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何炎燊经验方

一、二甲调肝汤

组成:炒山甲15克、鳖甲24克、三七6克、丹参15克、茵陈30克、田基黄30克、太子参18克、茯苓18克、黄芪18克、白芍15克、女贞子15克、糯稻根须24克。

功效:消症,活血,清热,益气,养阴。

主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加减法:内热盛,口苦便秘者,暂去黄芪,加虎杖、栀子各12克。里湿盛、便溏、腹满痛者,去女贞,加苍术9克、厚朴6克。胁痛隐隐,痞闷不舒者,加柴胡9克,郁金6克。胁痛阵发如刺者,加川楝子、延胡各9克。气分偏虚,面黄短气,倦怠,纳差者,加白术12克,怀山24克。

阴分偏虚,口干,舌燥,虚烦,火升者,加玉竹24克、麦冬12克。有腹水者,茯苓增至30克,用皮肉各半,加车前子12克,砂仁6克,茅根30克。

方解:古人云“用药如用兵”,观仲景治病,既有用“轻锐直捣”之法,如白虎、承气、四逆诸汤;也有用“四面合围”之法,如麻黄升麻汤、鳖甲煎丸之类。大概前者常用于病机不甚复杂,主要矛盾比较突出之病;后者常用于病机复杂,头绪纷繁之病。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多是迁延日久,病机错综复杂,既有邪毒深入血络,久郁成羸之实证,又兼见肝阴暗耗,脾气受损之虚证,故用药宜各方照顾。且久病虚羸,不耐峻猛之剂,过寒过温,偏攻偏补,皆足致变。何氏自50年代以来,经过长期观察,知此病寒热虚实错杂,非一方一法所能竣事,根据“奇之不去则偶之,一方不去则复之”的原则,运用活血、消羸、清热、养阴、益气诸法,复合而成此方。取山甲、鳖甲有情之品,入肝络以缓消其羸;三七、丹参活血而不伤正之品,以通其瘀滞;茵陈、田基黄善能清肝搜邪,且清而不克,此六者所以治其实也。益脾气选用太子参、茯苓之甘平,以济黄芪之温;养肝阴选用女贞、白芍之中和,而避归、地之柔;又用糯稻根须既是稼穑养脾之品,又得“水土之气最全,能清阴分燔灼之热者”(语见《叶案存真》)参与其间,此六者所以护其虚也。本方之特点是性质和平,利于久服,无不良副作用。以此方为基础,随证加减,多年临床证明,颇有实效。

方中有草药田基黄,即《中药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所载之地耳草,产于我国南方田基、沟边潮湿草丛中,性味甘淡微苦微寒,有清热解毒、渗湿行水、消肿止痛作用,清而不克,乃治肝炎之理想药物。文革期间,一乡村教师,患肝病失治发展成肝硬化腹水。他每日采田基黄500克,用水10碗,加米煎成3碗,再入砂糖调味,1日分3次服,未用任何中西药物,月余竟愈。故汲取民间经验纳此药于复方中,确能增强疗效。

二、首乌玉竹饮

组成:首乌15克、玉竹25克、元参20克、麦冬15克、桑叶15克、菊花10克、桔梗10克、甘草5克。

功效:润肺柔肝,疏风止咳。

主治:时气咳嗽。即秋冬季节,或冬春之交,雨泽愆期,风高气燥,阴虚之人,感受外邪,邪从燥化,低热,微恶风寒,头晕头痛,目花耳鸣,喷嚏流涕,干咳,咽喉干燥,口渴纳差,大便干结,唇焦,舌红而干,苔薄白或微黄而燥,脉浮数无力,或不浮而弦细,亦有其脉如平而略虚者。

加减法:声音嘶哑者,加射干5克、胖大海10克。咽喉红痛,但无化脓者,加土牛膝根15克、牛蒡子12克。燥渴甚者,加天冬15克,芦根30克,冲服梨汁一盅。干咳频者,加甜杏仁25克、南沙参15克、百部10克。痰多者,加川贝10克、瓜蒌仁15克。胃热口秽、便秘者加花粉15克、竹茹20克、火麻仁30克。表热较重,头重痛,或筋脉拘急者,暂去首乌,仿古葳蕤汤意,加葛根20克、白薇15克、竹叶15克。

