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肺蠲痰,化瘀通腑

名医简介

秦廉泉(1897〜1976),江苏省泰兴名中医

邪犯肺卫

此证患者常表现为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流鼻涕,咳嗽气喘,喉间有水鸡声,舌苔薄白微腻或微黄,脉多浮滑等。临证经验此乃感受外邪,使肺失宣降,痰阻气道使然。盖小儿形气未充,肌肤柔弱,卫外功能较差,最易为六淫之邪侵袭。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具有宣发之性。倘若肺感寒热之邪,其气则郁闭不得宣发,从而可导致哮喘发作。以宣肺解表怯邪为主。然须根据感受风寒、风热邪气的不同性质,而分别主以温宣与清宣两法。风寒喘恶寒而无汗,舌苔白腻,宜用温宣法;风热喘发热而有汗,舌苔黄腻,宜用清宣法。再佐以化痰之品,则每可收肺宣痰化而喘自平之效。基本方:

生麻黄3g、杏仁6g、前胡5g、法半夏6g、陈皮3g、旋覆花(包)5g、苏子5g、芥子5g、甘草2g。

偏于风寒表实者加桂枝5g;偏于风热者加桑叶6g,牛蒡6g,象贝10g,去麻黄;若见发热烦躁,舌红苔黄者加生石膏(先煎)15g,地龙6g,黄芩5g,生麻黄改用炙麻黄,去苏子、白芥子、半夏。喘促渐平但仍咳嗽者去苏子、白芥子、旋覆花、莱菔子,加茯苓10g,冬花6g,紫菀6g,以善其后。

例1蔡某,男,10个月。

病起两天,始则畏寒发热,无汗,鼻流清涕,继则咳嗽气喘,喉间哮鸣,舌苔薄白微腻。证属风寒外束,肺气失宣,治宜疏邪宣肺化痰。

生麻黄1g、薄荷2g、法半夏3g、前胡3g、桔梗2g、苏叶2g、杏仁3g、陈皮2g、旋覆花(包)3g、生甘草1.5g、生姜1片。

服2剂后寒热已罢,哮喘亦平,惟仍咳嗽。原方去苏叶、薄荷、生姜,加茯苓6g,冬花6g,紫菀6g,连服2剂而愈。

此例患儿之喘,即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得宣通致气痰相搏使然,故以基本方去“三子”加苏叶、薄荷、生姜等品,着重辛散疏宣,服药2剂即邪去表和,肺宣痰化而喘止。

痰浊阻肺

此证患者大多表现为气逆喘急,痰涎上壅如潮,脉沉滑,舌苔厚腻之症。此证的特点是:哮喘发作时无外感寒热之象,故与外感诱发者不难区别。其治当以蠲除痰浊为主要法则。

如除上述之共性症状外,若伴见有潮热、腹胀、便结者,其喘即由肠胃积滞,腑气不通,肺失肃降,痰浊阻遏气道而成。究其病因,多为饮食不节所诱发。是以小儿脾气不足,肠胃嫩弱,乳食稍有不慎即可停滞。素有哮喘之患儿,虽多因感受外邪而发,然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而致哮喘发作者亦复不少。因饮食停滞,不仅易积热蒸痰,而且还易致腑气不通。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之肃降,有赖于腑气之通畅,倘大肠积滞不通,则可影响肺气之肃降,由是乎痰壅便结,相互影响而致喘促不宁。治时当宗脏腑相关之理论,宣其肺气,通其腑气,哮喘方得以缓解。

若喘时并见有明显面色青滞,口唇紫绀,舌质紫暗之象者,谓此喘非为痰之作祟一端,还每与络脉瘀痹有关,治时若不注意到这一特点,则往往难于奏效。盖痰乃津液所化,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若痰浊滞经,可使血运不畅,形成瘀血,反之血瘀阻络,又使津液难行,聚为痰浊,故痰浊与血瘀互为因果,从而致胶膈凝聚,此其一也。其二,肺主一身之气,为气血交汇之所,百脉运行需靠气之推动。今痰阻肺络,肺气闭塞,则不能贯心脉而行血,从而致络脉瘀痹乃形成“痰夹瘀血,遂成窠囊”的病理表现。因此对这类哮喘的治疗,当须重视活血化瘀之品的运用,是以瘀化痰才易化故也。基本方:

胆星3g、枳壳6g、葶苈子6g、苏子5g、芥子5g、莱菔子3g、法半夏5g、陈皮3g、茯苓10g、杏仁6g、甘草2g。

腹部胀满,大便干结,午后热甚者加生大黄(后下)6g,生石膏(先煎)12g,瓜蒌仁10g,去胆星、半夏、甘草;憋气难以平卧,面青唇绀,舌质紫暗或边有瘀点者加桃仁5g,红花5g,郁金5g,去苏子、芥子、莱菔子。如痰涎壅盛,证急者先服控诞丹0.5g〜1g,或猴穿散1/4〜1/2瓶,以救其急。

