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温肺炎的辨治规律

名医简介

胡肇基(1920〜),广州市荔湾区中医院主任医师,广东省名老中医
传变规律

一、正气不足,温邪袭肺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由于肺居上焦而开窍于鼻,病邪由口而入,侵犯肺脏,肺合皮毛而主卫表,邪犯于表,卫气被郁,故见发热恶寒。温邪犯肺,肺气失宣,故见咳嗽,甚或胸痛。此时如病人就诊,中医多按其恶寒发热之孰轻孰重,有汗与无汗,口渴与不渴,脉之浮紧、浮缓、浮数而分别作风寒束肺或风热犯肺处理。然风寒束肺或风热犯肺,为肺炎之诱因,并非肺炎之正型。

二、痰热壅肺,卫气同病

肺炎传变特点是卫分见证为时甚短,迅即出现高热,烦渴,咳喘,胸痛,痰中带血或咯铁锈色痰,脉洪数等气分症状。而恶寒、头痛等卫分症状仍然存在。此为表邪入里化热,气分热势已盛,痰热壅肺,而表证仍未解除,为卫气同病之候。由于温邪袭肺,郁而化热,热伤肺津,炼液成痰,痰与热结,肺络受损,此为肺炎的定型阶段。

三、温邪挟毒,化火伤阴

对于痰热壅肺型的患者,如用药得当,一般2〜3天即可控制病情,10剂左右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肺部炎性病灶吸收。假如患者因循误治,或医者用药失当,则邪热极易灼伤阴津,患者除有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等主症外,还有神疲体倦,烦躁不宁,睡不合睛,口鼻干燥,涕泪俱无,唇部粘膜红绛干燥,甚或焦裂等症象。此乃邪毒炽盛,肺受邪迫,津液不能上承清窍所致。为治疗失误的变证。为此,特立口服液法以护阴、养津、保液。并且提出:护阴保液,用不嫌早。

四、邪热内陷,逆传心包

上述温邪挟毒,化火伤阴,为肺炎处理失误的第一个变证。若患者邪盛热重,或本人体质素虚,亦会出现正不胜邪而致邪热内陷,逆传心包的第二个变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高热持续不退,并有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此为热陷心包,窍机闭阻之故。故主张用羚羊角煎水冲服牛黄末或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等。并且一反前人“邪入营血而未见厥闭者不可早用清心开窍”之戒,提出“用之宜早”,以能防止出现邪陷心营为上。故在病人发热、神疲、惊扰之时,即果断投药。

五、邪盛正衰,阳气欲脱

此为肺炎的第三个变证。其原因系由于热邪伤阴,阴损及阳而致阳气欲脱。主要表现为:高热突然下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呼吸浅促,口唇紫绀,脉微欲绝。此证来势急骤,病情险恶,应治于阳气欲脱之前。凡病人出现肢冷、汗出、气微、脉弱四项见证者,即宜急用参附汤回阳益气固脱。

六、正虚邪恋,气阴两虚

这是肺炎恢复期的常见证候。此时高热已退,但余邪留恋,病人正气亦虚,出现阴液和阳气均受耗伤的气阴两虚症状。阴虚证为低热,手足心热,口舌绛苔少;气虚证为自汗神疲,气短,脉虚大。治宜益气养阴,兼理余邪。用生脉散加味。按其祛邪而不伤正及养正而不碍邪的原则加减运用。

治分正型异型

病邪侵袭人体,随体质之不同和反应之差异,而出现不同的证候类型。

一、痰热壅肺,肺炎正型

本型病人素体阳盛,阳盛则热。如舌质较红,咽喉易充血,常口干,渴欲饮水,晨起每有眼眵,食煎炒油炸食物易喉痛。无病时亦须每日常饮清凉饮料,有病时亦表现为热象等。当其因受凉、饥饿、疲劳、醉酒、房劳等因素削弱身体抵抗力时,温邪乘虚袭肺,郁而化热,或引起伏热,热伤肺津,炼液成痰,痰与热结,遂成痰热壅肺之证。其特征有三:

1.气分热证:高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而热不退。如尚恶寒,则属卫气同病。

2.痰与热结:咳喘痰黄,胸部隐痛。如痰中带血,或呈铁镑色,即为热伤肺络。

3.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此时病邪已由卫分传入气分,表邪入里,里热炽盛,故出现气分热证。不管病人是否还有恶寒症状,其热型特点是高热恶热,汗出而热不退。此时,“在卫汗之可也”的治疗法则已不适用,而必须清气。

