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周围炎是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炎症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此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常给患者带来痛苦及生活上的诸多不便,严重者则影响工作。李氏针刺三穴治疗肩周炎确有良效。曾统计33例患者,痊愈31例,好转2例(此两例因工作忙而未坚持治疗)。其中男性12例,女性21例,年龄最小者34岁,最大者91岁,其中34~50岁10例,50~60岁12例,60~70岁6例,71~91岁5例。左肩患者13例,右肩患者20例。
病程短者半月,长者三月。经过封闭、推拿、中药热敷等方法治疗而疗效不显著者,均可采用此法。
取穴:中渚、列缺、阳陵泉。
操作:中渚、列缺均取用1寸半毫针逆经向上刺,患健两侧交替使用,针感向患处传导效果更佳。当患者得针感后,嘱其微活动手拇指、小指及踝关节,均作屈伸动作,以患者能忍受或舒适为度,此为患者自我行针法。同时嘱患者活动患处,皆以舒适为度。隔日1次,或1日1次,5次为1疗程,可再作第2或第3疗程。33例患者中治疗最长15次,短者5次,治疗1次症状可减轻。留针时间视患者情况而定,短者15分钟,长者可留针1小时以上。
治疗标准:经过治疗后症状及主要体征完全消失,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者,为临床治愈;症状显著减轻,肢体功能明显好转,能正常工作者为显效;症状好转,能坚持工作,为好转。3个疗程治疗后症状仍无变化者,为无效。
病例一:王某某,男,48岁,省委组织部干部。1992年8月11日初诊。患者右肩部弥漫性疼痛3月余。3月前乘车远行后,自感右肩部疼痛不适,继之活动受限,日轻夜重,甚则夜不能寐,经封闭、推拿、按摩、温泉浴、中药内服、热敷等多方求治,均收效甚微,不能坚持正常工作。
近日来其症状有加重趋势。检查:局部有广泛性压痛,右肩关节外展平举约45度,旋后伸提右手拇指抵达右侧髋关节裤袋处,右手内收不能屈达左肩,肩外后廉及肩胛部牵掣疼痛,天宗、肩髃、肩髃、臂等处均有明显压痛,脉弦滑、舌苔薄黄腻。系卫气不固,气血不和,经络不通,肢节不利所致。针刺3穴而固卫气,疏经通络,活血止痛利节。经3次治疗后,右肩关节活动范围扩大,疼痛明显减轻。针此3穴5次后,患者手可伸至左肩。11次后肩外展活动无疼痛。
针刺15次后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正常。随访年余,疗效巩固。
病例二:陈某某,男,91岁,住贵阳制药厂宿舍。患者右肩疼痛,活动受限,不能上抬、后伸、前举,其疼痛以夜间较重,甚则不能入睡,经封闭、理疗、药熨等无缓解。于1993年5月25日初诊。视患者痛苦面容,以左手托扶右手,穿脱衣服困难。查右肩部肌肉僵硬如绳状,肩部压痛明显,臂内旋、外展、上举均受限制。颈椎正侧位片:“未发现特殊异常的病理X线征”。
脉弦紧,舌苔薄白。系风寒痹阻阳明和少阳经脉所致,治以疏风散寒,通经活络为法。患者取侧卧位,行针刺阳陵泉,后针刺列缺、中渚二穴,均采用逆经刺。得气后,嘱患者自我行针法,自己活动疼痛处,以能忍受且舒适为度,留针35分钟。针毕,患者诉疼痛消失,肩部活动恢复正常。随访年余,疗效巩固。
按:《灵枢·经脉篇》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又曰:“针刺之要,在于调气”。穴位又称之为“气穴”,针刺以有针感为得气,气速至而速效。其“气”与经络密切相关。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在体表与内脏之间又有双向性联系,发挥整体与局部的全息性调节作用。中渚是三焦经之俞穴,三焦经循行经肩颈,其支脉由天髎穴交会肩井穴与大椎穴,“是主气所生病者,肩髃、肘臂外皆病”(《灵枢·经脉篇》),故取其疏通经气、活血通络。“列缺是肺所生病者……,臂臑内前廉疼痛……,气盛有余,则肩前痛……,气虚则肩背痛”(《灵枢·经脉篇》)。取其疏经通络和气血,“寒气入经则稽迟,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由此可见肩周炎患者的疼痛,其主要是由于经络气血受到寒邪之涩滞闭阻,而致气血不和,经络不通,肢节不利。故采用此3穴针刺之法,根据经脉循行路线的部位远道取穴,共奏调和气血,疏经利节,散寒止痛之功而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