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过风燥扶肾脾,燥毒痰瘀必蠲除

名医简介

路志正(1920〜),中国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临床家养阴清热愈风痹。

风痹之证,常罹及病人多个肢体关节,疼痛以游走不定为特点,故又称为行痹。因风邪偏盛,故治当发散,用祛风之法,佐以散寒除湿,并配合养血之品,盖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选用防风汤、大秦艽汤之类加减变通,此为治疗风痹之常法,用之取效颇多。然五方异位,寒暑殊气,刚柔异秉,饮食相戾,祛风之法尚不能尽风痹之治,应于常法之外,辅以变法。曾用养阴清热之秦艽鳖甲散化裁,治疗风痹取效。

例1黄某,女性,46岁,1977年9月5日初诊。

3个月来身体多个关节呈游走性疼痛,低热(体温37.2℃〜37.5℃),日见消瘦,经某医院查,血沉80mm/小时,白细胞13.5×109/L,抗“O”为1000单位,诊为“急性风湿热”。曾用激素及水杨酸制剂治疗,症状时轻时重,未见显效,而来求治。病人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病属风痹。形体消瘦,精神倦怠,面色㿠白,皮肤干燥,午后低热,五心烦热,舌红苔黄腻,脉来弦细。此系病久阴伤,虚热内蒸,血虚不营,气虚不运,故成风痹之证。治当滋阴血,清虚热,退骨蒸。拟秦艽鳖甲散化裁。药用:

秦艽9g、炙鳖甲(先煎)12g、银柴胡9g、当归9g、地骨皮9g、双钩藤(后下)15g、海风藤15g、丹参15g、山药15g、生甘草3g。

服药4剂,月经来潮而量少,关节疼痛而重,纳谷不香。素体脾虚,湿邪停滞。适逢经期,不宜寒凉,改为通阳祛风之法调理。药用:

桂枝9g、白芍15g、山药12g、川草乌各5g、炙鳖甲12g、鸡血藤15g、豨莶草15g、追地风5g、透骨草15g、菟丝子12g、白薇9g。

3剂。

三诊时月经未尽,身倦乏力,舌淡苔白,脉弦细。冲任亏损,心脾两虚,遂以归脾汤加减投之。服药3剂,月水已净,关节疼痛,动则增剧,午后潮热,舌苔白腻,脉细数,仍以养阴清热法,再用初诊方药,稍事增损,服药16剂,关节痛减,烦热已除,体温正常,微有脘胀,偶见便溏,纳呆。仍守前法,虚热见清而去地骨皮,合入四君子以助脾气,继服20余剂,诸症顿失,查血沉18mm/小时。白细胞8.6×109/L,抗“O”500单位。

本例系阴虚骨蒸,气血不营而致痹,故以秦艽鳖甲散化裁施治。其中秦艽、鳖甲、地骨皮、银柴胡清虚热,退骨蒸;山药、当归、丹参配鳖甲滋阴养血,补而不滞;钩藤、海风藤伍秦艽通络祛风,通而不燥,共奏滋阴血,清虚热之功。治疗过程中兼理脾胃,并随时顾及妇女特点,因人制宜,随证变通,故而取效。

强肾固本治寒痹

寒痹以肢体关节疼痛剧烈,遇寒加重为特点,又称痛痹。治宜散寒止痛,兼以祛风除湿,多选用乌头汤为主方。但治寒痹亦应注意患者体质因素,勿以为散寒止痛外,别无他法可施。

例2赵某,男性,21岁,1983年3月17日初诊,住院号015361。

病人两足跟疼痛3年,右膝关节疼痛2年,近3个月加重。曾经沈阳某医院、北京某中医医院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经治未效而来我院治疗。查血沉45mm/小时,类风湿因子阳性,抗“O”200单位。诊时病人右胸锁关节、骶髂关节、双足跟疼痛明显,不红不肿,面色晦暗,两瞳孔散大,舌淡苔薄白,脉沉弦紧。细询其父母均年过花甲,病者系晚生子,先天不足,加之后天调养失宜,寒湿内侵,发为寒痹。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瞳仁属肾水所主,而腰骶、足跟皆足少阴肾经所过之处,治疗应从肾着眼,宜强腰固肾,散寒祛湿,用右归饮、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化裁。药用:

