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的基本规律

一、辨证的基本规律

1.临床资料翔实可靠:辨证过程是一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过程。全面的、确切的临床资料,是全面分析病情,取得正确辨证和诊断的客观依据。临床资料包括宏观资料和微观资料两部分。

宏观资料:宏观资料是根据望、闻、问、切等传统的四诊手段或借助于现代技术装备所获得的临床资料,诸如症状、体征、舌苔、脉象及病史等。中医学的整体观是全面分析病情,指导临床辨证的重要思想方法,其在辨证上的应用,实际上就是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就是要求在辨证时,不能孤立地只看到疾病的变化,还必须重视病人的整体和不同病人的特点,如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职业、工作条件等。因时、因地制宜就是说辨证不仅注意个体差异,还要看到自然环境对人体疾病的影响。因此,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充分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渠道,去获得关于病人病情的尽量全面的第一手材料,作为分析判断的完整可靠的依据。材料越丰富、越可靠,诊断的准确性越高。根据宏观资料进行辨证,我们称之为宏观辨证。宏观辨证是通过分析病人外表的征象,探察病变内在的本质,即所谓“司外揣内”。

微观资料:中医辨证的任务主要不是把握人体的器质性病变,而是要了解患病机体在功能上的异常反应,并根据功能上的变化来把握疾病的本质。其思维方法仅仅是辩证思维方法,因为“司外揣内”,是“直观的和从事物的外部联系解释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的一种思维方法,这正是朴素辩证思想的显著标志,也是辨证论治的局限性之一。在无外可司的患者中,因无证可辨,辨证论治的运用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无证可辨”的亚临床阶段,如水肿病人,如果水肿消失了,过去就认为病已痊愈,勿须治疗。实际上水肿消失并不意味着肾脏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肾脏功能没有完全恢复,虽无水肿存在,仍然属于病态,应继续治疗。现代运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至量子生物化学的研究,在更深层次上探索生命活动的奥秘,探索某些疾病发展过程中尚未形之于外的隐性证候的微观变化,为寻找构成证的宏观改变的微观指标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证的本质的研究中,已初步建立了一些辨证的微观指标,如内分泌测定、血液流变学测定等等。这些与某些证候相关的实验资料,就是所谓辨证的微观材料。在临床上试用这些微观指标来认识和辨别证候,便称之为微观辨证。所谓微观辨证是在细胞、分子、量子更深入的层次上,微观地认识机体结构、代谢和功能的特点,更完整、更准确、更本质的阐明证的物质基础,从而为辨证微观化奠定基础。随着中医现代化研究的进展,辨证的微观资料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有规律性。当然,微观辨证并不能取代宏观辨证,而是弥补宏观辨证用肉眼来观察事物之不足,因此,也属于宏观辨证的范畴。

2.分清主次去伪存真分清主次: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症状有的是主症,有的是次症。辨证时,主症和次症不能相提并论,处于同等地位。辨明主症是辨证中的技术关键。什么是主症呢?主症是规定或影响其他症状存在和发展的症状。随着主症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主症的转变而转变的症状,都属于次要症状。如肝气郁结的临床表现中,胁肋胀痛,精神抑郁或性情急燥易怒便是它的主症,余者即为次症。在复杂的症状中怎样确定何者为主、何者居次呢?主症决定其他次症的存在和发展,这是辨证时分清主次的惟一标准。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对发病的前因后果,病情的轻重缓急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抓住与疾病本质有密切联系的主要症状。因此,主症是确定证候诊断的主要依据。

去伪存真:疾病的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的,又是辩证统一的。疾病的现象是疾病的表面特征,是疾病本质的外部表现,而疾病的本质则是构成疾病的各必要要素的内在联系。一般来说,疾病的现象和本质是一致的。但是,有时候疾病恰恰表现出来一些与疾病本质相反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假象”,如阴寒之证,有时可现“身反不恶寒”、“颧红如妆”等。本质为寒,而现象为热,故身反不恶寒、颧红如妆是假象。在辨证过程中,以寒热虚实的真假最为常见,即“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等。辨别疾病现象与疾病本质真伪的基本方法是:其一,反映疾病假象的症状常常是个别的、多变的、易逝的。反映疾病本质的症状则是全面的,相对稳定的。如真寒假热证中手足厥逆,畏寒神疲,下利清谷,舌淡苔白,脉微欲绝等是反映疾病本质——阴寒内盛,这些症状的出现是必然的,是相对稳定的。反之,反映假热的症状,如身反不恶寒、颧红如妆等,都不是寒证必然要出现的症状。它们表现出或身反不恶寒,或颧红如妆的多变性,其存在又有转瞬即逝的特征。其二,有时反映假象的症状较多,而反映疾病本质的症状只有一二,但却是诊断的依据。因此,要抓住关键性的症状,不为假象所迷惑。如喻嘉言治疗徐园珍一案,患者表现为身热目赤,异常大躁,门牖洞启,身卧地上,辗转不快,要求入井,索水,脉亦洪大,表面看来一派热象。但喻氏抓住索水到手又置而不饮,脉象洪大而重按无力这二点便正确判断为真寒假热证。一般地说,舌象和脉象是辨别真假的重要指征。其三,应全面分析各种因素,包括体质、年龄、病史、病程、饮食、情志、服药史等,从中寻找线索,进行详细地比较,切忌片面性和表面性。