方解:时气咳嗽之名,古籍不载,明汪蕴谷之《杂症会心录》有专章论之。阴虚之人,感受风温阳邪,易从燥化,叶天士云“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亦即此义。其病有类秋燥,但病因不同,见症亦稍异,而发病季节不限于秋日,隆冬早春亦多有之。何氏自50年代初,采汪氏治时气咳嗽之法,加减化裁而制订首乌玉竹饮一方,用首乌玉竹柔润熄风为君,元参、麦冬滋水清金为臣,此四者治其本虚;桑叶、菊花辛凉疏风为佐,甘草、桔梗泻火利咽为使,此四者治其标实。此方看似平淡无奇,而临床屡收良效。

三、参蛤河车丸

组成:吉林人参50克、蛤蚧一对、胡桃肉60克、苏子(炒)30克、白果肉(炒微黄)50克、甜杏仁50克、川贝母50克、法半夏50克、麻黄50克。另用紫河车一具,洗净蒸熟(隔水蒸半小时即可)晒干或文火焙干,与诸药共为细末,炼蜜为小丸,瓷瓶收贮,每服6~8克,早晚各一次,开水下,每料可服40~50天,须连服一年以上。若哮喘发作,或患有其它疾病时,停服。

功效主治:补肺降气,补肾纳气,平喘除痰,乃哮喘缓解期治本之方。

方解:此方乃何氏从《济生方》人参胡桃汤及《卫生宝鉴》人参蛤蚧散两方化裁而成。哮喘日久,多是虚实错杂之症。方中人参补肺气,蛤蚧、胡桃、河车补肾纳气,此固本培元之法也。

然痰饮深伏肺俞,伺机而发,又不可不防。故用麻黄之散,白果之涩,苏子之降,使肺气宣通,此未雨绸缪之计也。杏仁、半夏、贝母润肺涤痰,为之佐使,共奏全功。此方和平中正,不寒不燥,利于久服。

随证加味:

畏寒口淡,偏虚寒者,加肉桂15克,仙灵脾50克。

口干咽燥,偏阴虚者,加元参、麦冬、天冬各50克,此三药不易碾末,可用水三碗,煎成一碗,去渣,微火浓缩,以代蜜糖,与诸药末为丸。呼长吸短,劳则气喘若不相接续者,加五味子50克,沉香15克,以收摄肾气。

平日痰多而稠,哮喘发作时咳逆上气,胸脘痞闷欲死者,加葶苈子50克,另用石韦100克煎水一杯,置葶苈子于锅上,微火炒令热,以石韦水浇之,以尽为度,微火焙干葶苈子,与诸药为丸。

四、新订白金丸

组成:白矾50克、郁金100克、苦参100克、黑丑75克、法夏50克、胆星50克、远志50克、九节菖蒲50克、茯苓50克、珍珠层粉25克。

制法及服法:郁金、白矾、茯苓、半夏、珍珠层粉等为细末,苦参、黑丑、远志、菖蒲分别用水或乙醇提取,溶化胆星,与药末和匀,通风干燥,压片,上药可制成500片。

成人每服5片,日3次,食前开水下。儿童每服3片,3岁以下每服2片。此药无毒性,副作用极少。个别初服时胃微不适,数日后即消失。此药须长期服用半年至一年或更长。

功效主治:涤痰、泻火、安神,原发性癫痫之通治方。

方解:前贤用白矾、郁金治痫,方书论述已详。新订方重在涤痰泻火,故加菖、远、星、夏以通窍涤痰;而泻火之药独取苦参、牵牛者,以两物苦寒沉降,不惟泻火,并能除湿降浊,盖痰亦湿浊之类也;茯苓养心气,珍珠层粉潜肝阳,为佐使之品。惟方中未用风药者,何氏多年观察,痰火郁结乃此病之本,痰潮火盛,内风乃倏然而生耳。至于病程有新久之异,体质有阴阳偏盛偏衰之殊,当另用汤剂,消息治之。

自1981年用此方以来,统计能坚持服药半年以上者34例,除1例53岁男性,病程长达35年者无效外,其余33例皆能控制发作,最长者已控制12年。

(邱德文编)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博采众长治病不拘一格的临床家何炎燊》。马凤彬 整理
2
本条ID:14163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