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老年病强调调理阴阳、善护胃气和谨察病机

一、调理阴阳,须察上下虚实,着眼于肾阴肾阳

肾为先天之本,与人体生长、发育、衰老有密切关系,故《难经》曰:“人之有尺(肾),犹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所以“五脏之真,惟肾为根”。老年人的机体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因受各种因素影响,易出现阴阳失调,而呈现上盛下虚,阴虚阳亢之证。治疗宜从调理肾阴肾阳着眼。

如治刘某某,男。患高血压病,经常头痛、头昏、耳鸣、心烦、失眠,自感上重下轻,腰酸腿软,行步恇然,血压波动在264~25/163~153kPa之间,服降压药每降而复升,眼底动脉硬化,胆固醇260毫克%。面有油光,颞动脉搏动明显,眼结膜微红,大便干结,四五日一行。舌质紫暗、苔薄微黄,脉弦劲有力。此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所致。治宜滋水涵木,和阳熄风。药用:

制首乌15克、生地15克、白芍15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女贞子30克、旱莲草15克、草决明15克、珍珠母25克、龟板15克、鳖甲15克、桑叶10克、菊花3克,另以锈铁烧红淬水兑药。

复诊:服上方15剂后,自觉症状减轻,晚上能入睡4~5个小时,大便已畅,面部油光消失,步行渐稳,但晨起有恶心感,舌质红苔薄白稍腻。原方去生地、草决明,加法夏、广皮各5克。

继服15剂后,头晕缓解,睡眠转佳,血压稳定在208/125kPa。

此例老年高血压病为肾水亏虚,肝阳升逆无制,表现为头晕、耳鸣、心烦、失眠、头重脚轻、面有油光、腰酸腿软。刘氏予以滋水涵木,养阴和阳,方用六味地黄丸和二至丸加减。本例大便干结,四五日一行,而非峻剂所宜,草决明有大黄通便之功,而无大黄攻伐之弊,不失为老年便秘的一味良药,吴兴叶橘泉常用之。

二、善护胃气,要在缓补慎攻

经云:“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刘氏善察脾胃盛衰,调脾胃虚实,每遇沉疴,权衡在握,常言道“王道无近功,坚持自有益”。

如治韩某某,女,60岁。患者因持续性脘腹疼痛,恶心欲呕,时吐血,胃镜检查报告为:“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胃底糜烂”;X线检查报告为:“降结肠呈腊肠病变,结肠袋消失,降结肠粘膜显示不清”。现面色㿠白,神疲言微,行走困难,恶心呕吐,纳差,腹胀鸣痛,得食则腹胀加剧,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涩。此系脾胃素虚,瘀血阻络所致。治宜健脾助运,和胃降逆,化瘀通络,以六君合失笑散加减治之。

药用:

条参12克、沙参10克、丹参10克、怀山药10克、茯苓10克、法夏5克、广皮5克、炙草5克、白芍10克、灵脂炭10克、炒蒲黄10克、煅瓦楞12克、白芨10克、谷芽10克、鸡内金3克。

上方共服40余剂后,胃脘痛止食欲增加,每天能进食300克左右,并能稍事家务。仍以上方去失笑散,加二至丸善后。

脾胃在人体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老年人更显重要,刘氏临证中十分注意脾胃的调理,认为“元气的盛衰,取之于脾胃的强弱”。本例脾胃素虚,乃至元气不足,然而亦不能见其虚而妄投温补,只宜甘平甘润之品,勿操之过急。方中条参、沙参、谷芽、鸡内金养脾胃之阴以助运;丹参、蒲黄、灵脂、瓦楞子化瘀通络;芍药、甘草解痉止痛;山药、白芨生肌愈合,云苓、法夏、广皮和胃止呕。用药入扣,所以见效甚速。

三、谨察病机,求病因之所在

老年人阴精耗损者居多,所以老年人要慎用温燥。刘氏认为:“老年人常阴不足以配阳,孤阳外越,多呈现上盛下衰之证,此其常也。亦有下实上虚,阴寒偏盛之变证,不可不审”。主张对老年病须谨察病机,求病因之所在而治之。

如治刘某某,男,患小便淋沥,排尿疼痛、坠胀已4年,遇冷后病情加重,小腹部坠胀,小便点滴不出。某医院诊断“前列腺炎”,曾使用消炎药及性激素,致使双乳部增胀。小便化验: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现排尿困难,甚至点滴难出,会阴部坠胀,痛苦不堪。纳差,口苦口干,大便秘结,睡眠不安,舌质淡紫,苔白黄稍腻,脉弦缓。此系阴虚气陷,膀胱气化失司,下焦湿热蕴结所致。宜养阴益气清热利湿。

药用:

太子参15克、北黄芪20克、桔梗5克、制首乌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苡仁12克、白茅根15克、徐长卿5克、赤小豆10克、甘草5克、蒲黄10克、荆芥炭5克、广皮5克。

二诊:服上方7剂后,小便量增多,小腹坠胀减轻,口渴亦减,大便通畅,舌质淡紫、苔薄白,脉弦小。上方加八月札12克,14剂。

三诊:小便时已不痛,口亦不干,食纳增加。小便化验:红细胞(-),脓细胞(-),白细胞(+)。舌淡紫、苔白滞滑,脉弦小。予以六君子汤加黄芪12克、桔梗5克、菟丝子12克、八月札12克、徐长卿5克、鸡内金3克、小茴香5克。继服20剂,以善其后。

慢性前列腺炎为老年人常见之病,属祖国医学淋闭范畴。刘氏认为:“淋病初起多湿多热,常以通利为主,八正、五苓之属。此例年事已高,病久伤阴耗气,膀胱气化失司,非常法可治,宜补气升阳,养阴清热。”方中太子参、黄芪、桔梗益气升陷,气升水自降,为提壶揭盖之法;苡仁、白茅根、赤小豆清利湿热;女贞子、旱莲草、蒲黄、荆芥炭养阴止血;徐长卿、小茴香化膀胱之气,八月札疏肝益肾,健脾和胃。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对脾胃学研究成绩卓著的中医学家刘炳凡》。刘光宪 整理
2
本条ID:14181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