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机升降学说是祖国医学基本理论之一。肇始于《内经》,经张仲景、刘河间、张洁古、李东垣等历代医学家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成为祖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机升降学说是建立在古代唯物主义精气学说基础之上的,它不仅从静态结构,而且从动态变化上阐述了人体结构与功能、物质和能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指明了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的基本形式,贯穿于中医病因学、病理学、方药学和治疗学之中,内容十分广泛。因此,认真地研究和探讨气机升降学说,使之不断完善提高和系统化、条理化,对促进中医基本理论的发展,促进中医现代化,创造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新医药学有着重要意义。
一、构成物质世界的要素——气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世界,“气”是构成宇宙的最根本的原始物质。“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吕氏春秋·大乐》)。这里所谓“太一”就是混沌未分的气;“两仪”、“阴阳”是已分的气;“天常”是指自然界的规律。宇宙间客观存在的万物都是气运动变化的结果,即宇宙是含气的自然界。故云“天地,含气之自然也”(《论衡·谈天》),“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论衡·言毒》),“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人类居住的地球也是处于大气之中,故云“地为下乎……地为人之下,太虚(宇宙)之中者也……大气举之也”(《素问·五运行大论》)。由此可见,气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物质元素,是一种运动着的精细的物质实体,故曰“其细无内”,它充塞于宇宙之间,故曰“其大无外”。从物质现象到精神现象,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气运动变化的结果。所以说“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之气合,六节分而万物生化矣”(《素问·至真要大论》),“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素问·六节脏象论》)。气的运动的基本形式就是升降出入,故云:“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这种气的升降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二、气机升降与脏腑的关系
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无非是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摄其所需,排其所弃。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营卫阴阳,均赖气机升降出入而相互联系,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与它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升降运动是脏腑的特性,是物质运动的规律。而每一种物质运动的形式,又为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本质所规定,因此,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及其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升降趋势亦不尽相同。
1.脏腑气机升降的一般规律:人体的生命活动,内而消化循环,外而视听言行,无一不是脏腑升降运动的表现。“出入”是升降运动的外在表现,可与升降运动联系在一起。一般说来,五脏贮藏精气,宜升;六腑传导化物,宜降。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的枢纽。六腑,“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灵枢·本脏》),虽然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宜降,但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也有吸收水谷精微、津液的作用,如胆之疏泄胆汁,胃之腐熟水谷,小肠之泌别清浊,大肠之主津液等等。
可见,六腑的气机运动是降中寓升。不仅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处于升降的统一体中,而且每一脏腑本身也是升与降的统一,即升降中复有升降。总之,脏腑的气机升降运动,在生理状态下,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可体现出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特点。
2.脏腑气机升降的具体形式:脏腑的气机升降,除一般规律外,还有其本身的活动规律。
心位于胸中,主血脉,藏神。心血上荣头面,供养神明,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充沛,面部红润。心血又必须下行以营运周身,此为心血之升降。心主神明,为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总司,五脏六腑之大主,统御全身各脏腑组织,使之相对平衡、协调,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灵兰秘典论》),此又是心主神明的升降。心在上,其升降特性主要为降,而降中又有升降。
肺居膈上,其位最高,为五脏六腑之华盖。肺主宣发,能吸清呼浊,贯注心脉,使气血津液敷布全身,内而脏腑经络,外而肌肉皮毛,无处不到。肺气宣发通畅,则主一身之气而呼吸调匀,助心行血而朝百脉,通过汗液、呼吸调节水液代谢;宣发卫气,输精于皮毛,发挥屏障作用,此为肺之升。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肺气下降则呼吸出入有序,水液运行全身,水道通调,下输膀胱,为肺之降。肺之宣发和肃降是对立的统一,没有宣发就无所谓肃降,没有肃降也无所谓宣发。只有有宣(升)有肃(降),才能气道通畅,呼吸均匀,保持人体内外气体的交换,才能使气血津液敷布全身,以濡养各脏腑组织,使无用的水液下输膀胱,排出体外,而无水湿痰浊遗留之患。可见肺的气机特性主要为降,升居其次。
肝位于右胁下而稍偏左。肝主升发,以条达为性,体阴而用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使气血运行无阻。肝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疏泄于心脉,升发而上,又运行于全身,则“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素问·五脏生成篇》),“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东医宝鉴》)。胆汁来源于肝,肝分泌胆汁,下泄于胆、小肠;且能疏泄精关,调节精血,与生殖机能有关;又能疏利三焦通调水道,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参与水液代谢,降泄而下。