总之,为了认识疾病的本质,我们必须深入实践,调查研究,全面占有丰富的临床资料,从研究大量的现象和现象各方面的关系着手。只有经过尽可能全面观察,并对大量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透过现象抓住疾病的本质。

必须指出,现象能为我们的感官所感知,而本质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就是说,必须对疾病的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才能去伪存真,揭示出疾病的本质。随着现代科学向中医学的不断渗透,我们应当借助现代科学手段,补充直接感官之不足,更加深刻地理解现象,区分真假,把握本质。

欲辨别真假,除了应十分重视本质和现象范畴中的真象和假象问题外,还必须注意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转化和质量互变的问题。在临床实践中,常可见到阳病转阴,阴病转阳的情况,在这个转折过程中,特别是在阴阳胜复阶段里,症状复杂,阴阳症状错杂并见,此时辨别阴阳较为困难。但是,只要注意阴阳矛盾运动中的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常常可以做出正确的诊断。如气分证(阳证)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使其热仍甚,汗渴犹存,气分之症非常明显,只要患者舌质转为红绛,便预示着病情由气分(阳)向营(阴)分发展,此为阴阳的消长和转化的反映。如不认清这一点,便会发生新旧不分,因而也导致真假不清。

3.详审因果掌握标本:在辨证中,除了本质与现象之外,还有原因与结果的联系。一个或一些现象的产生,会引起另一个或另一些现象的产生,后一个或后一些现象就是前一个或前一些现象的结果,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而且二者的联系具有必然性。

因果联系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一个原因可以引起一种结果,也可以导致多种结果。一种结果可以由一种原因所引起,也可以由多种原因所引起。在临床实践中,把握了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因果关系,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中医学提出标本的概念来阐述疾病的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原发与继发等方面的矛盾关系。一般来说,从病因而论,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为本,所表现于外的各种临床征象为标;从病变部位而论,原发病变部位为本,继发症状部位为标;从病之新旧而论,旧病为本,新病为标。

临床征象虽多,但总不离标本。分析出标本,找出因果联系,就能透过纷繁多变的症状抓住疾病的本质,从而得出确切的辨证结论。

总之,辨证必须以通过四诊所获得的疾病外部现象的感性材料为依据,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方法,才能达到对疾病本质的理论认识,做出正确的辨证结论来。

二、辨证的基本方法

中医辨证的目的是弄清致病因素侵入人体后所引起的整体功能的病变反应。辨证的过程体现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其方法似属层次分析方法。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辨别阴阳是中医辨证的总纲和基础。阴阳辨证是辨证的起点,具备了抽象到具体这种研究方法的起点的主要特征。阴证阳证在辨证系统中是最基本的概念,说明了整体功能病变的最单纯、最抽象的关系。阴阳辨证与其他辨证的关系是上属关系,阴证阳证概念的外延大于其他证概念的外延。或者说,阴阳辨证是其他辨证的上位概念,阴阳辨证可以看作是辨证的第一层次。

辨别阴证和阳证之后,辨证的认识过程就要上升到第二个层次,即辨别表里、寒热、虚实。

表里、寒热、虚实这六个概念的内容比阴阳概念丰富、充实,使我们对病位、病性、病势等有个大概的了解。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如果不落实到气血津液、脏腑经络上来,就还是抽象的,尚不能说明具体的病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称之为八纲辨证。我们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八纲辨证阶段,为了准确具体地把握疾病的变化,还必须作更深一层的辨证,即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以及经络辨证等。

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属于辨证过程的第三个层次。这三种辨证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气血津液辨证与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相比,前者较为抽象,后者则更为具体一些。气血津液的病变,不属于何脏何腑,其症状基本相同。而各脏腑因其生理功能不同,病变所在脏腑不同,其症状也就不尽一致。

对于内伤杂病来说,经过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到脏腑辨证的认识过程,基本上就可以作出较为具体的辨证结论来了。但是,对于外感疾病还嫌不够。我们还必须以脏腑辨证为基础,深入到更为具体的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阶段。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既包括了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辨证的基本内容,又反映出外感病邪侵入人体不同层次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六经辨证是用来辨风寒外感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则是以温热病为主要对象,三焦辨证则是针对湿热病而设的,这三种辨证方法较之脏腑辨证,内容更为丰富具体。

上述辨证方法体现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体现了对病变认识的多样性的统一,这个认识顺序与疾病的客观发展有着某种一致性。

