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医者精勤不倦博极医源
李氏常说,为医者不但要精通医理,而且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并且把精通、博学视为医者实现仁爱救人的起码条件。认为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从我国历代医学家的知识结构来看,也强调为医者应该有广博的知识。《素问·着至教论篇》中就提出了学医者应该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伤寒论·自序》曰:“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指出了医学的道理是很深奥的,人体疾病的发展是千变万化的,若非多闻博识,勤学苦练,又怎能很好的掌握医术呢?孙思邈更明确地提出了为医者一定要“精勤不倦,博极医源”。孙氏在《千金要方·大医习业》中强调的学习内容更是十分广泛,从经典医籍、诸家验方到诸子百家,五经三史,天文地理无所不识。他的一生就是“白首之年,未偿释卷”,“留心作意,殷勤学之”,致使医学造诣精深,成为一代名医。李时珍更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典范。《本草纲目·序》中曰:“长枕典籍,若啖蔗饴,遂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着数言”。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庸医速报》中曰“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更强调了精深的重要意义。
李氏还讲了医学知识精和博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能脱离,没有博何能精,而只博不精也不行。李梃在《医学入门·习医规格》里曰:“如欲专小科,则亦不可不读大科;欲专外科,亦不可不读内科。盖因此识彼有之,未有通于彼而塞于此者。”历代许多医家常是能晓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而又有精专。
为医者勿避险巇全力救治
李氏医德高尚,谆谆教导后学,治病救人是为医者的神圣职责。孙思邈氏曰:“凡大医治病……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千金要方·大医精诚》)朱丹溪是元代声望很高的医学家,但他始终坚持出诊看病,有时走百十里地,也不畏劳苦。据载:“四方以疾迎候者无虚日,先生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虽百里之远,弗惮也。”(宋廉《丹溪先生墓志铭》)当他的随从疲惫不愿行时,他却耐心地说:“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也?”明代医生张柏“人以病请,即夜数十起弗辞”。赵梦弼则是“赴人之急,百里处,中夜叩门,无不应者”。为医者对病人的生命和人民健康尽心竭力,无论何时何地,当遇到处于危难中的伤病员时,都应当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竭诚以待。痛病人之痛,急病人之急,怀着深情厚意热情积极地、不辞劳苦地、全力以赴地救治病人,这是我们为医者的崇高职责。
为医者博施济众一视同仁
李氏说,医学是仁术,无论是对任何病人都要关心、体贴、爱护。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
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明代龚廷贤主张博施济众,“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
又曰:“今世之医……每于富者用心,贫者忽略,此固医者之恒情,殆非仁术也。以余论之,医乃生死所寄,责任匪轻,岂可因贫富而认为厚薄哉!”(《万病回春·暇笔》)陈实功说:“凡病家大小贫富人等,请观者便可往之,勿得迟延厌弃。”又说:“贫富之家,及游食僧道衙门差役人等,凡来看病,不可要他药钱,兴当奉药。再愚贫难者,当量力微赠,方为仁术。”(《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上述博施济众,一视同仁的高尚美德是我医者尊崇的典范。
为医者专心致志仪表端庄
专心致志,极端负责,这是衡量我们为医者的工作是否符合病家的要求,又是关系到医疗质量,医者关系着病人的生命安危和千家万户的悲欢离合。医者肩负着维护人类健康,保护人类生命安全和延长人类寿命的崇高使命。病人对医者寄以生死,故临床必须专心致志,严肃认真。医者不仅医术精通渊博,医心纯良慈善,医风正派廉洁,而且还非常讲究做医生的言谈举止。做到仪表稳重端庄,言谈文雅有礼,举止温和可亲。在《素问·征四失论篇》曰医者不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医者出诊治病时,应当入乡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孙思邈对此有非常精辟的论述,曰:“夫人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还说医者往病家诊治时,要做到“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千金要方·大医精诚》)此乃要求医者对病人要有高度同情感,集中精力,认真负责地予以治疗。要讲究文明礼貌,举止大方庄重,不亢不卑。不得在病家大吃大喝,高谈阔论,自我吹嘘等。这是我们医者应牢记的。
历代医家对医者的言谈举止规范,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宋代医家已明确地提出:“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乃和柔,无自妄尊,不可娇饰。”(《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明代李中梓也提出,医者必须“宅心醇谨,举动安和,言无轻吐,目无乱视,忌心勿起,贪念罔生,毋勿贫贱,毋惮疲劳,检医典而精求,对疾苦而悲悯”(《医宗必读》)。综上所述,医者应当品行端正,举止大方,言语温和,待人诚恳,医风正派。
为医者济世救人不计恩怨
李氏主张济世救人,反对贪图名利,而且认为济世和救人是一致的,也就是要用自己所学的医术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历史上对于那些为治病救人不图报酬的医生均十分称赞。如《神仙传》记载,三国时期有位住在庐山的医者叫董奉,给人看病不取报酬,病人前来致谢,病轻治愈的,要他栽杏树一株,病重治愈者,栽杏树五株。经过几年,成了繁茂的杏林。后来他又以收获的杏子换取粮食,用以赈济贫困者。此就是医史上留下的杏林佳话。至今人们还用“杏林春暖”来赞颂医德高尚的医生。孙思邈提出医者要有“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志向,要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常义务给人看病,故后人以“千里就药门,立活不取值”而称赞之。
李氏提倡医病救人不计恩怨名利,要清正廉洁。金代李杲曾以“觅钱”还是“传道”作为选择弟子的首要标准。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针对当时某追名逐利的庸医,作了无情的揭露。
他说:“或立奇方以取异,或用僻药以惑众,或用参茸补热之药以媚富贵之人,或假托仙佛方以欺愚鲁之辈,高谈怪论,悔世盗名,造假伪说瞒以骇俗,明知此病易晓,假说彼病以奇方。”历代医家济世救人,不计恩怨的高尚情操是我们习医者效仿的楷模。
为医者谦和谨慎团结合作
为医要谦和谨慎,特别是同行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历代名医之所以技艺专精,造诣极高,其中重要原因是他们善于虚心诚恳地向别人学习,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汉文帝问当时名医淳于意说:“诊病决死生,能全无失乎?”回答说:“时时失之,臣意不能全民。”李时珍采访四方,向农民、樵夫、药工、山人、渔民、猎户等人请教。清代的叶天士为学习别人的专长,10年之内拜了17位老师。由于他们虚心求教,集思广益而医术日精,终成流芳后世的医家。
在临床实践中,为了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不仅要处理医患关系,还应当处理好医者之间的关系。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合作。中医药学包括许多不同的专门学科。
在一个医疗卫生部门里,又分为各种不同的专业、科室。加之我们每个人所受的教育、医疗实践不同,又随着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和社会化发展,其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各种先进医疗技术和器械之广泛应用。更要求我们要互相尊重,择其善者而学之。要反对那种孤芳自赏、自命不凡、抬高自己、诋毁别人的不良作风。
关于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同道,历代论述颇多。龚廷贤曾批评那些褒己贬人的庸医:“吾道中有等无行之徒,专一夸己之长,形人之短。每至病家,不问疾病,惟毁前医之过,以骇患者。”(《万病回春·云林暇笔》)陈实功更进一步论述说:“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轻侮傲慢之心,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如此自无谤怨,信和为贵也。”(《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这些话,语重心长,堪为我们为医者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