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晔的《后汉书》有《郭玉传》,记叙东汉和帝时针灸名医郭玉的事迹。现将原文大意简译如下:郭玉任太医丞,就是朝廷里的医官。他医术高超,心存仁爱,虽贫贱奴仆,也尽心医治,但治疗达官贵人,有时是治不好的。汉和帝命贵人打扮成贫民模样,找他治病,却一针即愈。皇帝问他是什么原故。郭玉答道:“医生治病,一定要情绪安静,才能用心思考。达官贵人凭着尊严的身份来驱使我,我怀着恐惧的心情来应付他,未免有许多顾虑,施针时过于小心翼翼,手法不能运用自如,怎会有好的疗效呢?……”已过了1800年的事,在今天也会重演,下面是两个实例。
例一,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刚从“牛栏”里被释放出来,恢复医疗工作。一天某同志带着一个穿干部服的中年妇女,手抱两岁孩儿,来我诊室。某同志对我说:“老何,这是某某某首长的儿子,你得认真地、细心地给他诊治。”我随口答道:“请放心,我向来不分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细心诊治的。”某同志立刻哼了一声,脸色变得很难看,并对我投以鄙夷愤怒的目光。
这时,我知道说错了话,(其实,这话一点也没错,后来在1990年,原中共广东省顾委主任寇庆延同志送给我的一张条幅里面就有这几句话)心中怦然,霎时,咸酸辣苦各种滋味一齐涌上心头,怎样抑制也无法使心情平静下来。诊脉时,指下茫茫,辨证时则模糊不清,只好开了一张极平淡的方子,聊以塞责。不消说,他们此后再也没找我看病了。
例二,1978年,有一天,看守所两位同志抬着一个青年人入院治疗,这青年是企图偷渡出境的“卒仔”,被捕时,还以武力抗拒,打伤了人,是应该判罪的。他患的是病毒性脑膜炎,当时高热神昏抽搐,病情危重。我和住院医生一起诊查后,建议用加减防风通圣散表里兼治、气血两清的方法,并结合西药治疗。医生们见病者是个犯人,便毫无顾忌地大胆用药,所用的剂量比我意想的还要大,结果,两天后热降神清,十天痊愈,而且没有任何后遗症,东莞有句谚语云:“烂人天子命”,此之谓也。
读了《郭玉传》,听了我讲的亲身经历的故事后,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包括医生、患者、大官小吏、富商巨贾、市井平民、山野村夫……等等,都会有不同的感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