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徐景藩(1927〜),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胃病患者常伴有呕吐症状,其中属于痰饮中阻者,因饮停于胃,胃气不和,上逆为呕,该类病人常自觉胃脘部痞胀不适,畏寒喜暖,胃中漉漉有声,头目昏眩,吐出多量液体,兼有未消化的食物,轻则数日一呕,重者每日呕吐。徐老认为此由中焦阳气不振,水谷不归正化,水反为湿,湿停成饮。加以胃中津液与饮食之物俱合,不易顺利排入十二指肠,至一定容量即随胃气上逆而呕出。不少患者小溲渐少,形体逐渐消瘦,气血亦随之而不足。此证常见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而伴有幽门不完全性梗阻。凡有胃下垂者,尤易并发此疾。
徐老根据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所述“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胃反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等方论,把小半夏汤作为诸种呕吐的通用方。茯苓泽泻汤由茯苓、泽泻、白术、桂枝、甘草、生姜组成,包含苓桂术甘汤方,又是五苓汤的类似方,功用为祛饮止呕而利小便,也是常用之方。临床表明,运用上述两方为主,治疗溃疡病合并幽门不完全梗阻而呕吐的病例,颇有效果。
其中茯苓和泽泻各用20〜30g。配加通草增强通利之功,加蜣螂以祛瘀通络,或再加红花活血以助其药力。一般服药数剂后,呕吐止而小溲增多,诸症亦随之而改善。
药物的煎服方法亦很重要。根据徐老经验,汤剂要浓煎,最好每剂药煎2次,合并浓缩成150〜200ml。待病人在吐后约20〜30分钟温服,半小时内勿进食、勿饮水。服药后取右侧卧位,腰臀部稍垫高,这样可以使药液充分作用于幽门部位。或先插入胃管,将胃中留液抽出后,旋即注入药液,然后拔出胃管,体位同上所述。
如病人胃气上逆不和·呕吐较频,可令其在服药前先嚼生姜片,舌上知辛辣后吐出姜渣,随即服药半匙,可防其吐出药液。或令病人嚼生姜,同时针刺内关穴,平补平泻,频频捻针,服药后仍行捻针。如有恶心欲吐之状,再加针刺天突穴,能控制其呕吐,有利于药物停留体内发挥作用。
若幽门部位梗阻较甚,可另加云南白药,每日1〜2g,与汤药一起调匀服下。饮食以半流质少量多次为宜。一般服药5〜7剂,呕吐可渐控制或改善。若效果不著,仍然呕吐,提示幽门病变较重,梗阻难通,则应考虑手术治疗。所以在运用以上方药时,也寓有诊断性治疗之意。
徐老认为《金匮》茯苓泽泻汤,立方之意旨在利小便祛饮而止呕吐。从服药后取得止呕的效果分析,似由药物作用于幽门部位,消除梗阻病变组织中的水肿,使幽门管得以通畅,胃内容物包括潴留的液体下人十二指肠、小肠,运化随之而改善,才使小便量增多。所以,其机理可能由于茯苓泽泻汤首先消除幽门组织的水肿,然后达到利小便的作用。其中的原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于半夏与生姜二药。半夏性味辛温,燥湿化痰祛饮,降逆止吐,仲景治呕吐每以半夏为主要药物。生姜辛温,入脾、肺、胃经,《千金方》誉之为治呕吐的“圣药”。生姜止吐的机理大致有三:一是由于生姜所含主要成分姜辣素等,刺激舌上味蕾及胃粘膜的神经感受器,反射性地抑制视丘下的呕吐中枢;二是具有调整食管和胃的蠕动及胃的分泌、消化功能;三是具有解毒作用,能消除胃中有害因素的刺激。因此,生姜止呕具有较广泛的适应症和良好的效果。半夏与生姜的药量多寡需根据病情,并参考配用药物的作用而确定。
小半夏汤原文“加水七升,煮取一升半”,说明煎煮时间宜长些。用生姜汁之方,先煎半夏,后入生姜汁,煮取量为水的1/2。根据徐老的经验,治呕吐用生姜,一般为10g,吐甚而胃寒盛者和20〜30g,处方勿写“片”,因为“片”的大小厚薄不一,不如计量为好。煮时不宜过久,沸后20分钟即可。一般宜温服,如用量较大者,药宜稍冷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