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里热亢盛的表现,治宜清肺化痰,用《千金》苇茎汤加减。

二、肺炎异型

1.湿热蕴结:本型病人素体脾虚,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脾虚则湿盛,故素体脾虚之人,平时主要表现为带有湿象。脾开窍于口,主肌肉、四肢,故其湿象可从口腔内部和四肢、肌肉反映出来。最明显者,为口腔常多涎唾,平时不大渴饮,舌体比正常人略胖,此皆水湿贮留的表现。因舌体所含水分比正常人多些,因而较为胖嫩;水湿留于脾胃,故口涎一般比正常人多,且不大渴饮。由于水湿贮留肌肉,故四肢倦怠,肌肉较为松弛。由于脾虚及肺,土不生金,因而肺气亦较常人为弱。一旦感受温邪,湿与热结,热势虽无正型之高,但较难清解。其特征主要有三:(1)湿温热证:发热不扬,午后热甚。如有恶寒,则尚有表证。(2)湿与热结:湿重于热,则痰涎壅盛,容易咯出,胸闷不渴;热重于湿,则为黄稠,较难呼出,胸闷口渴。(3)湿重于热,则舌苔白腻,脉濡数;热重于湿,则舌苔黄腻,脉滑数。

本型病人素体脾肺较虚,虽感温热之邪,但反应不如痰热壅肺型之显著,故表现为发热不扬。由于湿与热结,湿中酿热,热处湿中,午后热邪较盛,故体温升高。但其特点仍为汗出而热不退。如兼恶寒,则说明表邪未解。由于湿重于热,故痰涎盛,易于咳出;湿阻中焦,故胸闷不渴。用黄芩滑石汤加减。如病人热重于湿,则热灼肺津,故痰黄稠。肺气不利,故痰难咯。热盛伤津,肺胃不和,故胸闷口渴。治以昌阳泻心汤(出自清代名医王孟英《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加减。

2.肝火犯肺:本型病人平素多有肝气郁结的表现,如感情易激动,情绪易变化,性情急躁易怒等。有些人尚见阴虚的体质,如唇红、口干、小便黄、大便结等。阴虚则内热,一旦感受温邪,容易从火化,而出现肝火症状,表现为肝火犯肺的证型。其特点主要有三:(1)肝火热型:发热面红目赤,口苦口臭唇燥,烦躁易怒。(2)邪从火化:咳嗽阵作,胸胁窜痛,甚则咳血。(3)小便短赤涩痛,舌质红,尖边绛刺,左手关脉弦劲有力。

本证由于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木火刑金,肺金失肃,因而咳嗽阵作;肝火犯肺,肺络受伤,故咳痰见血;肝火上炎,故发热时面红目赤;肝胆火盛,故口苦口臭唇燥;肝气太过,故胸肋窜痛,性急易怒。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肺炎既属温热病范畴,则具有温热病的共同特点,即起病急,热象偏盛,易于化燥伤阴。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掌握阴津之存亡,及时采取护阴保津的措施,是提高疗效,防止逆变的关键。特立五种口服液法辨证投药,取得可喜效果。其法如下:

1.补阴扶阳法使用指征:温病伤阴或阴损及阳者。方法:

高丽参(或吉林参)6〜10g,切碎放入有盖瓦盅,加清水200ml,急煎先服一部分,其余频服。其渣再煎或人处方药物中同煎,续服。

2.清热去湿法使用指征:温热病人热毒亢盛,湿与热结,耗伤阴津者。方法:

黄连6g,生苡仁50g,加沸水500ml,煎成200ml,去渣,加入适量食盐(约为0.85%),溶解后,频频饮用。

3.清热安神法使用指征:温热病人高热伤阴,有惊厥倾向者。方法:

羚羊角3g,加水300ml,煎成200ml,频频饮用。

4.咸寒保津法使用指征:温热病人热伤津液,口渴欲饮者。方法:

生苡仁50g,沸水500ml,煎至200ml,加入适量食盐(约为0.85%),溶解后,频频饮用。

5.凉血解毒法使用指征:温病后期,热盛伤阴,出现舌质红绛而干,有斑疹隐隐或出血倾向者。方法:

藏红花75g,沸水200ml,浸5分钟,频频饮用。

以上辨证口服保液方法,有效地起到护阴、固津、保液的作用,为治疗温病高热提供了可靠的措施。这一经验,易于掌握,适于门诊应用,易为病人家属所接受,因而有推广价值。

(谭宇翔胡佩云李亮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外感卷》
2
本条ID:15039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