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亏损,阴阳气血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衰弱证候的总称。虚劳涉及的内容很广,可以说是中医内科范围里最广的一种病证。临床辨证诊断时,应着重将虚劳与虚证及肺痨相鉴别。虚劳和内科其他病证中的虚证证型虽然在临床表现、治疗方药等方面有类似之处,但两者是有区别的。虚劳的各种证候,均以出现一系列精气不足的症状为特征。而其他病证的虚证则各以其病证的主要症状为突出表现。例如眩晕的气血亏虚型以眩晕为最突出、最基本的表现;水肿的脾阳不振型则以水肿为最突出、最基本的表现。另外一点区别是:虚劳一般都有比较长的病程,病势缠绵;而其他病证的虚证类型虽然也以久病属虚者居多,但亦有病程较短而呈现虚证者,如泄泻一证的脾胃虚弱型,以泄泻为主要临床表现,有病程长者,亦有病程短者。关于虚劳与肺痨的关系,《济生方·五劳六极论治》已指明了两者的不同,《景岳全书·虚损》对两者的区别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盖虚损之谓,或有发见于一证,或有困惫于暂时,凡在经在脏,但伤元气则无非虚损病也。至若痨瘵之有不同者,则或以骨蒸、或以干咳,甚至吐血、吐痰……”就其要点来说,肺痨为“痨虫”侵袭所致,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其病理特点,以咳嗽、咯痰、咳血、潮热、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而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导致,不传染,分别出现气、血、阴、阳亏虚的多种临床症状。
虚劳辨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为目。《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说:“虽分五脏,而五脏所藏无非精气。其所以致损者有四:曰气虚、曰血虚、曰阳虚、曰阴虚”,“气血阴阳各有专主,认得真确,方可施治。”一般说来,病情单纯者,病者比较局限,容易辨清其气、血、阴、阳亏虚属性和病及的脏腑。但由于气血同源、阴阳互根、五脏相关,所以各种原因所致的虚损往往互相影响,由一脏而累及他脏,使病情趋于复杂和严重。
治疗虚劳,以补益为基本原则。《素问·三部九候论》说:“虚则补之。”如何补?必须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分别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方法;再结合五脏病位的不同而依法选方用药,以加强治疗的针对性。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辨证论治要点如下。
气虚:临床上最常见,尤以肺、脾气虚为多。气虚可单独出现,也可和其他虚损同时并见,而成为气血两虚、气阴亏虚和气损及阳的证候。“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气对人体具有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气亏虚以致气的作用不能正常发挥,而出现神疲乏力、短气懒言、语声低微、头晕、自汗、食少等症,并由于鼓动运行之力不足,致气血不能荣于面、充于脉,而面色少华、舌淡脉弱。气虚的治疗应补气益气。《三因方》中加味四君子汤(四君子汤加黄芪、扁豆)对肺、脾气虚是一个配伍得当的方剂。自汗较多者可加浮小麦、煅牡蛎固表敛汗;大便溏薄加苡仁、淮山健脾渗湿;心悸、气短,动则尤甚者,加五味子、玉竹益气养心;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或白带清稀者,加杜仲、续断、菟丝子、山茱萸等益气固肾。
血虚:以心、脾、肝血虚较为多见。由于血具有滋润、濡养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所以血虚主要为失于濡养的症状,如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舌指甲色淡、脉细等,心血不足,血不养心则见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肝血亏虚,肝失所养则见胁痛、视物模糊、筋脉拘急或肌肉动。妇女肝血不足,冲任空虚,则月经不调甚或闭经。补血养血是血虚的治则。但由于血为气之母,故血虚均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气虚症状,且补血不宜单用血药,应适当配伍气药,以达到益气生血的目的。《脾胃论》说:“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兰室秘藏》的圣愈汤是治疗血虚的一个常用方剂。方中以四物汤补血养血,配合参、芪益气生血。心血虚加丹参、龙眼肉、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肝血虚加制首乌、枸杞子、鸡血藤增强补养肝血的作用;视物模糊加枸杞子、楮实子、决明子养肝明目;肝血虚兼胁痛,或筋脉拘急加木瓜、丝瓜络、郁金舒筋通络。此外,归脾汤具有良好的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作用,是治疗心脾血虚的常用方剂。
阴虚:五脏的阴虚都比较常见。病情较重者可见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阴虚则内热”,阴虚主要表现为潮热、五心烦热、面潮红、口干、舌红少津、脉细数等。肺阴虚者,常见干咳、痰少质粘、咽燥、失音;心阴虚者,常见心悸、失眠、心烦不宁、口舌生疮等症;脾胃阴虚者,常见口干唇燥、胃脘灼热隐痛、不思饮食、大便秘结等症;肝阴虚者,常见头痛、眩晕、目干涩、视物昏花、肢体发麻、筋惕肉等症;肾阴虚者,常见腰酸膝软、两足软弱、眩晕耳鸣等症。滋养阴精是治疗阴虚的基本治则。肺、胃阴虚可用沙参麦冬汤;心阴虚用天王补心丹;肝、肾阴虚则常用杞菊地黄丸为基础方。潮热甚者,可加银柴胡、地骨皮、秦艽、鳖甲清退虚热;盗汗,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敛汗。其他则可根据症状的不同而分别在前述方剂的基础上酌情加减。
阳虚:常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成。以心、脾、肾的阳虚为多见。阳虚则生寒,症状比气虚为重,以里寒证为其特点。表现为倦怠嗜卧,少气懒言,形寒肢冷,面色淡白,小便清长,舌质淡胖,脉虚弱等症。益气温阳是治疗阳虚的基本治则。心阳虚者,兼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脉细弱或沉迟等症,治疗以保元汤为基础方。心阳虚衰、运血无力、血脉瘀滞而见心胸疼痛者,加郁金、川芎、丹参、三七活血定痛;形寒肢冷、脉迟者,酌加附子、巴戟、仙茅、仙灵脾、鹿茸等温补阳气。脾阳虚则兼腹中冷痛、肠鸣泄泻,可用附子理中汤温中健脾。冷痛较甚者,加高良姜、制香附温中止痛;腹泻,加肉豆蔻、补骨脂温脾涩肠。肾阳虚兼腰脊酸痛、遗精阳痿、小便清长等症,可用右归丸温补肾阳。遗精,加金樱子、桑螵蛸、莲须收涩固精;五更泄泻,当合四神丸温脾暖肾、涩肠止泻。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对虚劳的治疗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要重视补益脾肾在治疗虚劳中的作用和地位。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气血生化之源,正如《中藏经》说:“胃者,人之根本也。
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肾为先天之本,内寄真阴真阳,是生命的本元,正如《景岳全书·真阴不足论》说:“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五液充则形体赖以强壮,五气治则营卫赖以和调,此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二要治其致虚的原因。对于虚中夹实及兼感外邪者,当补中有泻,祛邪以扶正,防止因邪恋而伤正。三要将药物治疗与生活调摄及饮食调养密切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疗效。
虚劳的证候繁多,中医药对属于虚劳的多种病症有较好疗效,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以气、血、阴、阳的亏虚为纲,以五脏的虚证为目,这确是对虚劳辨证论治的关键所在。因此可以说,虚劳证候多,重在分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