熟地20g、仙灵脾12g、鹿角霜15g、狗脊12g、桑寄生15g、麻黄3g、制附子9g、细辛3g、桂枝10g、制乌蛇肉10g。

患者服药7剂,瞳神缩小,脉有缓象,病势似有起色。

唯先天不足,较为难治,宜守方。遂将附子改为川乌,乌蛇肉加至12g,增露蜂房6g以加强散寒通络之力。服至1983年4月14日,用药又达21剂,关节痛减,类风湿因子阴性,血沉20mm/小时,遂减制川乌为6g,加制首乌12g。服药10剂,再增黄芪15g,当归9g,白芍30g,甘草6g。调至6月初,疼痛大减,好转出院。

本例患者病属寒痹,疼痛剧烈,而痛以腰骶、足跟为甚,瞳孔散大,系先天不足所致。故治以强腰固肾为主,兼以散寒除湿之法而取效,后增益气和营调治,治病求本,守法2月有余,好转出院。

健脾益气除湿痹

湿痹之为病,关节疼痛、部位不移,肢体重着酸楚,甚则麻木。治疗湿痹,当以利湿为主,兼以祛风散寒,理脾益气之法。盖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若脾气健运,则湿邪自祛也。

例3张氏,45岁,两年来关节酸痛沉重,遍及周身,疼痛部位不移,而以两肩关节为著。经某医院查,血沉43mm/小时,白细胞11×109/L,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服保太松、消炎痛等未见明显好转,于1978年6月7日来诊。近日来,天气阴霾多雨,病人双肩关节酸痛加剧,周身困重,恶风寒而无汗出,自觉气短,纳呆不饥。舌淡红苔白腻,脉濡而小数。关节痛处不移,沉重酸痛,显系湿痹。病入脾虚湿困,然恶风寒而无汗,知其表邪尚在,先以祛风散寒,健脾除湿之法,拟麻黄加术汤合麻杏薏甘汤加味。药用:

麻黄3g、桂枝9g、杏仁9g、羌活9g、白术9g、薏苡仁2g、陈皮6g、半夏9g、甘草3g。

服药4剂,微汗出,恶寒除,而疼痛稍减。但患病两载,脾虚湿困,气血已衰,非补益则脾虚不复,弃温燥则寒湿莫除。二诊即以健脾益气为主,兼以祛风散寒除湿,方选六君子汤化裁。药用:

党参12g、茯苓9g、炒白术9g、陈皮6g、半夏12g、怀山药12g、羌独活各9g、川草乌各6g、秦艽9g、薏苡仁15g、甘草3g。

6剂。

三诊,药后关节疼痛大减,气力有增,而大便偏干,小便短赤,舌尖边略红,苔微黄而腻,脉弦细而数。此寒湿欲解而有化热之势,遂更方以健脾除湿,清热通络。药用:

生石膏30g、白术10g、薏苡仁15g、秦艽10g、豨莶草15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7枚。

4剂。

四诊时热势已除,苔白腻,脉濡缓,仍以健脾益气为主,略减散寒除湿之力,用二诊方去川草乌、羌独活,加苍术9g,防风9g、投之。守方进药23剂,至8月10日关节疼痛消失,查血沉19mm/小时,白细胞9×109/L。

脾主肌肉,以营四维。脾虚不运,则湿邪内生,内外合邪,故四肢沉重酸痛。治疗本例病人,始终注重脾胃,二诊及四诊仍以健脾益气为主以治其本,脾气健而寒湿易除,故病人饮药37剂而病痛霍然若失。