三、辨证的基本步骤

1.确定证候诊断:确定证候诊断,必须以四诊所获得的临床资料为依据。四诊是对病性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从联系和整体的观点对病情资料进行比较、选择、鉴别和取舍,去掉不能反映本质的材料,汲取主要的反映本质的资料。在此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方法,进行抽象、概括、分析、综合,透过现象来揭示疾病的本质,辨认疾病的证候。一个完整的证候,应该包括病因、病位、病机、病势、证名等内容。

(1)病因:审症求因是中医学探求疾病发生原因的重要方法。审症求因的“因”,其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因包括对病因、病机和病情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也就是从病人临床一系列具体征象中,分析确定其病因是什么?病在何脏何经?其病机和发展演变如何?实际上,包含了证的全部内容。狭义的因,乃是根据病人的临床资料,辨明其具体病因,或为外因,或为内因。狭义的因,就是证候诊断中所求的因。

(2)病位:在辨证中,不仅要明确病因,而且要确定病变部位。定位是辨证中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同一病邪,侵袭人体部位不同,性质非一,证候各异,治法亦各有所宜。定位一般包括表里定位,对外感疾患尤为重要。气血定位、脏腑定位、经络定位,通常用于内伤杂病。六经定位、卫气营血定位用于外感热病。其中脏腑定位涉及范围较广,内伤外感皆宜。

(3)病性:病性是指病变的性质。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是中医病理学的总纲,故寒热是一切病变的基本属性。

(4)病机:病机是指病变发生、发展、演变的机理。分析病机就是将一切与疾病有关的因素加以综合分析,探求其病变的性质和机制,从而了解疾病的本质。临床上以症状为据,参以病史病因等,分析病变的机制,揭示各种临床征象的内在联系,辨析病机是辨证的关键环节。

(5)病势:病势即疾病发展和演变的趋势。其内容包括病变发展的缓急、传变规律和动态变化。邪正消长盛衰决定着疾病发展和演变的形势。一般外感疾病和阳证病势较急,内伤杂病和阴证病势较缓。外感疾患的传变规律有:六经传变、卫气营血传变和三焦传变等。在辨证中,亦要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如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之间就有着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6)证名:证名即证候名称。在辨证过程中,根据上述病因、病位、病机、病势的分析,揭示出病变的本质,来确定证候名称。对于证候的命名,一般以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综合为优。

如肝胆湿热证、痰火扰心证等;亦可病位、病机与病性相结合,如肝肾阴虚证、心气虚证之类。

2.辨别疑似证候:自然界中,不同的现象或事物之间的某些方面,常常有一些近似之处,疾病的证候表现也不例外。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导致各种疑似证的具体条件,找出其鉴别诊断规律和方法。一般说来,欲作好证候的鉴别诊断,必须重视特异性症状,即一个证候所特有的、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意义的症状和体征。若已获得某一证候特异性症状和间接支持该证的特异性症状,则证候诊断准确性便大为增强,例如,胁肋胀痛,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等为肝气郁结的特异性症状,这是诊断肝气郁结的必要条件,而善太息,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脉弦等为肝气郁结证的非特异性症状。根据其特异性症状和非特异性症状,便可得出依据比较充分的肝气郁结证的诊断。当然,特异性症状和非特异性症状并不是绝对的,某一症状对这一证候是特异性的,而对另一个证候来说又是非特异性的。如目赤肿痛是肝火上炎证的特异性症状,但对心火上炎证来说又是非特异性的。舌尖红赤碎痛对心火上炎来说是特异性的,而对肝火上炎来说则又是非特异性的。因此,我们不能脱离具体的证候概念而孤立地谈症状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离开了具体的证就无法划分二者的界限。临床辨证时,要重视各种特异性症状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又不低估或忽视有关的各种非特异性症状的价值。若想彻底弄清此证与彼证的区别点,就要熟悉主要鉴别指标和各自的特异性症状。通过对有关各证逐步地进行筛选,客观地给予排除或者肯定,从而建立正确的诊断。若所拟之证并不能全面概括或解释患者所表现出来的全部症状,且又缺乏支持这一证候之特异性表现,则此证之诊断便难以确定。

3.辨证辨病结合:病和证,都是人体阴阳失调,出现病理变化的临床反映。中医学强调既辨证又辨病,但重于辨证。辨病是认识和解决疾病的矛盾,辨证是认识疾病的基础。辨证即能知病,病又是证的综合和全过程的临床反映,只有在辨病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入更具体地辨证。

辨证和辨病是相辅相成的,在辨证的基础上辨病,在辨病的范围内辨证,辨证与辨病密切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应当指出,中医的辨证并非完美无缺,而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长于从整体上来认识疾病,而对局部病理变化认识不够清楚。辨证所依据的是通过四诊而获得的感性材料,定性为多而无准确的定量,即使有定量也是模糊的量,这就不可避免地渗入感知者的主观成分。另外证候的诊断标准尚不规范化,也会影响辨证的精确程度。这些局限性正是朴素唯物主义认识的不足之处。我们应当以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把现代科学技术和中医学认识疾病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中医特色的认识疾病的方法和理论体系。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重视继承与创新的中医理论家李德新》。郑洪新 整理
2
本条ID:14171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