位之所在。

一、审动静之变化

以动静诊病,可知病源。如喘证,外感之喘在肺,动亦喘、静亦喘,因外邪壅肺,肺气失宣降之司,故其喘不因动静增减。惟虚喘之源在肾,静则阴凝,气尚可纳,动则阳化,阴弱失纳,乃遂吸遂喘,故症见动辄喘促,是下元之虚,肾气不纳之据。若不因动静增减,便属邪气闭肺的实喘。

二、审寒热之有无

外感之喘属实,必有寒热之象,无寒热多属虚喘。故寒热之有无,是辨别虚喘与实喘的关键之一。风寒喘,恶寒而无汗;风热喘,发热而有汗。痰喘和虚喘不夹外感,则无寒热。阳虚喘,畏寒而无热象;阴虚喘,虽热而无寒象。

三、审起病之暴久

赵晴初云:“盖肺肾为俯仰之脏,《内经》所谓肾上连肺是也。肺气开张,上而不下,久久震动气海,波及肾矣。”说明肺肾间关系至为密切。初病暴喘,病变在肺,在肺属实,多为邪气壅肺,肺失宣降。倘久发不已,势必由肺累及于肾,在肾属虚,多为肾气虚弱,气不摄纳。故先贤“暴喘属实,久喘属虚”、“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实有至理。若久病触邪而发,多属本虚标实之证,与初病暴发之实证迥异。法应标本同治,虚实兼顾,不可专事攻邪为治。

以上三审,须相互合参,并结合脉证,方为全面确切。

两重

苔脉的舍从,是辨别疾病的重要途径,从脉不从苔,或从苔不从脉,在临证时酌情取舍,对临床上辨别证候真假,具有指导意义。

一、实喘重苔

实喘以寒喘、热喘为多。寒喘与热喘,其喘虽同,而其喘之因非一。亦有喘之虽同,而所现之脉证有异,应以苔色为重。譬如小青龙汤证,《伤寒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之喘,其脉证既有表不解的恶寒发热,头痛脉浮等太阳表证,又有心下水饮证。《金匮》治溢饮及支饮,条文云:“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条中未言脉浮等太阳表证,反言脉平,其他条文又言脉沉、脉沉而弦、脉沉紧等,均属饮病脉象。可知本方既治外寒内饮喘,又治支饮喘,二者脉象虽异,寒饮咳喘则一,而寒饮之苔,必白而润。临床凡见咳喘暴起,苔白润,痰多清稀者,不论表证有无,脉之浮沉,既无热象,又无虚象,每投此方,屡收药到病除之效。若苔黄燥,多属热喘,则不可与也。

二、虚喘重脉

如肺痨咳喘,多现肺阴亏损或肺肾阴虚之证。阴虚则火动,火动则痰生,阴虚夹痰热者甚多,而痰热阻塞肺络未必尽现于舌,应以脉为依据。《内经》云:“寸口脉实者,肺实也,寸口脉虚,肺虚也。”临床虽见舌质光红为阴亏之象,但只要右寸滑大,咳喘并见,咯痰不爽,是肺阴亏损、痰热壅肺之候,不可因舌光红而谓无痰热也。应于养阴润肺之中,佐以清热化痰之品,若一味滋润,则闭热壅痰,反致加重。叶天士“在肺为实”一句,实寓虚亦不忘夹实之意。右寸虚弱,才纯属肺虚。若右寸虚,两尺弱,为肺肾并亏。右寸滑大,两尺虚弱,是下虚上实。

又如肾虚喘,以两尺虚弱,动则喘息为据,不论苔之厚薄,痰之多少,皆以摄纳为主。曾治一患者,喘已数月,动则尤甚,痰多色白,苔白腻似粉堆积,脉两尺特虚。检前医所处之方,尽是理肺化痰之剂而无效。按肾气不纳论治。

处方:

大熟地、怀山药、五味子、山萸肉、怀牛膝、紫衣胡桃肉、车前子、老苏子。

学生疑而问之:此痰多苔腻,不属痰喘乎?答曰:“腻苔是为假象,不足为凭。盖痰多是肾虚不能主水,水泛为痰,痰随地气上升所致。腻苔是痰饮浊气,随喘息之气上逆于舌而成。动辄喘甚,尺脉特虚,是为真据,宜从脉之真虚,不从苔之假象也。”至复诊,果得中病,病者自述,服2剂后气喘稍减,5剂后痰减喘平。再望其舌,苔已转薄。就临床所见,肾虚喘中,多现假苔,并木鲜见。然医者极易为假苔所惑,特表而明之。

(王仁尧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咳喘肺胀卷》
2
本条ID:15231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