温补脾肾医热痹

《素问·痹论》说:“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明示素体阳盛之人,感受外邪,多从热化,而成热痹之证。热痹关节红肿热痛,或见发热,口渴,舌红,脉数等症。一般治宜清热化湿,宣痹止痛,可用四妙散、《温病条辨》宣痹汤或白虎加桂枝汤化裁;如热痹化火成毒,骨节剧痛,口渴便秘溲赤,苔黄脉大数者,宜清热泻火解毒,当用犀角散等方加减,治多取效。此为治热痹之大略。然亦曾用温补脾肾法治愈热痹,以其以热治热,大异于常法,故记之。

例4刘某,女性,26岁,北京市郊社员,1978年10月15日来诊。

1月前在田间劳作,汗出后卧于潮湿草地休息,翌日即见腰痛,双下肢关节酸痛,活动不利,继则发热,体温38.9℃,当地医院以“感冒”治疗未效。10余天后两手肘腕关节红肿热痛,经北京某医院查血沉59mm/小时,白细胞23.3×109/L,心率120次/分。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K度房室传导阻滞,类风湿因子阴性,诊为“急性风湿热”,今来诊治。患者几天来发热渐减,而关节疼痛加剧,尤以两腕、肘关节为甚,局部红肿热痛,活动不利,不任重物,诊为热痹。但细审病人,头晕目眩,面色㿠白,腰脊酸楚,月经量少,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质淡而脉细数,一派阳虚之征。此系阳虚为本,而发热为标,脾肾之阳不复,则其热难除,治当求本,遂投济生肾气丸加减之方。药用:

附子6g、肉桂3g、仙灵脾9g、牡丹皮9g、泽泻9g、山茱萸9g、何首乌9g、怀山药12g、云苓9g、怀牛膝9g、车前子9g、薏苡仁12g、鸡血藤9g、伸筋草9g。

6剂。

10月23日复诊,关节红肿热痛稍减,而发热已杳,余症减轻,而大便仍溏。于是再增温脾之力,原方加炒白术9g,干姜6g,继进42剂,病人双侧肘、腕关节红肿热痛消失,活动自如,参加劳动无明显不适。12月20日复查,血沉19mm/小时,白细胞10.2×109/L,心电图正常。

本例病人寒热虚实两相径庭,关节红肿热痛,身热、脉数,乍看为实热之象,然又见头晕目花,面色觥白,腰脊酸楚,月经量少,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淡脉细,呈现一派阳虚里寒的证候。经深入辨析,不难看出系素体脾肾阳虚之躯,劳动汗出卧于湿地,复感寒湿之邪郁于肌表关节,不得泄越,郁久而化热,非实热可知。脾肾之阳愈虚而内寒愈盛,标热愈炽。故温补脾肾,实为治本之图。药后阳气来复,客邪得泄,而热势得减,关节红肿热痛渐除。若孟浪妄用寒凉,则雪上加霜,必戕其微弱之阳气,后果不堪设想。

燥痹证治

燥痹的主要病机是,阴血亏虚,津枯液涸。其表现为:.肢体关节隐隐作痛,不红不肿,屈伸不利,口舌干燥,肌肤干涩,烦渴欲饮。成因有三:气运太过,燥气横逆,感而受之,燥痹乃成;寒湿痹过用大热辛燥之品,耗伤津液,使筋脉失濡而成;素体肝肾亏虚,阴津不足,筋脉、关节失于濡养,“不荣而痛”也。

外燥致痹多兼风热之邪,其治当滋阴润燥,养血祛风,方用滋燥养荣汤加减;内燥血枯,酌用活血润燥生津散(当归、芍药、熟地、麦门冬、天门冬、瓜蒌、桃仁、红花)加减。因误治而成者,既有津血亏耗,阴虚内热,又多兼湿邪未净之证,其治较为棘手,滋阴则助湿,祛湿则伤津。故应以甘凉平润之品为主,佐以芳香化浊,祛湿通络。方用玉女煎去熟地,加生地、玄参、藿香、茵陈、地龙、秦艽等。素体阴亏者,当滋补肝肾,健脾益气,以“肾主五液”、“肝主筋”、“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也。方用一贯煎加减,何首乌、肉苁蓉、鸡血藤、怀牛膝、山药、白扁豆等药可随证加入。

