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经验

一、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中药炮制,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临床治疗,在促进药物效用上,起着重要作用。中药凡在调配处方和配制成药之前,大都需要经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加工处理,这种加工处理过程,统称为“炮制”。炮制的方法很多,但各有不同意义。兹综合历代医家所述,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除去杂质及非入药部分

一般植物药都需要经过挑、筛、洗、漂等加工处理。洗净泥砂,拣净杂草,以及去心(远志、巴戟天),去皮(桃仁、草果仁、益智仁),去核(山茱萸、金樱子、诃子),去芦(人参、玄参),去毛(枇杷叶、石苇、狗脊),去刺(苍耳子、白蒺藜),去瓤(枳壳);动物有的需要去头(乌梢蛇、白花蛇),有的需要去头、足、翅(斑蝥),有的需要除去皮肉血垢(龟板、鳖甲);矿物类去净泥土砂石;贝壳类去净泥砂、苔藓等异物。以上不同的加工方法,主要为了使药物清洁纯净,便于服用,防止副作用,以保证用量准确,达到质纯效宏的目的。

2.区分药用部位,利于发挥疗效

中药有些品种,虽同出一体,但在效用上迥然有别,必须通过炮制加工,严格区分,利于发挥疗效。如麻黄(用茎枝)功能发汗、平喘、利尿,主治外感风寒无汗的表实证(如《伤寒论》“麻黄汤”),而麻黄根(用根)功能止汗,主治体虚自汗、盗汗(如《局方》“牡蛎散”)。莲子,又称“莲子肉”,其性味甘、涩、平,功能养心、益肾、补脾、涩精,主治遗精、白浊(如《局方》“清心莲子饮”),又治脾虚泄泻(如《局方》“参苓白术散”);而莲子心性味苦寒,功能清心热,除烦止渴,主治心火亢盛、烦躁口渴(如《温病条辨》“清宫汤”)。蜀椒(用果皮)功能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主治脘腹冷痛,呕吐腹泻(如《金匮要略》“大建中汤”);而椒目功能下气行水、平喘,主治水饮停蓄,小便不利,遍身水肿(如《世医得效方》“疏凿饮”)。

3.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和缓和副作用

中药有少数品种是含有不同毒性的,这些含毒中药,凡在入药之前,都必须经过依法炮制,精心加工,使质量合乎标准后方可入药;否则,服后,轻者发生不良反应,重者可危及生命。关于毒药的炮制与应用,古人是非常注意的。如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的“半夏秫米汤”,就用的是“制半夏”。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对毒性中药的应用,更为谨慎,凡用有毒药物,均在脚注上注明炮制要求。如巴豆:去皮、心熬黑。商陆根:熬。芫花:熬。瓜蒂:熬黄。附子:炮,去皮,破八片。半夏:汤洗等。再如元·《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说:“草乌疗风痹,生用使人蒙”。上述记载都是古人临床应用毒性药物的经验,并提示后人切切注意,不可忽视。

建国后,为了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对于含有毒性的中药,无论从使用和管理上都是极为重视的,制定了必要的制度,如《中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将收载的有毒中药,分别注明有大毒、有毒、有小毒,在炮制项下规定了具体的炮制方法,在用法用量项下,每种都有明确规定,并且有的品种,还规定了含量标准。如制马钱子粉含士的宁为0.80%,巴豆霜含油量为18~20%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对有毒的中药炮制与应用惟一的依据。

缓和药性,是经过炮制,缓和某些药物的偏性,减少服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如苍术性味辛燥,用米泔制,可减低燥性(减少部分挥发油,缓和对胃的刺激性);马兜铃性偏苦寒,生用致人呕吐,经蜜制后,可免除其副作用,且可增加润肺止咳功效;肉豆蔻功能温中散寒,固肠止泻,但因生品含有大量的挥发油和脂肪油,生用反致滑泻,故煨去油;莱菔子气味辛烈,生用上逆,每易致呕,经炒黄后,气味缓和,重在下气消痰。正如清《修事指南》所说:“煅者去坚性,煨者去燥性,炙者取和中之性,炒者取芳香之性,浸者去燥烈之性,蒸者取味足”。这说明,如果药物炮制得当,可以矫正药物的偏性,缓和其副作用,提高临床疗效,适应治疗要求。

