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病下取”的运用

下法通称泻下法,是通过通便、下积、荡涤、逐水,以清除燥屎、积滞、实热及水饮等证的治法。本法在儿科有着广泛的适应证,应用得当,收效颇捷。江氏在儿科临床中,擅长运用下法治疗各种疾病,尤其善用下法治疗呼吸道疾病和时行疾病的毒热证,他认为凡见“上盛”征象者,可采取釜底抽薪取之下的方法,使邪从下却,较之扬汤去沸法更胜一筹。他指出,通腑泻下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而不是目的,因此下法非专为攻燥屎而设,故不宜囿于“有燥屎方可下”的戒律。兹就江氏对暑痉(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炎等病证应用下法的经验简介于下:

一、暑痉

暑痉首见于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为感受暑邪,化火动风所致,病属暑温范畴。其症状多发生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极期的重症病例。临床见症持续高热,项有抵抗感或呈强直,同时伴有反复抽痉,或见两眼睑下垂,呼吸促,神志不清,舌苔多厚腻,色黄或糙灰,舌尖红绛或伴刺状,其病机为暑邪化火,火盛动风,风盛动痰,从而产生高热、昏迷、抽风,常与“暑风”、“暑厥”同时并存,症状多见于“乙脑”脑水肿期。这类病例,病情危重,病死率高,若不及时控制症状,往往很快导致呼吸衰竭,产生不良后果。对于暑痉的治疗,一般常规从清气凉营,平肝熄风,开窍豁痰等法,药用羚羊角、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虽然有一定疗效,但多数不够理想。江氏认为暑痉的病机关键在于邪火作祟,导致风、火、痰相互充斥肆逆。清气凉营乃属常法,病情轻者,尚合法度,此时毒火已成燎原之势,难济其急,平肝熄风、开窍豁痰亦是治标之法,而应以大剂苦寒咸降之品如龙胆草、生大黄、黄连、玄明粉等泻心肝之实火,荡涤阳明积热,旨在导火下行,达到火熄风灭之目的,较之清热治法更胜一筹,所谓“温病下不厌早”,实指本证的治疗而言。

二、肺炎喘嗽

肺炎喘嗽是小儿冬春季节常见呼吸道疾病。其临床主证为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病机演变主要为肺气闭郁,痰热是其主要病理产物。一般治疗法则宣肺定喘、清热化痰为其常规法则。当临床出现发热咳嗽,胸高气急,呼吸困难,鼻煽,痰鸣,证属痰火闭肺,此时的治疗如仅仅宣肺化痰清热则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江氏认为其病机关键是痰火胶结,闭塞肺窍,亟须泻肺解毒,导火下行,用牛黄夺命散涤痰通下开闭。盖“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此时肺之化源将绝,固非宣肺所宜,故采取“病在上,取之下”的方法,以解其危。临床见有小儿中毒性肺炎具有实热、痰火闭肺者,无论有无便秘均可采用泻下法而获得满意的疗效。昔贤张景岳在论及实喘证治时也说:“阳明气秘不通而胀满者,可微利之。”现代医学病理学揭示:胃肠道内气体,主要依靠肠壁血液循环吸收,由肺排出,当肺与肠道内气体交换发生障碍时,可能引起消化道的紊乱:如果肠蠕动增强,分泌增多,则可为“肠热下利”;如果肠蠕动减弱,分泌减少,则可为“腑有结粪”而腹胀、便秘,此即“肺热移于大肠”。运用泻下通里药而利肺气,可能就是使肠内气体排出体外,减少肠管充气,内压下降,以减少肺部排泄气体之负担,甚至可能有利于肺气经血液循环向肠道弥散,从而间接地改善肺循环,以达“利肺气”效果,这可能就是“浊阴下降,清阳上升”的部分现代医学理论依据,通腑泻下药在肺炎喘嗽病程中的应用也可得到现代医学病理学上的支持。

三、喉蛾

喉蛾是小儿常见咽喉疾患,首先由风温客热上犯肺胃所致。风温客热郁而不解,化火循经上逆,入络结聚咽喉,肿如蚕蛾。其发病较急,严重者咽喉两侧红肿,其大如枣,阻于咽关,吞咽困难,汤水难入。如在陷窝部出现脓点或其表面覆盖脓苔,则名烂喉蛾,现代医学称为化脓性扁桃体炎。喉蛾病之初期或未化脓前,一般使用疏解散邪之牛蒡散加黄连或荆防败毒散之类即可消肿止痛,若已形成烂喉蛾则属毒火炽盛,临床常见高热持续,咽喉焮红肿痛,此症如反复发作,常能引起其他病变,此时非一般清热解毒利咽之剂所能奏效,非苦寒泻下法难杀其势。

江氏指出,可用生大黄6~9克,土牛膝根10~15克,煎汤250~300ml,酌量加入冰糖。若大便秘结,可冲入玄明粉6克。年龄在6岁以上者,日分3次服完,6岁以下者分为两天服完。大便畅解后,生大黄可改为熟大黄,继服2~3天。

以上病种不一,其病机同为热毒内盛,化火上炎,故治当“上病下取”,“釜底抽薪”。通腑泻下不是目的,故使用时不必拘于“有燥屎方可下”之律。同时江氏还认为泻下药的功效,主要在于药用的方法,使用时应注意,大黄不宜久煎;芒硝不作煎剂,宜冲服;峻下用生大黄,急下宜服汤剂,顿服;缓下宜丸剂,分服;呕吐者宜佐少许姜汁频服;昏迷者可鼻饲。还须注意上病下取是危急症的急救方法之一,应中病即止。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江育仁》。汪受传 郁晓雄 韩新民 陆力生 殷明 整理
2
本条ID:14164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