要之,燥痹以阴血亏虚,津枯液涸,筋脉关节失濡为主要病机,治疗当以滋阴润燥为急,即有兼夹之邪,也应在滋阴润燥的基础上佐以祛邪,不要喧宾夺主。

虚痹证治dfh

虚痹乃指正气不足,筋脉失养所致的痹病,以及实痹久治不愈,过服温燥、苦寒、攻逐之品,损伤正气而形成的虚实兼夹痹。其特点是病程长,反复发作,在肢体关节疼痛麻木、僵硬变形的同时,又有一派气血阴阳亏虚的表现。治虚痹不能与治实痹同日而语。虚痹正气损伤是其主要方面,决定病变转归,只要正气强盛,人体才能在药物的协同下驱逐病邪。如果一味逐邪,不但邪不能祛,反而更伤正气,邪踞更深。必须从整体着手,缓缓为之,以扶助正气为本,佐以祛邪通络之药物。

如表现阳虚为主,除虚痹的共同特点外,症兼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尿多便溏,脉沉细迟弱者,主以济生肾气丸加鸡血藤、伸筋草、威灵仙;如以阴虚内热为主,症兼午后低热,五心烦热,夜热盗汗者,方用秦艽鳖甲汤,去乌梅、柴胡,加银柴胡、桑枝、海风藤;如以气虚湿盛为主,症兼面色萎黄,气短懒言,纳呆食少,肢体沉重者,以升阳益胃汤加秦艽,鸡血藤、豨莶草;如表现为气血双亏,症兼面色少华,周身乏力,头晕短气,心悸失眠者,则用仲景之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太子参、茯苓、桑枝、威灵仙、夜交藤;如以肝肾亏虚为表现,症兼腰膝酸软,耳鸣头晕,视物不清者,以独活寄生汤加木瓜、松节、枸杞子等主之。

顽痹(久痹)证治

顽痹是虚痹的进一步发展,脏腑功能日下,正气损伤日剧,邪气盘踞日深,经脉痹阻日甚。血滞生痰,湿凝为痰,痰瘀胶结,由经入络,由筋入骨。其特点是面色黧黑,神疲乏力,肌肉瘦削,关节肿大僵硬,甚则骨质破坏,关节畸形,痛如针刺,固定不移,局部可见痰核、瘀斑,肌肤干燥无泽,舌紫暗,有瘀点、瘀斑,脉细涩。路氏治疗此证,多从补气血、滋肝肾、健脾胃、利关节入手,方如补血汤、独活寄生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均可化裁运用,酌加白花蛇、乌梢蛇、露峰房、山甲珠、地龙、蜣瑯等虫类药,以及活血止痛之乳香、没药、鸡血藤等,亦恒多收效。特别是产后之“鸡爪风”更宜大补元气,峻补真阴,濡润筋脉,通利关节,不宜过用刚药。但需一定时日,不宜急于求功,否则事与愿违。脾胃虚弱者,用虫类药须慎重,或佐入健脾和胃之品为宜。