4.增强药物疗效

药物在炮制过程中,常加入一些辅料,它可以与药物起到协同作用,增强药物功能。如延胡索其有效成分为生物碱,经醋制后,可使生物碱转化为醋酸盐,增加了在水中的溶解度,故加强了止痛活血作用;淫羊藿用羊油脂油制后,可促进助肾兴阳之功;阿胶用蛤粉烫制,可增强润肺平喘、止咳化痰效果;半夏用生姜制可以加强半夏化饮止呕作用,且生姜还可解半夏毒;黄酒制蕲蛇,可促进活血散风功效,又可减少腥浊之味。又如蜂蜜制,一为增强润肺止咳之效,如炙款冬花、炙紫菀;一为增强补脾益气之效,如炙黄芪、炙甘草。其它如朱砂面拌制品,取其加强镇心安神作用,如朱麦冬、朱茯神等等。正如宋·《太平圣惠方》说:“修制合度,分两无差,用得其宜,病无不愈。”这说明,药物炮制得法,对促进疗效,有很大关系。

5.转变药物性能,适应医疗需要

性能,就是药物的性质和功能。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为了适合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不同的需要,药物通过炮制,可改变其性能,以密切结合临床要求。

(1)转变药物性味:如生何首乌苦甘涩,性偏寒主泻,可通大便,解疮毒,治瘰疬;若经黑豆汁、黄酒炮制后的制首乌性甘温主补,可以补肝肾、益精血,还可以治须发早白。生地黄味苦性寒,重在养阴清热凉血;经黄酒制后的熟地黄性变甘微温,功专滋肾补血。天南星苦、辛、温,功能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善治湿痰咳嗽,风痰眩晕,中风喎斜等;经牛胆汁制后为胆南星,性变苦凉,反涤热痰,平熄肝风,常用于小儿高热痰盛,惊风抽搐。桑白皮生用味甘寒,功能泻肺行水消肿,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经蜜制后的炙桑白皮,寒性较缓,长于润肺止咳,化痰平喘。

生蒲黄性味甘平,功能行瘀活血;蒲黄炭性质变涩,主治各种出血。

(2)转变药物作用的趋向:疾病,由于病因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也各有区别。有向上的,如呕吐、呃逆、喘促;有向下的,如泻痢、脱肛、崩漏、带下;有向外的,如阳气浮越;有向内的,如表邪不解、热陷心包、疹毒内攻等。而与之相适应的药物,就有升、降、浮、沉的功能,这就是药物的客观属性。但属性经过炮制,往往是可以改变的。如砂仁功能行气和中,开胃消食,作用在中焦;经盐制后,则可下行温肾,治小便频数。大黄生用苦寒直降,走而不守,具有荡涤肠胃、泻热通便之功,酒炒大黄却能引药上行,驱热而下降,主治头目诸热。如李时珍说:“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由此可知炮制对中药作用的趋向确有很大关系。

(3)炮制对引药归经的影响:归经,即某些药物对脏腑、经络的病变起一定的治疗作用,谓之归经。药物通过加入不同辅料炮制后,对归经有一定影响,它可引导药物直达病所,在一定的脏腑、经络更好发挥疗效。如《本草蒙筌》指出:“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就是这个道理。比如,柴胡其主要功用为清热退烧,和解表里,次要功用为疏肝解郁,医生在临床治疗时,为了使其引药入肝,功专疏肝解郁,常用醋炒柴胡。另外,凡疏肝理气之品,多用醋制,如醋香附、醋青皮等。再者,活血行瘀之品,也多用醋制(因肝藏血,有调节血量的功能),如醋莪术、炙乳香、炙没药、醋炒五灵脂等。凡温肾强腰、散寒治疝的药物,多用盐制。如补骨脂、杜仲、小茴香、益智仁、橘核等。其它如炒醒脾,土炒和中,均属归经之内。

