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分风热湿热,治宜宣化降逆

名医简介

王静安(1921〜),成都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咳嗽是小儿肺系疾患中最常见的一种病症,好发于冬春。是因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脏的肃降功能,肺气上逆而成。

在众多的咳嗽中,风热证最常见,湿热证相对少见,常被误诊为风热夹食,治之难效。

明辨病因,准确诊断小儿风热咳嗽是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充,肌肤柔弱,卫外功能较差,又不知自调寒暖,感受外邪,肺失清肃上逆而成。具有起病急,病程短,易传变和伴有表证的特点。证见咳嗽不爽,咳声高亢,气粗或撕哑,痰黄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红紫。

小儿湿热咳嗽是因小儿“脾常不足”易为饮食所伤,而今多以肥甘厚味之品喂养,致使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蕴结中焦,阻碍气机,或熏灼肺金,均使肺失清肃,上逆而咳。具有发病缓,病程长,伴有食滞及其他里证的特点。

症见咳嗽有痰,咳声重浊,痰粘或黄或白,难咯出,唇红口渴,心烦纳差,手心热,小便黄少,舌红,苔厚腻,或黄或白,脉弦滑数,或濡数,指纹暗紫。

随证拟法,处方遣药二型咳嗽同属温病范畴,处方立法,以叶师“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之旨,故创清心、泻肺、宣肺降逆、化痰止咳的基础方,风热则于基础方中加透风之品,湿热则加渗湿之剂。

1.基础方:清心泻肺,宣肺降逆,化痰止咳。方药组成:

黄连1.5〜6g、苹根12〜30g、桔梗6〜10g、炙麻线6〜12g、炙金沸草9〜15g、炙百部6〜12g、炙冬花6〜12g、炙白前根6〜12g。

仲景的麻杏石甘汤治疗喘证,疗效甚佳,治疗咳嗽则略逊。同时麻黄辛温,遵温病“在表初用辛凉轻剂”之意,故改麻黄为蜜炙麻绒,取其宣肺利气之功,缓其辛温发表之性。桔梗助麻绒开宣肺气,使肺气宣而咳自除。苇根清肺利湿。用黄连清心、泻胃肠使肺热下行而解,并符《内经》肺苦气急上逆,急食苦以降之之旨,同时以防逆传心包之变。小儿脾常不足,黄芩过于苦寒并伤其胃,黄连泻胃而厚肠不伤其正,故临床多用黄连而少用黄芩。金沸草化痰热利水,冬花止咳化痰,白前根降气祛痰,与麻绒、桔梗相配一宣一降,在强有力的宣肺、清热、化痰的基础上,用百部镇咳,并用蜜炙缓其性,使其镇咳而不恋邪。此味药不可久用,病去过半则止。小儿用药有易虚易实之嫌,对于较猛烈、发散之品多用蜜炙以缓其性而不伤其正,宁用蜜炙其药而缓急,不用甘草缓急而致满中之弊。

2.风热宜加透风之品:桑叶6〜9g、炙薄荷6〜9g、荆芥(花)6〜10g、前胡6〜9g、银花6〜9g、连翘3〜9g。3.湿热宜加渗湿之品:竹叶6〜10g、木通6〜9g、车前草15〜30g、滑石15〜30g、冬瓜仁15〜30g、并加重黄连量至9g。加减:气粗,口渴口臭属肺胃热盛,加石膏15〜30g,黄芩6〜9g,栀子6〜9g以清肺胃之热;咽喉红肿,扁桃体肿大加射干6〜12g,梅花9〜15g,胖大海6〜10个以清利咽喉;痰多或痰粘难咯加橘络6〜10g,丝瓜9〜15g、宣肺化痰止咳;久咳不愈者加炙杷叶6〜9g,炙紫菀6〜9g以润肺止咳;喘者加苏子、葶苈子各6〜9g、降气平喘;夹痰热者加蛇胆川贝末半支,每日2次以清化痰热;夹食滞者加神曲9〜12g,山楂10〜30g,炒二芽各10〜30g以健脾、消食、和胃,加厚朴3〜9g,槟榔3〜吆以行气导滞;呕吐者.加陈皮3〜6g,竹茹6〜12g,法夏3〜6g以降逆和胃止呕。

例1胡某,男,5岁,住成都市火车东站货场宿舍。1987年12月25日初诊。

咳嗽近1月。证见咳嗽重浊,咳痰不爽,痰多黄稠,纳差,手足心热,舌红,苔白厚腻,脉滑数,指纹暗紫。诊断:湿热咳嗽。辨证:湿蕴脾土,熏灼肺金,肺气失宣。治法:清利湿热,宣肺化痰。方药:

黄连9g、苇根15g、桔梗6g、炙麻绒9g、炙金沸草9g、灸白前根10g、炙冬花9g、竹药6g、木通6g、车前草15g、滑石15g、冬瓜仁15g、橘络10g、炙杷叶15g。

服法:1剂2天,每天为4〜8次,每次20〜100ml,忌菜油、鸡蛋。

1987年12月28日再诊:服上方1剂后咳嗽减轻,仍有纳差,痰黄稠,舌红,苔白厚腻,脉滑数,纹紫。上方去百部、杷叶,加苏梗10g、醒脾,加炒二芽各15g,山楂15g,槟榔6g,厚朴6g、健脾导滞。

1987年12月31日3诊:服上方后微咳,无痰,纳可,舌红、苔白微厚腻。上方去木通、滑石、车前草、冬瓜仁、橘络、厚朴、槟榔、麻绒,加白蔻3g以善后。

例2秦某,男,4月,1987年12月21日初诊。

咳嗽10天,曾往成都市某儿童医院就诊,经抗菌素等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症见咳嗽,痰黄稠,发热汗出,鼻流浊涕,口臭咽红,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纹红紫。诊断:风热咳嗽。辨证:风热兼肺胃火炽。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降逆,清胃泻肺。

黄连3g、苇根15g、桔梗6g、炙麻绒9g、炙金沸草9g、炙百部9g、炙冬花9g、炙前根9g、银花9g、连翘6g、荆芥花9g、炙薄荷6g、桑叶9g、石膏15g、黄芩6g、栀子9g。

1剂服2天,忌油、蛋。

1987年12月24日再诊:服上方后咳嗽减轻,喉中痰鸣,小便黄,肛门潮红,舌红苔薄黄,脉数,纹红紫,发热汗出,口臭咽红均消失。前方去石膏、黄芩、栀子,加炙枇杷叶、炙紫菀、天花粉各9g。

2剂而痊愈。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儿科卷》
2
本条ID:15022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