治痹病应注意的问题

1.治痹病不可单用风药:在治痹方中,祛风药是不可缺少的,不仅行痹用之,寒、湿、热痹中亦常常佐入。它不仅能祛风疏表,还有胜湿、散寒、通络止痛之功,当热邪内郁时,亦当用风药以宣散、发越之。所以,人们在治痹方中常大量使用。但祛风药,其性温热、刚燥,能灼津耗液,用之过度,不仅耗泄正气,还可使风变为火,寒化为热,由实而虚,加重病性。所以,风药不能单独、过多地使用,要根据病情适当配伍一些血分药、阴分药,一方面可节制其刚燥之性,另一方面亦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2.注重痰、瘀、燥、毒:路氏认为,痰与湿词出一源,但表现不同,湿未成痰时,关节多见漫肿,按之柔软。湿凝成痰者,按之较硬,关节局部可有痰核出现。瘀血内阻者,关节亦可肿硬,但局部皮肤黧黑,并可出现瘀斑,舌质紫暗。燥邪偏胜时,除见关节隐痛、屈伸不利等症状外,并有口干咽燥,涎液减少,两目干涩等一派“燥胜则干”的症状。痹病之兼毒热者,关节多焮红、灼热、漫肿憋胀、疼痛剧烈,并有发热口渴、喜冷心烦等症。临床上,当运用一般疗法,效果不佳,或反复发作时应考虑到痰、瘀、燥、毒的存在,必须佐人祛痰、活血、润燥、解毒之品,方能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3.处方遣药的加减手臂疼痛者加片姜黄、桑枝、秦艽、威灵仙、山甲珠、桂枝。

下肢疼痛者加松节、木瓜、牛膝(风寒者用川牛膝,肾虚者用怀牛膝),属风湿证者加防己、木通、黄柏、晚蚕砂。

颈背部疼痛者加羌活、独活、葛根、蔓荆子、防己。

腰部疼痛加独活、麻黄、枸杞、杜仲、桑寄生。

小关节疼痛郁久化热者,加丝瓜络、忍冬藤、鸡血藤、天仙藤。

有痰阻者加白芥子、僵蚕、胆星、黄芩。

有瘀血者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片姜黄、赤咭、泽兰。

骨质破坏、关节变形者,加骨碎补、自然铜、生牡蛎、补骨脂等。

番木鳖,味苦性寒,有大毒,入肝、脾经,功能祛风、活络、止痛、散瘀消肿、强筋起痿。对急、慢痹病有一定效果,用量先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一般以1〜1.5g为宜,最好是复方。孕妇体虚者忌服。

4.治痹病应重视脾胃:脾胃功能的强弱与痹病的疗效、转归、预后有密切关系,不论实痹、虚痹、顽痹,只要脾胃健旺,则疗效明显,预后较好,这是因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脾为后天之本”。而且“脾主肌肉四肢,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水湿。无湿则无痰,无痰则少瘀。脾胃强健则五脏六腑俱旺,气血充盈则筋脉关节得濡润,四肢肌肉有所禀受也。”

5.注意综合疗法

热敷法:陈醋1500ml,煎三四沸,再入葱白250g,煎沸、滤去。纱布数层,蘸药汁热熨之。或芫荽30g,椒目30g,桂心30g,桑皮30g,防风、防己各30g,米糠或麦麸60g。先炒前6味,热后加米糠或麦麸,炒热后加醋500g,拌匀,分作2份,以布裹熨之。

外贴法:牛皮胶30g,水溶成膏,云台子、安息香、川椒、附子各15g为细末,伴入膏液中摊于布上,贴于患处。

熏洗法:透骨草、马鞭草、追地风、络石藤各30g,红花15g,加水2000ml,煎沸5〜8分钟,先熏后洗。

擦痹法:麝香3g,研烂贮好勿泄气,蓖麻子90g、去油,活地龙7条去土,甘草、甘遂各30g,俱为末,生葱、鲜姜各30g、捣烂,包患处,次用姜汁化此药,蘸药如鸡子黄大,擦半时许。

针灸法:除按常规针灸辨治方法外,再介绍一种治关节变形的针刺法:在肿大变形的关节两侧进针,针尖斜向关节,中等刺激,留针15〜20分钟,并在肢体远端的趾、指甲两侧,点刺放血,隔日一次。如在熏洗或局部热敷后施针,则疗效更佳。

(高荣林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痹症卷》
2
本条ID:15187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