6.便于制剂调剂和易于有效成分煎出

矿石、贝甲、化石及某些坚硬植物的根及根茎、木质、果实种类和动物的角质药材,整品既不便于调剂和制剂粉碎,且在短时间内有效成分也不易煎出。因此,均须针对药材的不同质地情况,分别进行炮制处理,才能确保疗效。如矿石类的磁石、代赭石须火煅后醋淬;坚硬的根及根茎类如乌药、土茯苓、天麻、白芍等均须切成薄片;木质类的苏木、降香、檀香和动物角质类的羚羊角、犀角、广角、鹿角等,均须镑成薄片;果实类的木瓜、枳壳等也须切成薄片;种子类的草决明、牵牛子、白芥子、牛蒡子等,均须炒黄,用时捣碎。此外,还有一些坚硬药材,常研成细粉随汤药分冲服用。如羚羊角粉、水牛角粉、旱三七粉、沉香粉、朱砂粉等等。上述各种炮制加工方法,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7.矫味、矫臭动物类或其它

具有腥臭气味的药材,服后往往引起恶心、甚至呕吐,所以,矫味、矫臭在医疗上也是必要的。中药的很多炮制方法都带有矫臭的作用。如炒僵蚕、蛇蜕;醋炒鸡内金、五灵脂;砂烫醋淬的龟板、鳖甲;黄酒蒸制的紫河车、乌梢蛇;滑石烫刺猬皮等等。

综上所述,中药炮制是一门极为复杂的科学。由于中药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自然界物质,在这些原生药中,有的含有毒副作用;有的含有杂质及非入药部分,如动物之血瘀积垢,植物、矿物夹有杂草、泥砂等异物,如不加以剔选或清除,便不堪入药。况且,有的药材体积大、坚硬,不便于调剂、制剂和有效成分的煎出;有的需要区分入药部位;有的因生熟不同或炮制所用辅料不同,作用各异等等。因此都须通过炮制进行适当处理,才能供临床应用,以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降低毒性,缓和药性,提高疗效之目的。从上述不同的炮制目的来看,无不与临床密切结合,为临床治疗服务。历来医靠药治,药为医用,二者不可脱离。因此,中医在开方时,对炮制要求必须明确,中药人员在调配药品时,亦须遵照医师的用药意图,应炒则炒,应炙则炙,形成在临床治疗上的有机整体,以便起到更好的疗效。

二、论中药饮片切制必须符合医疗要求

中药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三类,其中以植物类药材为最多。但植物类药材在调配处方之前,除花及细小的果实种子类之外,大都须要经过切制加工。据常用的400种植物类药材(包括根及根茎类、茎木类、树皮类、叶类、花类、果实种子类、全草类、菌藻类)统计,就有206种需要进行切制的。这充分表明饮片切制在中药炮制这门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位置。为什么大多数植物类药材必须经过切制处理?其主要目的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药材在切制过程中,首先要除去杂质及非入药部分,如拣净杂草、去芦、去须、漂净盐分、洗净泥砂污垢等,以便使药材清洁纯净。

(2)有些含毒药材,经过清水浸漂可解除或降低毒性。

(3)药材切制后,可使其表面加大,易于煎出有效成分,且在炮制中便于液体辅料(如酒、醋、蜜等)渗入药材组织内部,可起到不同的治疗作用。

(4)药材通过切制后,单位体积缩小便于调配称量。

综上所述,其核心问题,就是在于提高药品质量,符合医疗要求。

传统的中药饮片切制,是非常讲究的,是一门复杂特殊的专门技术。这些技术并非每一个中药人员都能懂得,它主要掌握在少数专攻切制的切药工人手中。能熟练掌握这套本领,也非朝夕之功,一看就懂。它必须在师傅的指导下,通过长期操作,细心琢磨,反复实践,才能逐渐由粗到精,掌握不同品种的切制技巧。

