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在针治过程中,特别讲究手法,强调气至病所。临床如果诊断、配穴得当,手法不当,不能调气至病处,也不会获得满意效果。手法是疗效好坏的关键所在。数十年来,李氏在临床过程中,总结出具有特色的一套针刺方法和气至方案。
一、针刺手法
针刺操作时,一定要双手协作,姿势正确,方能操作便利。双手操作时,又分“刺手”和“押手”,持针的手称“刺手”,按压穴位处的手称“押手”。
1.持针法:持针可用拇指、食指及中指三指合之持针;也可用拇指、食指扶持针体和针柄交界处,针尖紧靠中指,针尖勿露出中指末外,使其减少进针时的疼痛。李氏认为,不管怎样持针,都要象《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讲的那样:“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也就是十分专心,审慎从事。右手持针置穴位上必须牢实有力,入针至一定深度视患者神志情况,静候气至,临床中是至关重要的。
2.定穴法:确定穴位时,应在取穴附近用手指循按,找到最敏感之处,也就是按压时酸、麻、胀或有舒适感之点,然后施针。此敏感点在实证则较为充实,易得,在虚证则较为松软。在此施针,应注意虚实补泻,这样往往能获良效。
3.手押法:针刺时,用左手拇指切压穴位附近,使穴位附近的气血散开,这样针刺后就不会损伤其荣卫。发病急或实证可重切重按,使邪气得散;慢性病或虚证可轻切轻按使其正气来复。
4.进针法:进针的关键在于医者操作熟练之程度,指力之大小,手押远近配合及进针速迟。
操作熟练,持运针时得心应手;指力适度,进针深浅自如适宜,提插捻转有度,进针时手押近按,通过皮层要快,病人才不觉痛。针进入皮层后押手远按,穴位附近组织才能松放,行针慢缓,容易体察到针感。这就要象《标幽赋》描述的一样:“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止……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铒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泞邃。”总的来讲,持针要心细力雄,进针快慢适度,手押分别轻重,远近使用适宜,这是进针手法的关键,也是获效的第一步。定穴时,一定要在穴位附近认真寻找,指下有不同反应,病人亦有较特殊感觉之处,才是施针之所在。但是,其手法一定要因人而异,给小孩和怕针病人进行治疗,因其畏针怕痛,除了给病人作好思想工作外,操作要熟练而且准确。针刺时,押手应重压,皮肤肌肉不移动,这样,病人才会神安志定。进针时,通过皮层尽量要快,以免引起疼痛。针进后,稍息,让患者没有不舒服的感觉,才有利于体会针感,便于行术。此类患者,针感勿要太强,以免造成晕针和不良效应。
二、气至
是指针刺“得气”后,运针使气或针感直达病处,是针刺治疗的又一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取得疗效的重要保证。这又是李氏在针灸临床治疗中的一大特色。李氏认为,如果针刺不能使气至病所,针刺的作用就不大,治疗效果也就会随之大大减弱。要使气达病所,针刺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针尖方向:针刺直入局部容易得气,而要产生放射、感传就不太容易。欲使针感向下放射传导,针尖方向一定要向下。如治疗踝关节扭伤,针刺阳陵泉时就要针尖向下,使针感放射传导至踝关节脚掌部,方能获效,否则疗效就差。欲使针感向上放射传导,针尖方向一定要向上。如治疗胆道疾病,针刺少阳经的阳陵泉时就要针尖向上,使气随胆经传导胸胁部,疼痛可立止。否则就不能达到上传下行气至病所的效果。
2.手押压:欲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手押压也非常重要。欲使针感上传,手押压应在针的下方,使经气向着上方传导。如胃脘痛取足三里,时手应押压针的下方,使胃脘有舒适感为度。欲使针感下传远端,手押压应在针的上方,使经气向着下方传导。如治疗腕下垂时针刺手三里,手押压应在针的上方,使整个针感向手掌部放射传导。如果要针感上下传导,手押压应在针旁边,可使经气上下传导扩散,获效甚著。
3.留针候气:身体较强,气血充沛者容易得气。身体虚弱、气血不足的病人,得气不易,传导更难,这时务必细心操作,小幅度地作捻转提插,或静以久留,以候气至。
4.通经接气:若气不易传导,可在附近寻找表里经的穴位下针,通经调气,使经气易至或上下传导。如胃脘痛时在足三里下针,按上述方法皆不能传导至胃,则可在脾经之阴陵泉或血海处下针,调整气血,肠胃自有感觉。因脾胃二经相表里,胃经属阳经,由头走足,由上往下传较易。脾经属阴经,由足走腹,由下往上传较容易。余可类推。
5.吸气运气:若气不到病所,可嘱病人吸气数次,则易传感。人体有表里,而气有外气、内气,外气得充,内气已固,气旺而流行通畅,故吸气后可运行气至,传导易获。
6.切循导气:下针若气不至,可用指切、扣、掐、压所属部位,沿需要之经络上下左右切压,往来循按以导引经气至病所。使气血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沉紧,即可得气。再行提插或捻转法,可使经气或上或下传导。
7.自我行针催气:若应用四肢五输穴治疗近端或内脏疾病时,则用此法催气至病所。此法针刺穴位后,患者有胀感,嘱患者自己活动肢端,其幅度、强弱以患者能忍受或舒适为度。如汤姓患者,女性,35岁,某光学仪器厂职工,1992年11月5日就诊:左半身无明显诱因软弱无力半年,左下肢行走起步艰难,左手握力较右手差,不能持物,经CT扫描未发现异常。李氏取用阳陵泉,针入得气后嘱患者自我行针,踝关节作屈伸动作,5分钟后,患者诉左侧身体发热,自觉有气动。隔日一次,经数次治疗,患者行走、活动自如而获效。
要使气至病所,总的来讲,李氏强调要考虑病人身体之强弱、病情之虚实,施针时医者应象《九针十二原》讲的那样“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争取病人的主动配合;操作精细,手押压配合得体。综合采用上述几种方法,欲使气至病所,自然得心应手。
三、关于留针的问题
留针是指进针以后针留在穴位上,加强针感和针刺的刺激作用。李氏认为,留针的时间应依病人的身体强弱和病情的虚实而定。身体强壮者留针的时间宜长,以待候气;虚证留针时宜短,时间长恐耗其气之故。实证得气强盛,不宜多行针,否则邪气散布,正气受损,进而邪气凝结经络,病情加重,增加病人痛苦。针下沉紧,病人感觉异常者,不急取针,应久候使邪气散开,待针下松弛,患者无不适感,此时邪气已散,方可取针,使正气来复,起到祛邪扶正的作用。虚证得气慢而弱,宜多行针,但行针时宜轻、宜松、宜柔、宜缓,使正气来复,对此李氏多采用自我行针法,以患者舒适为度,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