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就是完整性和统一性。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来阐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的协调完整性,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关系,是形成了独具特点的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古代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的体现,是中医的基本特点之一,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整体观念的内容
中医学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部组织、器官之间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认为四时气候、地土方宜、周围环境等因素对人体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又重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这就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
1.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构成的,各个脏器、组织或器官,都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都是整体机能活动的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因此,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实现的。五脏是构成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组织器官都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勾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并且通过精、气、神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这种五脏一体观,充分地反映出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有机的统一整体。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同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发生生理和病理上的反应,故曰“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邪客》)。这种“天人一体观”认为天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经六气和五脏之气的运动。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与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运动是相互收受通应的。所以,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密切相关。人类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而且能主动地改造自然,从而保持健康,生存下去,这就是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其具体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中医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天地是生命起源的基地,天地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运动为生命的产生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生命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故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类产生于自然界,自然界又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条件,故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脏象论》)。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既是自动体系,又是开放体系,它必须和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自然界对人体的影响:人类生活在自然之中,必须受自然规律所制约,故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素问·六微旨大论》)。倘若违背了自然规律,将导致不良后果。所谓“至数之机……,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素问·天元纪大论》)。自然界中,四时气候、地土方宜等均给予人体的生命活动与疾病以深刻的影响。
(3)季节气候与人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能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素问·天元纪大论》)。一年四时气候呈现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节律性变化,因而人体也就相应地发生了适应性的调节变化。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四言举要》)。“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素问·八正神明论》)。这是机体受四时更替的影响,在气血方面所引起的适应性调节反映。又如“阴阳者,寒暑也,热则滋雨而在上,根荄少汁。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血气盛,汗大泄,皮淖泽。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灵枢·刺节真邪》),这充分地说明了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气候剧变,超过了人体调节机能的限度,或者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人体就会发生疾病。有些季节性的多发病或时令性的流行病有着明显的季节倾向,如“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痹厥”(《素问·金匮真言论》)。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如痹证、哮喘等,往往在气候剧变或季节更替时发作或增剧。
(4)昼夜晨昏与人体:天地有五运六气节律性的周期变化,不但有“年节律”、“月节律”,而且还有“日节律”,故曰“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素问·六节脏象论》),人体也必与之相应。如“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故气至而阳起,至阴而止。……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灵枢·营卫生会篇》)。可见人体营卫气血运行的日周期节律,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的日周期节律是一致的。在病理上也是如此,一日之中,阳气有生、长、收、藏的变化,所以疾病也随之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周期节律变化。
(5)地区方域与人体:中医学非常重视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生长有南北,地势有高低,体质有阴阳,奉养有膏粱藜藿之殊,更加天时有寒暖之别,故“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素问·五常政大论》),受病亦有深浅之异。总之,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了生理上、体质上的不同特点,因而不同地区的发病情况也不尽一致。
(6)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应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主动的。人类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更能主动地改造自然,和自然界作斗争,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如“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凡人居住之室,必须固密,勿令有细隙,有风雨得入”(《备急千金要方》);“栖息之室,必常洁雅,夏则虚敞,冬则温密”(《奉亲养老书》);“积水沉之可生病,沟渠通浚,屋宇清洁无秽气,不生瘟疫病”(《养生类纂》)等等,都是改造自然环境的具体措施。可见,中医学已经认识到了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
二、整体观念的运用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和探索人体及人体与自然界关系所得出的认识与诊治疾病的思想方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整体观念与生理: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活动一方面要靠各脏腑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要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才能维持。每个脏腑各自不同的功能,又是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这是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这种整体作用只有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问·灵兰秘典论》)。经络系统则起机能联系作用,它把脏腑、经络、肢体官窍等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精气神学说则反映了机能与形体的整体性。中医学还通过“阴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的理论来说明人体阴阳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五行相制是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揭示了脏腑之间的相反相成、制约互用的整体关系。这种动态平衡观、恒动观、制约观,与现代系统论有许多相通之处,对发展生理学有重要的意义。
2.整体观念与病理:中医学不仅从整体来探索生命活动的规律,而且在分析疾病的病理机制时,也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直接相关的脏腑,更强调病变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生克制化理论来揭示脏腑间的疾病传变规律。用阴阳学说来综合分析和概括整体机能失调所表现出来的病理反应,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阴阳失调是中医学对病理的高度概括。
在病因学和发病学上,中医学十分强调机体正气对于疾病发生与否的决定作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热论篇》),“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灵枢·百病始生篇》)。这种病因学、发病学的整体观,对医疗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整体观念与诊断:在诊断学上,中医学强调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加以全面考察。对任何疾病所产生的症状,都不能孤立地看待,应该联系到四时气候、地方水土、生活习惯、性情好恶、体质、年龄、性别、职业等,运用四诊的方法,全面了解病情,加以分析研究,把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及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反应状态概括起来,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素问·疏五过论》)。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的统一,人体的任何相对独立部分,都寓藏着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所以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蕴涵着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盛衰的整体信息,如舌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与五脏相通。故曰“查诸脏腑图,脾、肝、肺、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舌可验,即内伤杂证,也无以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临证验舌法》),可见舌就相当于内脏的缩影。“四诊合参”、“审察内外”,就是整体观念在诊断学上的具体体现。
4.整体观念与防治:中医防治学强调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以及人体的整体性。预防和治疗疾病,必须遵循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客观规律。人的机体必须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并和昼夜阴阳变化相适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方能保持健康,预防疾病。治病“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素问·疏五过论》)、“必先岁气,勿伐天和”(《素问·五常政大论》)。否则“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曰“凡治病不明岁气盛衰,人气虚实,而释邪攻正,实实虚虚医之罪也;凡治病而逆四时,生长化收藏之气,所谓违天者不详,医之罪也”(《医门法律》)。所以,治疗疾病必须以天人一体观为指导思想,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法,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局部和整体之间保持着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因此,治疗疾病必须着眼于全局,注意对整体的调节,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上”(《灵枢·终始》)等等,都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而确定的治疗原则。
总之,中医治疗学强调治病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要从整体出发,全面了解和分析病情,不但要看到发生病变的局部情况,看到病变所在脏腑的病理变化,而且要看到其与其他脏腑的关系,看到整体阴阳气血失调的情况,并从协调整体阴阳、气血、脏腑平衡关系出发,扶正祛邪,消除病邪对全身的影响,切断病邪在机体脏腑之间所造成的连锁病理反应。通过整体作用于局部,从而达到消除病邪,治愈疾病的目的。辨证论治实质上就是整体治疗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