提起中药饮片切制的讲究,不妨回忆一下建国前的饮片切制概况:虽然中药须经切制的品种繁多,但每个品种的切制工序,大都从保证药品质量,符合医疗要求来考虑。如切制前的分档(如甘草、黄芪分大小条等);去掉非入药部分(如柴胡去苗、玄参去芦、枳壳去心等);在浸泡中根据不同品种的质地松泡或坚硬分别采用喷淋、抡水洗、浸泡、闷润等不同方法和时间进行软化;在切制中根据药材不同形状和质地,分别切成薄片、厚片、丝、咀、块等不同规格,尤其片状药材在干燥过程中,还须进行压制,使之平整光洁。凡质地疏松的药材,为了保证片形完整不碎,又不妨碍有效成分煎出,故多切成厚片,如南沙参、羌活、黄芪、甘草等;凡质地坚硬的药材,利于有效成分溶出,更好地发挥疗效,均切成薄片,如白芨、天麻、白芍、郁金、黑附子、天南星、三棱等;为了防止性状类似的饮片混淆,在切制中就加以区别,如天南星切成半圆形薄片,而禹白附切成圆形略厚片;全当归切成圆片(横切),而当归身切成直片(纵切);怀山药切成斜片,而天花粉切成圆形或半圆形片状,生黄芪切成斜片,而生甘草切成圆片等等。目的以资鉴别。因此,不同品种,各有不同的特点。在切制技术上,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应薄则薄,应厚则厚,“切咀两头齐,切块见四方”;俗说:“陈皮一条线,枳壳赛钮绊,清夏不见边,木通飞上天,川芎似蝴蝶,泽泻如银元,凤眼鸡血藤,鸟眼胡黄连。”这些传统说法的意义,并不专指这几种中药切制的精细,而是概括了全部饮片的切制质量要求和切制工人的高超技巧。由于药材切制讲究,故过去北京中药店调配处方药品,曾有“精洁饮片”之称。“精”,指选料精良,加工精细;“洁”指清洁纯净。但这些宝贵经验,今天却有一些人认为:“这是一种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只图美观,不讲实际。”金氏认为一切科学发展与存在,都是客观需要的。中药之所以有几千年历史而不衰,就是由于它的疗效可靠,才赢得广大人民所信赖。保证和促进中药的疗效,确是与各种加工手段有密切关系。况且,切制形状美观,也是质量标志之一和精益求精的具体表现。怎能轻率否定?至少这种说法不够全面。当然,过去有极少数品种的加工,确有不讲实际的情况,如“谷精草”绑成“扇面形”;“广陈皮”剪成“圆形”这对于药品质量,并无裨益,反而浪费时间或浪费药材,应该弃之不用。再者,过去某些药材,因浸泡时间过长,经今天科学实验证明,有损于药效,也应改进。这是一切事物发展中日臻完善的必然规律,绝不可以因其一点不足,而概其全盘。另外,还有些人认为:“过去手工切药是落后的,已不能满足医疗需要,今天机器生产还感觉供不应求。”的确,建国后,中药在国家的大力扶植和重视下,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从用量上,确实几倍、几十倍的猛增,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医疗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医中药的独特疗效所取得的结果。诚然,手工切药是一种落后的加工方式,它必须以大型机器生产来取代,这是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手工切制的落后,只是在于它的产量不高,至于它的优良质量是整个医药界和广大人民所公认的。无疑,增加产量是必要的,而惟一的前提,必须以保证质量为原则,否则,就没有达到饮片切制是为了促进疗效这个重要目的。再者,“机器生产还供不应求”(意思是切制的质量好坏,都能卖出去),这是当前饮片质量下降的主要症结,就是在于这种思想上的阻碍,所以造成只顾产量,忽视质量的现象。金氏近年来,不断从药材公司批发部、门市部及医院中药房等单位,调查了解,其饮片质量下降的现象,确实十分严重。现举例如下:一般看来,切咀两头斜(如党参、怀牛膝);切块全是渣(如制何首乌、熟大黄);应薄不薄,应厚特厚。如坚硬的根及根茎类的白芨、白芍、天麻、天南星、三棱等,均应切成薄片,按《药典》“炮制通则”规定:这些品种的厚度一般应在1~2mm,而现在据测量却在2~3mm,甚至到4mm;如山药、天花粉等饮片的厚度应为2~4mm而多在5mm以上;特别是郁金、清半夏根本不切(郁金打块,清半夏整用)更奇怪的是,竟将坚硬的茎木类之苏木、降香(应镑成薄片)、鸡血藤(应切成薄片)均打成劈柴状的碎块,这种加工方法,怎能煎出有效成分发挥应有作用呢?这岂不是人为的降低药效吗?再从饮片的形状来看,更是不禁令人长叹!同是一种饮片形状,斜的、圆的、长的无一不备,其中至少有15%不成形的渣末,由此可知卫生情况如何?综观今天的饮片与传统饮片在质量上的相比,不说面目皆非,也是根本走样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不承认客观实际,不是唯物论者,只有承认差距,才能改进。况且,我们也应该看看其他行业的生产发展的速度,真是日新月异,形势喜人。它们都以质量优良,精益求精,物美价廉,品种齐全等优点,争先占领市场。而我们对于“治病救人”的特殊商品——中药,在加工方面与其他行业相比,确早已“望尘莫及”了。甚至比“十年动乱”之前,都相差很远。致使饮片生产有今天这种落后局面,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有的主管中药经营的领导,对此不够重视,往往原则要求多,具体措施少,致使很多质量问题长期不能解决;第二,中药经营官商作风严重,“就是这东西,爱买不买”,认为只此一家,并无二份,毫无竞争之意;第三,目前中药切制工作,多由青年药工掌握,老师傅已经寥寥无几,屈指可数了,从北京市从事中药工作近万人中,能全面掌握传统切制的技术人员已经很少,并且这些人早已离开切制工作岗位。但他们在切制工序和技巧以及所切的优质饮片特征,当前青年切药工人是不掌握的,因没有学习标准,所以满足当前现状,这些宝贵经验如不及时学习继承,则有失传的危险。