例2陈某,男,5岁。

罹患哮喘3年余。此次发作已有3天,乃因饮食不节,复感外邪而起。其证咳嗽气逆,喘急痰鸣,声如拽锯,呕吐粘痰,腹部胀满,午后热盛,大便两日未解,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此为痰热阻肺,热结胃腑之咎,治宜通腑降逆,泻肺平喘。

处方:

生大黄(后入)6g、生石膏(先煎)12g、杏仁6g、瓜蒌仁10g、葶苈子6g、苏子6g、莱菔子6g、旋覆花(包)6g、炙麻黄6g、枳壳6g、焦山楂10g、生甘草1.5g。

2剂药后频转矢气,旋解粘液大便2次,腹胀已消,喘促顿平。继以调理法治疗3天,气息平和而病愈。

运用通腑法治疗哮喘,乃是宗《内经》“实则泻之”,“病在上取之下”之旨,藉肺与大肠相表里之枢机,通过泻下而使肺实、肺壅之证得以改善,从而缓解哮喘的一种治法,验之临床,对其痰气壅盛之实喘,确具卓效。但小儿脏腑娇嫩,故必须中病即止,以不损正气为要。

例3范某,男,3岁。

去年始得哮喘病,每遇着凉而喘必作,四季皆可发生。此次发作已有4天,曾在当地诊治,服中西药物效皆不显,故而来诊。证见咳嗽喘促,喉中哮鸣,憋气难以平卧,喘甚时面色青滞,口唇紫绀,饮食、二便尚可,舌质紫暗,苔白腻而润。证系风寒痰浊内伏,气滞血瘀,痰瘀交阻,治当痰瘀同治,喘庶可平。

处方:

苏子5g、白芥子5g、莱菔子5g、地龙5g、郁金5g、桃仁5g、红花5g、杏仁5g、陈皮3g、旋覆花(包)5g、炙麻黄3g、桂枝2g、甘草2g。

服2剂后喘促痰鸣之象明显减轻,紫绀亦消,继以原方加减调治周余,哮喘告平。

此例患儿之哮喘,前医曾以小青龙汤、苓桂术甘合二陈汤等方,重在温化痰饮以治,讵料皆未获效。来诊时根据面青唇绀,舌紫暗之症,乃责病机为“痰夹瘀血”而用痰瘀同治之法,服用2剂诸症即趋改善。

虚实错杂

此证患儿每可见面色㿠白,或萎黄,肌肉松软,眼神不充,咳嗽气喘,动则尤甚,喉间哮鸣,舌淡苔腻,脉细无力等证候表现。此候既有外邪客肺,痰涎壅肺的标实证,又有肺脾肾不足的本虚证。此最多见于先天不足或素体虚弱之患儿,因此对这类患儿的治疗,不能胶柱于所谓“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原则,而当须依其证候,运用攻补兼施的方法,一面宣肺化痰,降气定喘以治其实,一面健脾益肾,敛纳并施以治其虚,此外还须辨清寒热及阴阳偏颇而随证加减用药,才能使喘得以平复。

基本方:

山萸肉10g、熟地10g、胡桃肉10g、黄芪10g、五味子6g、法半夏6g、陈皮3g、茯苓6g、炙麻黄6g、杏仁6g、甘草2g、紫河车(另冲)2g、偏阳虚者加附片5g,补骨脂6g,短气不足以息者,再加红参3g;偏阴虚者加沙参10g,麦冬5g;唇绀舌质紫暗者加桃仁5g,红花5g;发热者加银花10g,连翘10g;热盛便秘加生大黄5g;热痰加瓜蒌10g,川贝6g,地龙6g;寒痰加胆星3g,芥子5g。

例4王某,女,10岁。

哮喘反复发作8年,加重1周。刻诊:咳嗽、哮喘兼作,动则喘甚,有时不能平卧,痰多色白,面白神倦,眼神不灵,胸闷气促,纳食不馨,二便正常,苔白舌淡而润,脉沉细。证属肺脾肾素禀不足,久病正虚,当以健脾益肾为要,佐以肃肺化痰可也。

处方:

山萸肉10g、熟地6g、胡桃10g、黄芪10g、炙麻黄6g、杏仁6g、苏子6g、法半夏6g、五味子6g、茯苓6g、陈皮3g、甘草2g。

5剂。另紫河车粉20g,每服2g,每日2次。

药后哮喘显著减轻,精神大振,纳食增加。嘱原方继服10日,隔日1剂,以巩固疗效。

此例患儿体禀素弱,加之患病日久,其正气溃散,精气内伤可想而知,故喘虽属急性发作,也属真虚假实,肺肾失其常度。因此,治予培补摄纳以益其下,再佐宣肺化痰之品疏泄其上,如斯则痰涎自少而喘自平。如被其喘急痰鸣之假象所迷惑,滥用祛痰定喘之品,势必正气更溃,而致病生它变。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儿科卷》
2
本条ID:15023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