肾主藏精,脑为髓海,精能生髓。“上至脑,下至尾骶,皆精髓升降之道路”(《医学入门》)。
肾主骨生髓通于脑,精髓上充以养脑。“骨髓坚固,气血皆从”(《素问·平人气象论》),“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精血”(《张氏医通》),故曰“血液之源在于肾”。精可化为血,精足则血旺,精血充足,可滋五脏之阴,可发五脏之阳,此为肾精之升;肾精为生长发育之源,“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为肾精之降。肾主水液,升清降浊而调节水液代谢。将清者——津液,上归于肺而布散全身,以供脏腑组织利用。使浊者——代谢产物,下输于膀胱,排出体外,这是肾主水液之升降。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赖脾气升清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周身。故曰“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转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脾主五脏之气,肾主五脏之精,皆上奉于天,二者主生化,以奉升浮,是知春生夏长,皆从胃中出也”(《脾胃论》),“其清者倏焉而化为气,依脾气上升于肺,其至清而精者,由肺而灌溉乎四体,而为汗液津唾,助血脉益气力而生生不息之运用”(《医学正传》)。所以,“升降之机者,在乎脾土之健运”(《医门棒喝》)。脾的气机主升,但脾在运化水谷精微的同时,还把人体需要的水液运送到全身各组织中去,以发挥滋养濡润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将代谢的水液,下达于肾和膀胱,最后排出体外,此为脾的升中之降。
3.脏腑气机升降之间的关系: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脏腑组织不仅各自进行升降运动以完成各自的新陈代谢,而各脏腑之间的升降运动又是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化生的。
人身心肺在上,行营卫而光泽于外;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壮于内;又须脾胃在中,传化精微以灌四旁。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脏腑气机升降的轴心。人体脏腑组织及各脏腑组织之间的气机升降,共处于升降出入的对立统一体中,共同完成整个机体的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的不断自我更新,即不断地从外界摄取食物,并将这种物质通过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摄其精微而充养自身。同时又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以维持机体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动态平衡。故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素问·经脉别论》)。脏腑气机升降运动的这种动态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关键。
4.肾为脏腑气机升降之本: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肝之升发,肺之肃降,心火下降,肾水上升,脾气上升,胃气下降……等等脏腑的气机升降运动,以肺脾肾最为重要,而肾尤为重要,是气机升降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只有肾阳的蒸燠,脾土才能斡旋而有运行腐熟之能,也只有肾气之摄纳,肺气方能下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大肠也因此传化糟粕。所以说脏腑的升降运动,“惟肾为根”(《医贯·内经十二官论》)。肺主治节,肺“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可见,脏腑升降运动皆受其调节。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只有通过脾的运化和转输作用,其余各脏器才能得到济养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故曰“脾以阴土而升于阳,胃以阳土而降于阴。土位于中而火上水下,左木右金,左主乎升,右主乎降,五行之升降,以气不以质也。而升降之权,又在中气,升则赖脾之左旋,降则赖胃之右转也。故中气旺则脾升而胃降,四象得以轮旋。中气败则脾郁而胃逆,四象失其运行矣”(《医学求是》)。
三、气机升降与经络的关系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内联五脏六腑,外络肢节官窍,使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保持着物质能量代谢的平衡和生理功能的协调一致。十二经脉的体表循行完全符合升已而降,降已而升的规律,体现了上焦内脏主降,下焦内脏主升的特点。身体内部的经络多为升降交错,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所以说经络系统是人体气机升降的重要渠道。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表明了脏腑的升降规律。
凡脏气上升的,它所相表里的腑气就是下降的。如足三阴经起于足趾端,经下肢内侧上行,止于胸腹部,分别交于手三阴经,即:足之三阴经从足入腹,反映了肝肾在下,下者宜升,脾气主升的特点。而与所相表里的足三阳经则起于头面,沿躯干下行,经下肢外侧,止于足趾端,分别交于足三阴经,即:足三阳从头走足,反映了胃主降浊,胆宜通降,膀胱气化的特点。
凡脏气是下降的,它所相表里的腑气就是上升的。如手三阴经起于胸部,循上肢内侧下行,止于手指端,分别同手三阳经相接,即:手之三阴,从胸走手。其升降则与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的特点基本一致。而与之相表里的手三阳经起于手指端,沿上肢外侧上行,止于头面部,分别与足三阳经交接,即:手之三阳,从手走头。其中反映了大肠主津,小肠主液,降中寓升的特点。反之,凡腑气是上升的,它所相表里的脏气就是下降的,如手三阳经从手走头(升),而手三阴经则从胸走手(降)。凡腑气是下降的,它所相表里的脏气就是上升的,如足三阳经之从头走足(降),而足三阴经则从足走腹(升)。另一方面,凡手经所属脏腑之气是上升的,它同名的足经所属脏腑之气就是下降的,如手三阳经从手走头(升),而足三阳经则从头走足(降)。凡手经所属脏腑之气是下降的,它同名的足经所属脏腑之气就是上升的,如手三阴经从胸走手(降),而足三阴经则从足走腹(升)。反之,凡足经所属脏腑之气是下降的,它同名的手经所属脏腑之气就是上升的,如足三阳经从头走足(降),而手三阳经则从手走头(升)。凡足经所属脏腑之气是上升的,它同名手经所属脏腑之气就是下降的,如足三阴经从足走腹(升),而手三阴经则从胸走手(降)。总之,十二经脉循行规律与脏腑气机升降规律基本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