近年来,关于中药的货源和质量问题,已经引起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注和国家医药主管部门的重视,曾多次对此作过指示,并且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已专门开过多次工作会议和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要求要下大力气,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在上级关怀和指导下,北京市和某些地区药材加工单位,对提高中药饮片质量问题,极为重视。他们为了保证临床治疗效果,开动脑筋,克服困难,改进了切制方法,对此做出了很大成绩,并且改进了饮片包装,为中药饮片规格化、标准化奠定了基础。但也有些药材加工单位,的确行动缓慢,迟迟不前。应该大声疾呼:中药饮片质量如此下降,已经影响中医临床治疗效果和固有声誉了,不可再等闲视之了。

为了继承祖国医药遗产,保持和发扬中医中药特色,发挥中药饮片切制加工在符合医疗要求,促进治疗效果上,起到应有作用。特提出如下建议:

(1)各级药材主管部门对饮片切制加工应给予足够重视,加强领导,抓到底。可在每年召开一次全国性饮片质量评比会议,表扬和奖励先进,对不能保证质量者,要限期改进。

(2)发动群众,多方协作,迅速研制分类型的(如个子货、把子货、咀子货、镑片等)切药机器,避免“万能切药机”代替一切。

(3)提倡文明生产,扭转只泡不润,只泡不洗,原汤浸透,原件浸泡的现象。防止有效成分流失和杂菌污染。

(4)迅速继承濒于失传的老药工切制技术,可选派热爱中药工作,有志振兴中药事业的青年,采取带徒方式(不宜搞培训班,要口传心授,亲自实践),首先将一些重点品种全部加工程序,传统经验,不走样的继承下来,并将切制的优质饮片,作为今后提高质量的标志。

(5)凡有手工切制条件的零售单位(包括较大的医疗单位),对目前机械切制不能保证质量的品种,可暂时自行加工。如做得有成绩的单位,可加以鼓励和宣传报道。

(6)改进饮片包装,将清洁干燥合乎规格的饮片,按定量分装(塑料袋盛),外包装可用纸箱或塑料箱,这样既便于贮存,又便于运输,也为中药饮片标准化、规格化的实行,创造条件。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善鉴别精炮制的中药专家金世元》。翟胜利 李京生整理
2
本条ID:14168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