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这门学科和其他中医学科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较前有了飞跃的发展。事实证明,现代文明尽管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但这门学科还是无法替代的。目前,中医儿科在全国已有一支比较庞大的队伍,也有自己培养高层次人才——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授予权,有自己的学术团体(全国中医儿科学会),在学会的直接组织下,10多年来,已先后编写《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医籍丛书》、《实用中医儿科学》等600多万字的系列书籍,对继承和发扬中医儿科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任何学科的发展,如果不结合现代科学新的内涵和形式,硬抱住过去的原有成绩不放,躺在安乐窝内吃老本,不管什么时候,总有一天会被时代的巨轮撞得“头破血流”的。
江氏认为:加速发展中医学这门学科,“继承是基础,发扬为目的”,中医儿科学就要在这个大方向指引下奋发前进。中医学长期以来为什么能以得到人民的爱护和政府的重视,最重要的一条,是因为有其可靠的疗效。提倡中医,发扬中医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在临床上不断提高疗效。为此,要进一步发展中医儿科学,还得要大力加强临床科研与基础科研,只有将科研工作搞上去,才能使传统的宝贵经验更加辉煌,发挥出更加巨大的作用。
为了加速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基本的着眼点,在于培养一支卓有基础、勇于改革的新生力量。这支队伍,既要善于继承,又要不断创新,敢于在自我否定中完善自己。如果不敢向前跨越雷池一步,墨守成规,坚守过去肯定的东西,那只能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哪能发展和前进呢?江氏曾说过,要实现这一理想,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特别要提高中青年技术骨干的业务水平。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培养出一支具有“四能”的中医儿科人才。
江氏早在1982年,全国第一届儿科提高班开学典礼上就儿科人才的培养发表过论述。他说:作为一个高层次的医生,应该具有一定的素质和条件,必须具备四方面的能力,即“四能”。
其一,能“医”。在临床能医病。首先要求儿科医生能熟练、正确运用辨证施治、理法方药以及中医的多种疗法(内服、外敷、针灸、推拿)治疗儿科的各种疾病,并能掌握和使用理化诊疗技术和抢救技能,把中医和现代医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更深入地从微观角度认识儿科疾病,做到能中不西、以中为主、西为中用。这种能“医”的能力,不单指临床的诊疗能力,其关键在于能善于继承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其二,能“写”。能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著作。能医好病是前提,还要善于进行文字总结、善于挖掘宝库、善于向新和博的方向发展。古今结合、中西结合。人的头脑是个结合部,应学会在结合部上下功夫,这样才能创造出领先的东西,写出有水平的文章。其三,能“讲”。在课堂、学术讲台上能讲出有水平有新见解的学术报告。要求将自己的经验、新的体会有条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传授给下一代。培养中医儿科临床医师,江氏很重视传统带徒的传帮带。他说,老一辈的尤其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高尚的医德医风为学生树立榜样,以谦恭礼让为做人的楷模。在技术业务上,一定要毫无保留的把儿科医疗“刀口”上的经验传授给他们,并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因需施教。如在农村巡回医疗,培训赤脚医生,重点应放在适应农村儿童常见病的防治。又如对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以“严”字开头,“博”字开路。
在继承与发扬的关系上,强调继承为基础,发扬为目的;在方法上,要求师古而不泥古,扩大思路向新和博的方向进展。其四,能科研。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技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必须树立科技兴业的意识,中医学必须向现代化进军。江氏认为,中医科研工作的重点,应该在药物剂型、临床病证、危重病抢救、疑难病诊疗几个方面。在继承中医特色的前提下,要加快科技的进展,还要加强科研成果的整理提高及推广应用。最终能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目的。
培养“四能”的中医儿科人才,是一个长远的规划,这一规划的实现要有一个过程,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途径的培养方法,实行院内与院外相结合、在职与脱产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形式逐步完成。中医儿科“四能”人才库的建立,将对现代中医儿科事业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