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阴潜阳法的运用

祖国医学认为,人身脏腑之阴(津、液、血、精、髓等)是生命之根,“阴精所奉其人寿”,而“年至四十,阴气自半,起居衰矣。”故历代医家,不论其持论如何,而顾护真阴这一点,诸家皆有共识。朱丹溪倡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虽为后世一些医家所訾议,但临床实践证明,素禀阴虚的人确实比阳虚的人为多,因而,滋阴之法,被广泛用治各科疾病。何氏多年临床体会,更进一步认识到,在运用滋阴法的同时,不能忽视潜阳这一面,才能收到更满意的疗效。

何氏的论点是:人体脏腑组织之间,处于不断的矛盾,又不断解决矛盾的状态之中,以维持其相对平衡,才能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这就是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当这种平衡遭到破坏的时候,就是所谓“阴阳失调”,便会发生疾病。阴阳失调所包括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像邪正的消长,寒热的偏盛,营卫气血的失和,上下升降的逆乱等都是,而阴虚阳亢则是其中一个很常见的病理生理变化。

阴虚阳亢,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真阴亏损到一定程度,以致阴不维阳,阳失所制约,便亢盛为病,这是阴虚导致阳亢;阳气亢盛,反过来又会灼烁真阴,使阴液进一步亏损,这是阳亢导致阴虚。两者互为因果,故治疗上须双管齐下,不能偏废。自从王太仆提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一个治疗法则后,钱乙立六味地黄丸,被认为是滋阴之祖方。后人于方中加入知母、黄柏,滋阴之中,兼寓抑阳之义。但知柏究竟是苦寒沉降之品,虽可暂折相火升腾莫制之威,但有苦寒化燥之弊。后来朱丹溪制大补阴丸,用龟板沉潜之品以制亢阳,配地黄填阴,确具创见;然方中仍用知柏苦燥,阴亏之甚者,不很相宜。明清以后医家,用介属潜阳者渐多。至吴鞠通,汲取前人经验,立大小定风珠、三甲复脉汤诸方,育阴潜阳之法始被广泛用于温病,并进一步推广用于内伤杂病。

临床常见的许多疾病,例如属于外感的乙型脑炎和肺炎,属于内伤的溃疡病合并出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更年期综合征并发癫痫、高血压等,它们的致病因素完全不同,而在病程中的某一阶段,都会出现阴虚阳亢的现象。即除了具有某病本身所特有的证候外,还伴随有眩晕、目花、耳鸣、心悸、筋惕肉、烦热、盗汗、咽干、口燥等症状,脉多弦细数或弦劲,舌质干红少苔或光剥。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这时采用育阴潜阳为主(以三甲复脉汤为代表方)的方法治疗,都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由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就以上述六个病种为例,既有出现阴虚阳亢的矛盾普遍性,而又同时具有每个疾病的矛盾特殊性。如乙脑则是手足厥阴受邪,神昏痉厥;肺炎则是邪入肺络,喘咳痰潮;溃疡病合并出血则是脾胃功能失调,脘痛黑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则是血不循经,发斑衄血;更年期综合征并发癫痫则是气逆痰壅,闭塞清窍;高血压则是内风升动,乘巅袭络等。所有这些矛盾特殊性是和阴虚阳亢同时出现而且互相联结着的。

我们辨证立法,处方用药必须把两者同时解决。既不能笼统一方,泛泛无着;也不能单纯对症而治,顾此失彼。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博采众长治病不拘一格的临床家何炎燊》。马凤彬 整理
2
本条ID:14162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