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梁乃津(1916〜),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认为,食管即为脘管,其连接胃。胃属中焦,与脾土相表里,胃主受纳,以通降为和;脾主运化,以升清为顺,脾升有助于胃降。肝主疏泄,能调节脾升胃降。故倘若胃、脾、肝之病变,均可致胃失和降。梁老认为,本病之发,多因忧思伤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恼怒郁思伤肝,肝气横胃,气机郁滞;或饮食燥热,耗伤津液,胃阴受损。痰浊与郁气交结阻于脘管,或阴津不得以上承,脘管涩滞,均可致胃气不通,难以顺降,产生胸脘疼痛,吞咽受阻,食入即吐之症。本病以气滞痰阻为标,以气阴不足为本。初起标实为主,中期虚实挟杂,后期多为本虚。有的病例可因水谷不入,精微乏源,气血不得生化,五脏失养俱虚,最终致面色㿠白,头晕目眩,形体羸瘦,肢体浮肿等阴伤血枯、阳气虚亏之危候。
梁老认为辨治本病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初起的临床表现是吞咽困难,食物返流和胸骨后疼痛三大症状。辨治主要根据其脉症分为:气郁不舒、痰气交阻和津伤热结三型,分别施以疏肝理气、开郁化痰、养阴清热之法,选用柴胡疏肝汤、半夏厚朴汤、沙参麦冬汤等。梁老认为辨证分型选药固然重要,但还应重视抓主症,定专法,用专药。其辨治本病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辛开苦泄法即以辛味药与苦味药合用。梁老认为,本病之吞咽不顺、胸骨后疼痛与情绪因素关系密切,常因情绪波动而时轻时重。这是因为肝郁不畅所致。当胸骨后呈烧灼样痛,则为气郁化热,灼伤脘管。所以重视用辛开苦泄法。辛开可宣通气机,苦泄可清泻郁热,两者合用,调和寒热以止噎。常用辛开药有郁金、法半夏、橘皮、香附等;苦泄药有黄连、黄芩、蒲公英、枳壳等。本法之运用,难免有伤阴之弊,因而遣方之中可适加柔润之品以防过燥,如麦冬、花粉、白芍等。
降逆止呕法病情稍重患者除了进食吞咽不顺,胸骨后疼痛外,还出现食入即吐之候。梁老认为,此病虽在脘管,但脘管乃属胃气所主,此症因胃失和降反而上逆所致,所以降逆止呕是治疗本症的重要法则。常用药有法半夏、生姜、橘皮、藿香,适用于痰阻气滞者。若为燥热伤阴,则选用竹茹配芦根,或竹茹配花粉,以清润降逆。对于用一般降逆止呕法不效者,常用重镇降逆法,选用代赭石配旋覆花。但梁老指出,在用降逆止呕法时,勿忘行气解郁,因本病之胃气上逆与肝气郁结有关,故常配用郁金、枳壳、佛手、香附等,意在“泄厥阴以和阳明”。
升阳降浊法本病之发,有部分是因脾气虚弱,痰浊内生,阻滞气机,胃失和降所致。对于此类病人,梁老主张运用升阳降浊法。升阳即升脾之阳气,降浊乃降胃之痰浊。常用黄芪、党参配柴胡、升麻以升清阳,用法半夏、陈皮、藿香、沉香以降浊阴。笔者始恐用升提药会加重吞咽不顺及食入即呕症状,后来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病人不但不会因服升提药而使胃气上逆,反而其胃之和降较顺畅,吞咽困难及呕吐症状减轻或缓解,此乃“脾升促胃降”之理。当然,这并不能单纯用健脾益气升阳法,而是要结合运用和胃降浊法或降逆止呕法,通过健脾、醒脾、燥脾,以断痰浊之源;化痰、降浊、和胃以顺胃降之气,从而起到畅膈顺咽止呕作用。
祛风解痉法一般医家较少运用祛风解痉法治疗脾胃病,而梁老认为脾胃病与肝的关系密切,肝主疏泄功能可调整脾之运化、胃之受纳功能。肝为刚脏,体阴用阳,性烈主动。即使肝气郁结,郁久也可化气为亢,旺气为风。肝气过亢,则“侮己所不胜”,“木旺乘土”,影响脾升胃降功能。所以,对于肝气由郁致亢,化旺为风之噎膈者,梁老常结合运用敛肝祛风解痉法,如方中选加白芍、威灵仙、僵蚕、干地龙、全蝎等。根据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此类药有解除平滑肌痉挛作用。
例2张某,男,45岁,因吞咽不顺反复发作2个月来诊。患者于2个月前因工作紧张后出现吞咽不顺畅,进食时胸骨后顶痛感,症状时作时止,有时饮水亦发。曾做纤维胃镜检查未发现食管、胃、十二指肠器质性病变,X线钡餐检查示钡剂通过贲门困难,诊断为“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服用安定、心痛定、普鲁苯辛等药治疗,症状时有发作,不能完全缓解,遂来求诊。症见口干苦,睡眠差,易烦躁,舌质红,苔微黄腻,脉弦略数。中医诊断为噎膈。辨证为肝郁气滞,痰气交阻,兼有郁热,胃失和降。治以疏肝化痰,清热和胃。
处方:
连服7剂,吞咽顺畅,胸痛缓解。后续以原方加减调治,一直无发作,精神状态颇佳。
例2陈某,女,38岁。因发作性吞咽不顺3个月,食入即吐5天而来诊。患者3个月前因过食生冷后出现吞咽不畅,曾在外院检查诊断为食管贲门失弛缓症。近5天来食入即吐,伴疲倦,面色㿠白,胸闷不畅,胃纳不佳,腹胀便溏,舌质淡胖、苔白腻,脉缓无力。中医诊断为噎膈。辨证为脾胃气虚,痰浊中阻。治以健脾益气,升清降浊。
处方:
服药1剂,吞咽困难及食入即吐症状减轻。继续调治2个月,精神胃纳均好,面色红润,大便正常,腹胀缓解,无吞咽不顺及呕吐发作。
(黄穗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